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古镇伊斯兰教研究
分享到:
2013-04-12 01:34:39 【来源:】 点击:

  四、纳古的赛典赤•赡思丁后裔

 

      纳古赛典赤•赡思丁家族来龙去脉的一般情况,前已引用过的《皇明敕封世袭锦衣卫纳永阶墓志铭》及《清真寺公项碑》内容当已有所回答。但由于这种回答或语焉不详,或碑文缺损,以致我们对纳古纳氏历史的一些关键性节点仍然模糊不清。如:

 

     纳古纳氏的远祖是所非尔,一世祖是赡思丁,四世祖是纳数鲁,那俱封王爵的二世、三世祖是指谁呢?

 

     纳数鲁因元季之乱“避居车里”后,是直接从车里落籍纳古,还是几经辗转才落籍纳古?

 

     最早落籍纳古的纳氏一行中是否包括纳数鲁及其长子纳荣?

 

     最早落籍纳古的纳氏一行中是否包括纳数鲁的第四子纳贵?如果不包括,纳贵又落籍在哪里了,其后裔情况又如何?

 

      纳数鲁及其长子纳荣分别是什幺时候辞世的,他们分别活了多少岁?

 

      明宣德七年(1432年)又被明廷陞授掌印世袭锦衣卫的是纳数鲁的哪个子孙?

 

     连续八代世袭掌印锦衣卫职的是纳数鲁子孙中的哪一支?中间是否有过变动?

 

      纳古纳姓迁往外地的情况如何?

 

      对这些未见有比较系统的回答。人们只能从纳为信著书、《纳古镇》一书以及《纳姓历代宗谱》等中得到一些比较分散的说法。

 

      如对第一个问题,纳为信著书据《马氏家乘》认为纳数鲁系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的儿子伯颜的三子木马尔即欧麦尔,即纳古纳氏的二世祖、三世祖分别是纳速拉丁与伯颜。而从纳家营迁至开远田心(今属砚山县)的纳姓后裔纳钟明1997年所编《纳姓历代宗谱》,则在谱系中明确称:一世赛典赤•赡思丁,二世纳速拉丁,三世纳伯颜,四世纳璞汉(即纳数鲁——笔者加)。

 

      对第二个问题,纳为信著书主纳数鲁的子孙离开曲陀关,“最先来到靠近蒙古人的者湾,又转移到今六街叫做三棵树的地方,最后定居在狮山之下”。《纳古镇》一书则谓纳数鲁继任元帅后,“随军家属则先后选择了杞麓湖畔的者湾(今存)、六街(今存)短时寄居,最后于明初洪武建元后才迁到纳古镇的纳家营安家落户”。似都没有正面回答纳数鲁本人的落籍问题。

 

     对第三个问题,《纳古镇》一书明确谓:纳数鲁“率子纳荣、纳华、纳富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定居于纳家营。他的长子、二子、三子的后代构成了纳家营的纳氏三大宗族支系”。而纳为信著书却说“纳数鲁的子孙当在他和他的长子去世之后离开了曲陀关”。这就是说最早落籍纳古的纳氏一行中不包括纳数鲁及其长子纳荣。

 

     对第四个问题,纳为信著书和《纳古镇》一书作了基本相同的回答。即落籍纳古的纳数鲁子孙不包括四子纳贵。四子纳贵据故老相传定居到了纳数鲁当年镇守过的曲陀关,取祖父纳速拉丁的尾音“丁”字为姓,后改变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成了今曲陀关的丁姓汉族。

 

      对第五个问题,纳为信著书和高发元著《穆圣后裔》一书均只回答了纳数鲁的大致年龄,谓他大约活到90多岁。

 

      对第六个问题,只见纳为信著书有所回答,谓明宣德七年(1432年),纳数鲁及其长子纳荣皆殁于曲陀关,或其他三子和长孙都已去世,故由次子纳华接受“世袭掌印锦衣卫”职,一直传下去,到纳永阶。

 

     对第七个问题,纳为信著书在回答第六个问题时实际已经作答了。不过此书称纳华至纳永阶属纳华支,系纳古纳氏五个房族中的二房,与《纳古镇》一书所列的纳姓世系简谱有矛盾,使人生疑。

 

     对第八个问题,最有研究意义的一件迁移是十六世祖纳文辅由纳家营向建水花红箐、再因应聘设帐向开远田心的迁移。

 

     以上这些散见的说法,尽管其中显然也有不实之处(如纳数鲁率三子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定居于纳家营),但总算在前引两篇碑文之外为人们研究纳古纳氏提供了第二批资料,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除了碑文和上述见解这两批资料之外,1949年前纳古及其邻近地区还幸存一些与纳古纳氏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清真寺、碑刻匾联等下部分有专述,现只将其他部分按序号列举如下:

 

     001.老水井。位于纳姓三所原始老房子的前面。相传为元代纳数鲁修建(或率人挖掘)的水井。其中井台系后人重修。《传统与现代的整合》、《穆圣后裔》等书均有照片。

 

     002.纳氏三所原始房屋。在清真寺正南。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现长房巷、二房巷、三房巷三条古巷。纳为信著书所附1949年《纳家营历史略图》有录。

 

     003.官儿门前。在纳家营清真寺门楼前。相传为二房受职(掌印世袭锦衣卫)者官邸所在。

 

     004.龙门。在纳家营清真寺和纳姓居住区上栅子、中栅子北。可能是纳姓官员进入纳姓居住区的一个前沿大门。1949年《纳家营历史略图》有录。

 

     005.纳永阶墓。在纳家营大坟地。有纳永阶子、孙、曾孙、重孙、玄孙五代80多人为其所立的墓志铭,表明其为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其入迁纳古始祖为纳数鲁,而纳数鲁为赡思丁第三代后裔,纳数鲁后连续八代荫袭敕封世袭锦衣卫职至纳永阶。表明纳永阶时,纳古纳氏在政治和社会地位、家族兴旺上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006.大坟门楼遗址。在今纳家营大坟地前。民国时仅存上坟台及石狮华表两节。为开斋、古尔邦两节纳家营全村男姓穆斯林祈祷真主赐予亡人安宁之处。《纳家营历史略图》有录。

 

     007.石房子及圣旨碑。在大坟门楼遗址上坟台旁。原为瓦房一间,内立乾隆圣旨碑一块。瓦房前立有石狮一对。旧时这里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圣旨碑址《纳家营历史略图》有名。圣旨碑“文革”中被毁成两截,现仅存上半截。笔者未见到。据说碑额横题“圣旨荣封”,下正文以“奉天承运”始,载纳数鲁事迹及纳数鲁以上世系。

 

     008.百岁坊。在石房子通往古城百米左右处。为二长房纳学成夫人101岁寿辰而立。亦毁于“文革”。《纳家营历史略图》有名。

 

     009.书房栅子。原址在石房子东侧,《纳家营历史略图》有名。后拆迁至清真寺门楼北侧。1958年被拆除,成为了杂货店。原有清嘉庆八年(1803年)立石碑几块,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这20来年间纳古出过的七进士。其中六名为纳姓,即乾隆戊戌(1778年)进士纳之溶、乾隆癸卯(1783年)乡进士纳二元、乾隆甲寅(1794年)科乡进士纳凤书、嘉庆庚申(1800年)进士纳世雄、嘉庆辛酉(1801年)进士纳一元、儒学训导纳开元。另一名则是古城村的乾隆丙午(1786年)科乡进士马名超。

 

      010.纳古清代老民居。《穆圣后裔》一书有照片。建筑采“三间四耳倒八尺”即“一颗印”形式。即两楼梯将正房三间和两厢(耳)四是倒八尺连成一个整体,中间设一个四方天井、房屋系地墙、瓦顶、木架房结构。堂屋正面墙壁上悬挂麦加“天房图”壁毡及阿文对联、中堂。墙下置一长香桌,上摆香炉及一部《古兰经》供诵经之用。香桌前中央摆放一张八仙桌,旁置靠椅两把供长者陪客。堂屋两侧为卧室。卧室僻静处设水房。在一个有西向的房间做礼拜。院中间往往有一口井。如系赶马人家,院子里都盖有马厩,门外墙边也常嵌一个大小不一的石头,作拴马石用。

 

     011.纳忠、纳训故居。现所在地已命名为“忠训路”。纳忠故居笔者参观时仍被一些人户占用。故居形式也是“三间四耳倒八尺”形式,土墙面街,相当显眼。

 

     012.曲陀关。按明陈文纂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之三,曲陀关乃河西县古迹。一曰万松营,元号主霅部,在河西县北二十里,东瞰通海,南抵桃源,西倚峨,北接江川,山势峭拔。自麓至顶,可二十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三十八穴,四百条冈环抱,茂林葱翠,南望水光山色,奇胜莫比。依纳为信著书介绍,这里有纳数鲁为千户时其部队的驻扎地——千户营,有纳氏祖坟(也称回回坟,民国年间尚有碑刻存在),还有纳数鲁为元帅时的帅府衙门遗址(民国年间已改作汉家庙宇,但瓦房正梁尚有阿拉伯文留存,1969年被拆除)。

 

    013.者湾纳氏祖坟。纳为信著书说墓址今已无法辨别。

 

     014.红花塘的故事。讲纳氏祖先决定离开曲陀关,先派先遣人员出发,在蒙古族兄弟的指点下到了者湾。因者湾三面环山,很难掌握礼拜时候,故又辗转至三棵树,从三棵树到了杞麓湖畔,觉得满意就回告老人。老人便亲自来到狮子山下,此时正值盛夏,湖边沼泽正盛开鲜艳红花,老人被吸引住了。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说这是水井;又画了一条红线,说各房排成一条线建房在这里。

 

015.老水井的传说。讲纳氏家祖宗来到曲陀关,地方狭窄,又迁者湾。者湾水质好,但地方仍狭小,又迁六街。六街石头太多,不能挖水井,故又来到纳古,在纳古挖了一眼井。井周围是一潭芦苇,浸出来的水一直不会干。于是就围着这潭水定居,在井正上方形成长房巷,三台石阶附近形成二房巷,两棵白果树处形成三房巷。三条巷都围着这眼井。传说井水乃是从清真寺叫拜楼下的龙潭流出来的。

 

016.黑云彩爸爸的故事。包括黑石头地的故事、铜矿搬家的故事、跟和尚斗法的故事等若干与黑云彩爸爸有关的小故事。折射出纳氏祖先在纳古地方的艰苦创业、勇敢开发并努力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017.纳永阶恋乡的故事。云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西南方向出了一个“白腰保朝”的回回。于是派钦差两名寻找。找啊找,找到纳家营。见一腰缠一条白记的农民正挑大粪在田埂上走。于是将其带回朝廷,封为锦衣卫。但他在京城茶饭不思。皇帝见其思乡心切,即恩准他回家务农。此故事与《回回原来》有些类似的情节,看来似受了《回回原来》故事的影响。

 

018.日常用语中的较多汉语儿化词。《纳古镇》一书认为这是纳氏祖先从北方迁来所致。

  纳古纳氏的有关材料已如上述。至研究纳古纳氏的重大学术意义,不必笔者多说,回族史和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界都清楚。愿本文能对这种研究有所帮助。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镇 伊斯兰教

上一篇:伊斯兰的社会凝聚力
下一篇: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