从回族清真寺汉文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
分享到:
2013-12-24 11:57:59 【来源:】 点击:

  二、 从汉文匾联看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

  穆斯林的教义学家,把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分为三类:宗教信仰、宗教义务、善行,这三条基本原理统称为宗教。“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古兰经》3:19)回族清真寺中有大量汉文匾联,反映了回族穆斯林对这三条基本原理的理解。让我们先从反映回族穆斯林宗教信仰的匾联入手来进行一些分析吧。

  在宗教信仰方面,伊斯兰教最基本而又最重大的信条是那句“清真言”:“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在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中,真主的概念居于最高的地位。穆斯林的教义学,实际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讨论真主问题的。《古兰经》第112章《以赫拉斯》,全章仅四节经文,据传穆罕默德曾说这章居《古兰经》三分之一的地位,因为它专讲认主问题。(31)回族清真寺汉文匾联,很大一部分都是谈认主问题的。归纳起来,回族穆斯林对真主的认识,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主是实有的,而非虚无的。

  实有真宰(河南襄城县石羊街清真寺匾)(32);

  是有真宰(宁夏同心清真中寺匾)(33)。

  2、真主是独一无偶的

  认主独一(浙江嘉兴市东门清真寺匾)(34);

  真乃独一(新疆昌吉本地寺正门横额)(35);

  惟精惟一(宁夏同心清真大寺殿门匾)(36);

  一真(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匾)(37);

  清真无二(北京花市清真寺匾)(38);

  清真不二(北京马甸清真寺匾)(39);

  尊无二上(河北定州礼拜寺匾)(40);

  贵圣贤,在西域,传经典,教后人,认主独一;众穆民,来东土,守清真,遵古行,归信无二。(河北保定清真西寺殿前抱厦对联)(41)。

  3、真主有大德,是至仁至慈、至清至净的,人们在生前、现世、后世都能享受到真主的恩惠。

  普慈(新疆昌吉本地寺寺门砖雕)(42);

  普今独后(山西太原清真古寺匾)(43);

  普慈今世,独慈后世(河北保定清真西寺匾)(44);

  至清至净(山东陵县冯老庄清真寺匾)(45);

  真哉唯清(浙江嘉兴市东门清真寺匾)(46);

  洁净精微(北京花市清真寺匾)(47);

  清洁无染(新疆昌吉本地寺寺门横联)(48);

  能有有有(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殿内匾)(49)。

  4、真主无形无象,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的。

  真有无相(山东宁津长官镇清真寺匾)(50);

  无极之真(河南襄城石羊街清真寺匾)(51);

  主总无形心可悟(河北保定清真西寺礼拜殿后亭子柱联上联)(52)。

  5、真主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他创造一切、化育一切、主宰一切,是造化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宇宙本体。

  资始资生(辽宁营口清真寺匾)(53);

  万殊一本(福建泉州清净寺门匾)(54);

  理本无极(北京东四清真寺殿前《圣赞碑》碑阴汉文石刻)(55);

  化天化地能化仁,生人生物更生生(河北定州礼拜寺殿内木联)(56);

  万物徧生沾主泽,群迷普渡显圣恩(宁夏同心清真大寺迎门照壁对联)(57);

  生天生地并生万物,仰真主之大生,生生不已(同上,殿内抱联上联)(58)。

  6、真主具有无上的威严,能听、能观、能知、能洞察世间的一切,一切人的思想、言行,他都了如指掌。

  临下有赫(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殿内匾);

  天监在兹(同上,院内石坊额);

  察乎上下(同上)(59)。

  7、真主是万事万物及人类的总归宿。

  万化归真(山西太原清真古寺匾)(60);

  大化归真(辽宁营口清真寺匾)(61);

  大化循环(宁夏同心清真大寺殿门匾)(62);

  仰体天心,一元默运;永延道脉,万派同归。(河北定州礼拜寺殿前石联)(63);

  物我忘尽,真一还真,归初境。(新疆昌吉本地寺寺门联下联)(64)。

  8、真主是可以而且是必须认识的,办法就是修身、明心、认己,做到与主之间的交感。

  有感斯通(河南襄城石羊街清真寺匾)(65);

  达天俊路(北京牛街礼拜寺寺门匾)(66);

  修身以礼,明心以道,达真秉(新疆昌吉本地寺寺门联)(67);

  观树木之摇曳而知有风,睹绿翠之荫动而知有春;视己身之灵明而知有命,参天地之造化而知有主。(同上);

  赖真宰,脱二虑,窥妙本,不出我性;超万缘,归一体,视太极,若在我身。(河北沧州清真大寺殿前抱柱联)(68)。

  上述匾联代表了回族穆斯林在认主学方面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他们的宗教宇宙观。这些观点是伊斯兰教的么?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从《古兰经》、“圣训”和穆斯林教法学的各种著作中,总可以找出与之相同或相近似的观点来。但是,通过对匾联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在这些观点中明显地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首先,回族穆斯林是选用儒家的语言来阐述伊斯兰教观点的。其中有的是选用儒家学者的某些哲学概念,有的则是干脆将儒家语录直接拿来借用。比如,“无极之真”即是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一句原文:“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临下有赫”系录自《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视太极若在我身”中“太极”一词,源于《易传.系辞》,它是所谓天地未分之时最原始而又最高的统一体。周敦颐、朱熹等人都沿用了这一概念。 周敦颐讲“太极本无极也”(69);朱熹讲“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70)都是将太极视为宇宙本体。北京东四清真寺《圣赞碑》碑阴汉文石刻的作者,深得理学家思想之三昧,直接在阿拉伯文“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下面,写出“理本无极”四个大字,从而表明他对宇宙本体的看法与理学家毫无二致。泉州清净寺那块“万殊一本”匾,也应是来自朱熹的思想。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提出了自己“理一分殊”的观点,认为万物统一于一个太极,太极是万物之本。“万殊一本”匾正是借助于朱熹这种“理一分殊”的概念,宣传真主是独一本体的认主学观点。“资始”一词源于《易传.乾卦.彖传》那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资生”的“生”字,也源于《易传.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资始资生”匾,强调的正是真主创造天地万物的大能大德。“化天化地能化仁,生人生物更生生”,“生天生地并生万物,仰真主之大生,生生不已”两联,与《太极图说》中所谓“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的思想如出一辙。“有感斯通”的“感”字作交感解。《易传.咸卦.彖传》中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只不过《易》讲的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而回族匾文讲的却是人与主的交感。至于那“惟精惟一”匾,众所周知出自于《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儒称之为“十六字心传”。据朱熹的弟子蔡沈解释,“惟精惟一”义为“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听命焉。”(71)讲的是加强封建道德修养。回族穆斯林将这段话搬过来,悬于殿堂之上,既保留了宋儒的意思,又揉进了自己认主学的内容,切勿以生搬硬套视之。

  其次,回族穆斯林的认主学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朱熹直接继承了周敦颐及二程的思想,提出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太极观。朱熹所谓的太极,就是二程所谓的理。按照他们的观点,太极和理是实有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72),是客观地先于万事万物存在着。理和太极又是独一的,理一分殊,就是说万物各有一理,而在根本上,万理只是一理,即朱熹所谓的太极。如同月印万川一样,万川之月实为一月,万物之理实为一理。理和太极还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是一种精神性的创世本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73)太极本身并无动静,但因包含动静之理,故气有动静。气的动静互相联系,无动不能静,无静不能动。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已有阴静之根,一动一静,循环不已,化生出五行及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回族穆斯林讲的真主也具有“太极”的那种性质和作用。真主是实有的、独一的、精神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真主本身无动静,无始终,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是普遍存在、永恒存在,但一切事物的生灭、动静,却都是真主作用的结果。真主“化天化地能化仁,生人生物更生生”,即不仅能造化天地人物,是大自然的创造者,而且能“化仁”,是人类社会最高原则的创造者。这种“真主之大生,生生不已”,实际上也就如周敦颐所讲的“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了。

  朱熹讲太极是有道德属性的,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太极是万事万物的典型,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都以太极为归宿。

  回族穆斯林心目中的真主不也是具有这些道德属性么?真主是至仁至慈、至清至净的,完美无缺,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典型;他造化了天地万物,最后天地万物的发展也都要以真主为归宿。“大化循环”,“真一还真归初境”,无一物不化自真主,也无一物不归于真主。刘智说:“我之性命,皆主宰之所赋予者也。当我之生也,主宰以性命赋之于我;及其死也,我仍以性命归之主宰,始得以宁贴无恙也。……我之性命生死,不离于主宰,方是能了却生死者,方是能归根复命者。”(74)

  朱熹讲太极和理是可以而且必须认识的,认识的方法是格物,认识的任务是穷理,进而从已知的理去推论未知的理。

  回族穆斯林同样认为,真主是可以而且必须认识的,“主总无形心可悟”。怎样去悟呢?办法还是格物、穷理。天下之物有两种,即有形的、无形的。有形之物,可以形色方位见之;无形之物,可以踪迹理想推之。从具体的有形的树木摇动可以推知有风了,从绿草萌生可以推知温暖的春季已经来临,从自己本身能看、能听、能言、能动、能食、能饮,就可以推知自身有命,再进一步去参想天地之造化、日月星辰之运转、千座名山之高耸、万道江河之奔流,就会认识必有造化这天地万物的真主。这不正是朱熹所提倡的那种从已知之理推论未知之理么?

  朱熹把穷理作为一种封建道德的修养方法。他特别强调切己功夫,“且穷实理,令有切己工夫,若只说穷天下万物之理,不务切己,即是《遗书》所谓游骑无所归矣。”

  回族穆斯林也将认主的过程作为一种封建道德的修养方法。所谓“修身以礼,明心以道,达真秉;物我忘尽,真一还真,归初境”,所谓“赖真宰,脱二虑,窥妙本,不出我性;超万缘,归一体,视太极,若在我身”,实际上讲的都是认主须先认己。回族穆斯林认为,只要加强了封建道德修养,坚持修身以礼,就会明心以道,做到物我忘尽,超万缘,脱二虑,窥妙本,归一体,进而看透天下事,视太极若在我身,与主合一了。

  上面我们将回族穆斯林关于认主的基本观点,同朱熹代表的理学思想做了一番简单的对比。从中人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思想体系中最高范畴是真主,朱熹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则是理和太极。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思想体系如此相近似,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么?除了二者在理论基础上本来就有相通之处外,难道不是回族穆斯林长期以来深入学习、研究儒家思想,进而用儒家的语言、儒家的思想去观察、理解、阐述自己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的必然结果么?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清真寺 汉文

上一篇:晨礼的太阳
下一篇:多维视野下的伊斯兰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