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宗祠
分享到:
2013-03-18 00:45:11 【来源:】 点击:

     二 历史沿革

 

  丁氏宗祠肇建于明永乐年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始至如今之规模,丁氏族谱、碑刻详细地记载着宗祠沿革的历史。

 

  丁善“拓基启宇”所建的“宗祠”规模有多大不见记载,在此之后的100多年间,也并没有进行过太大范围的增建扩筑,丁自申所说“祠不过三间”24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了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毁于兵燹。族谱载这一年冬,“倭据其地,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老少壮长,旅寓城中,生无宁居,没无宁祀”25,宗祠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八世承德公丁怿(字甫仪,号后吾,1484—1573年)见状“伤之”,嘱于其子梧州公丁自申 “不可以当吾世而湮宗祠”26,“至戊辰(1568年)遘疾,呼申语曰:顾大宗祠未落成,死而见祖宗地下,惧以我为慢”27。丁自申遂“承父志续先构”,“捐金营建”28。族谱载,兵燹之后“始祖祠宇议以众力建者不下三百人”,丁怿“量用己赀充估费之半”29。重建工程是在宗祠遭灾七八年后着手进行的,丁怿于是“月往祠堂考筑视成,筮吉奉主告竣事,复置酒张乐,胥会三百子姓于堂中,以联同祖之爱”30。丁怿是一位处家孝友、忠信行谊“诚足动人”的人,“事父母旦盥洗,立床下察词色,所欲先意迎之,务得其欢”;“人以贫告者,隨力赒之,至棼所负券,不责其尝”;捐助公益“他如曾井、陈仓二坟之祭费无出,则捐膏田数亩而使三房轮掌,清净寺缮修楼塔,资施三十余金,海埭斗门冲决,佣工伐石,使其侄陂首董治”31。可见丁怿提倡重修宗祠,热衷宗族事务并非偶然。他为丁氏宗祠灾后复建所做出的特别贡献,赢得了族人的赞誉而名垂谱牒。

 

  丁怿、丁自申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增其式廊,购东西之丙舍,拓庙亨之中堂”,大有“裕后光前”之功32。然而,丁自申对此并不感到满意,其 “犹歉于未备, 而谆谆嘱其子也”33。 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任南京户部江西主事的三子丁日近(字光元,号午亭,1553—?年)遵父命而从其事。黄凤翔对这一次的兴修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顷计部君谒告归,聚族而谋,佥谓是役也钜,匪群力弗济。计部君慨然曰:父命之矣,吾乌敢自爱其力。悉罄禄余,规画详恪。族人祔祠而舍者,咸愿以地归焉。君厚输其直,拓祠地周围可七十余丈,综其费几千余金,五阅月而告竣事。门庑轩敞,寝室深邃,庭墀宏阔,飨馈有室,斋庖有所。34
 

    丁启濬《三宗祀议》亦对重修后的宗祠宏规作了描述:“前辟朝庭,后营寝室,恢为两庑,亘以修垣,翼翼如也。”35丁日近“斥俸金八百余两,不召宗人一钱”36,对宗祠又做了进一步的扩筑,使得丁氏宗祠“自承德公而下,营之凡三世,乃今赫赫奕奕,逾用改观,惟宗祊实嘉赖之”37。今天宗祠的规模,正是这一次的重修奠定下的基础。

 

  自此以降,见于史载而有事迹可考者,宗祠在清代先后进行了五次重修。一是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宗祠“倾损不可复睹”,十三世丁炜 (字澹汝,号雁水,1627—1696年) “捐清俸百金,倡族人重新完其中宫”38。董其事者之一的十二世丁而祚(字世美,号吉人,1615—1704年) 曾作“告白”,呼吁族人捐资重修祠宇。《吉人公倡义鸠众重建祠宇告白》云:

 

  大宗祠起盖年久,渐次倾颓,曾经合族佥议,其间长短不无不齐,多竟相推委观望,是以隐忍不设一谋,致祖宗栖神无地,灵爽抱恨,此甚非孝子顺孙之所为也。恳诸叔兄弟侄,深念本源,有自孝敬为心,须速会同公议,权宜措处,秋后预备石木,乘明年大利,择吉兴工,则大事有成,新祠亦可刻期告竣。庶不至道旁之筑,方免外族之讥。祚自愧才拙言疎,不敢齿及,以起居逼近祠宇,稔知其详,为祖痛心,敢陈始末,希祈情谅,万勿罪督,披诚沥恳,耑此禀白。39

 

  经丁炜“捐俸首倡”,“诸叔父兄董其事,不遗余力”,而“中堂聿新”40。

 

  二是“宴堂及周庑相继颓圮,中堂旋即生蚁”,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年),“佥议循三宗祀议,拓募子姓有能捐四十金并力重新者,录其功追报其祖考妣神主入庙祔享,得十一人董事”,修中堂,并建宴堂、周庑及牌楼41。

 

  三是雍正元年(1723年),“重新大宗祠牌楼”,十四世丁朝瑞 (字尊伯,号惠亭,1671—1751年)“倡首肩任,不敷凑足,共成美举”42。

 

  四是“道咸间,后进及两庑倾圮”,“增广生大业,国学焕然、监堂,只就殷户捐修”,但因“族中多故,弗及蒇事为憾”43。对当时的募捐修祠的情况,可从十八世丁大业于咸丰四年(1854年)撰《建议募题客宁诸宗人充公劝言》了解其大概:

 

  窃闻人之有祖先,犹水之有本源,木之有根荄也。我丁姓聚族陈江,于今几五百年矣,而食指众多,称巨族焉,且累世诗书登科第列显宦者,代不乏人,夫非祖宗之流泽孔长欤?慨自十世午亭公自俸金鼎建祠宇以来,相承日久,从前规条严肃,课祀之费有所从出。迩来人心日薄,风俗日偷,祖宗祀业殆不可问,以致课祀之费俱有阙失,此为人孙子者所不忍闻,与不忍见者也。前年大宗倾圮,后进及两庑经已鸠众捐赀修葺,而铺砖髹饰竖匾及清濬沟涵,与夫安土等费,课祀各项,因捐数不敷,遂至中止。所以然者,皆因族中财帛万不如前,是以难之又难,以致束手无策。然断何为事也?阖族人丁成万,虽贤愚不一,而清夜自思,忍听祖宗之血食有缺与国课有亏乎?断不可以已矣。去年曾佥议有能充银一百二十元者,许其晋考妣神主入祠春秋配飨,将所充主银建置祀业,以供课祀之用,而族中有力者绝少,不能举行。兹不得已再集族众相议,谓我丁姓外出经营者甚众,在浙生理称饶足者实繁有徒,因佥议举一刚方直有声望者,到浙与诸宗人劝捐,以及贤子孙喜进其考妣入祠者,各尽孝思,庶几集腋成裘,共建义举,俾祖宗千万世有血食之报,而子孙千万世有善述之称也。讵非今日之急务,而深有望于孝子慈孙哉!是为劝。44

 

  尔后,十五世丁廷兰(字子琛,号文炷,1834—1911年)在咸丰九年(1859年)“与广文、庆煇,茂才摛藻、宝书,职员一梅,国学占梅、鸿题、仰南、金书诸伯叔出为募捐,并族之贾甬者鸠赀来充,绩成其事”45。

 

  五是光绪十五年 (1889年)“堂庑门楣均将就圮”,旅居宁波经商的族人“殷殷倡修,复汇来六百金”,委丁廷兰董其事,“但土木工役为费甚钜,而捐充尤难,族众有以破例厚充祔祀中龛之说进者”,“得孝思者四人,各充八百两。惜阻于外事,动费过半,乃复募入右右龛两人,各充八百两”,由丁廷兰与丁茂才、丁鸿元董事修葺,“以成其美”46。

 

  1982年7月,丁氏宗祠被列为晋江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蒙省政府资助二万元,县府拨款一万元,吾族自筹三万元为维修计”,于“甲子桂月兴工,是年腊月告竣”,对“年久失修,蠹朽中空,苟不修葺,行将倾圮”的祠宇,进行了一次“整旧翻新,复其原貌”的修缮47。1997年12月,因宗祠门埕石板断裂破损,泮池污物淤塞,由回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花厅口斯兰公司、岸兜和木、溪边思强和水源等捐资10万元,进行修整,门埕石板重新铺设,清理泮池,四周砌石,立以护栏48。

 

  丁氏宗祠虽屡经修理,然终因年代悠久,岁月沧桑,中堂、后殿、两庑之屋顶破损雨漏,椽桷、木柱严重腐朽,由于1984年的修缮规模不大,若不加抢修,有倾塌之险。族人无不以祠堂岌岌可危之势而朋兴“务当整修”之议,特别是近些年来“泉州灵山丁氏祖墓群”修建完善,《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编纂行世,唯宗祠将圮而无修,“实有负先祖之劳心,亦显失后裔应担之职责”49。为此,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即会同有关人士对宗祠进行检测鉴定,一致认为务必重加翻建。在省、市文管部门的支持下,聘请三明市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处对宗词进行全面勘测、规划、设计,编造修建方案。2000年12月10日,由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向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递交了《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整修的请示报告》,同时醖酿成立了“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委员会”,并发布《重修陈埭丁氏宗祠告宗亲书》,号召全体宗亲“积极响应,群策群力,慷慨捐资,为重修丁氏宗祠做出奉献”。议定为捐资者“在祠堂树碑志其芳名”、“影雕肖像”或“以汉白玉雕塑其像并作生平简介”,以“表彰先进,永垂后念”50,海内外宗亲踊跃捐输,共募人民币255万元。为做好宗祠的整修工作,特别制定了《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委员会章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集资办法、现场施工和财务管理制度。召开回委会全体成员和七村党支书、村主任以及陈埭片老人总会正、副会长联席会议,商定修祠大事,签定《共同责任书》,重申分工,各负其职,以切实保证宗祠修建工程的顺利进行。2001年2月8日下午,在宗祠举行“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三级文物管理部门审议修建丁氏宗祠会议”,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代表听取了宗祠修建方案,进行现场考察,就修旧如旧为原则、保证施工质量是关键提出建议,达成共识。2001年6月4日,由晋江市文化体育局向福建省文物局提交《关于申请审批陈埭丁氏宗祠维修方案的请示》报告。6月19日,福建省文物局下达了《关于陈埭丁氏宗祠维修方案的批复》文件。宗祠维修工程由三明市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处负责施工,“鸠工购料,于2001年荔夏启土,腊冬告竣,共费人民币一百余万元。遵照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的原则,规模结构,悉依旧制,而建筑风貌,焕然一新”51,经省、市三级文管部门组织专家验收,评定是“闽南宗祠建筑维修的一个典范”52。2002年9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丁氏宗祠暨陈埭回族史馆重修落成庆典。

 

  陈埭丁氏宗祠,自明永乐间肇建,到至今重修的宏大规模,己经有了近600年的悠久历史。这不仅清楚地说明了陈埭丁氏回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早已有了祖先崇拜这样的观念和行为,而且充分反映了加强和维系宗族共同体的封建宗法家族意识是一脉相承和十分强烈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庄景辉

上一篇: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下一篇:当代中国阿訇不能不思考的五个关键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