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继德《昭通回族文化史》述评
分享到:
2013-07-12 17:42:55 【来源:】 点击:

 

     伊斯兰教是回族全民信奉的世界性宗教,是其先民进入中国时与生俱来的文化传统,具有民族内部自我传承的鲜明特性,这种特性围绕着城乡聚落里的清真寺而世代相沿。因此,清真寺在中国回族社会扮演着回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心脏和文化传承场的多重角色。任何讨论回族文化的著作,要想真正解读回族的精神文化和心路历程,都必须对清真寺的上述核心功能进行深度的剖析。作者在第六章里通过对昭通市辖区内现存的160余座清真寺历史沿革的系统介绍,对昭通回族伊斯兰教的起源、教派、清真寺分布、建筑风格、经堂教育沿革、经学系谱,以及昭通伊斯兰教对滇东地区、黔西威宁等地的辐射影响后形成的“昭(阳)-威(宁)-鲁(甸)回族伊斯兰文化圈”等问题,根据谱牒碑刻等第一手资料作了系统论述。其中通过对清朝乾嘉年间对该文化圈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五位代表性经师——刘吉、李清才、赛焕章、桂显芳、阮世美的师承、生平和贡献的论述,将以往学术界知之不多的中国西南伊斯兰教的这个重要支派——“昭鲁学派”,首次作了完整介绍。刘吉经师和李、赛、桂、阮四大巴巴德高望重,伊斯兰学识渊博,桃李芬芳,泽被滇黔两省,为该文化圈的肇基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广为两省穆斯林同胞所缅怀。但囿于调查材料的缺如,此前出版的《云南回族史》、《回族文化史》和《云南伊斯兰教史》,都论之不多。该书弥补了这一重要学术空白,丰富了中国西南伊斯兰教史的研究。
 

    昭通回族姓氏众多,来源广泛,为铭记祖先开疆拓土的文治武功,当地回族各大姓望族都学习汉族同胞有修续族谱的优良传统,故宗谱文化极其发达。昭通现存的回族家谱多达数十部,修纂时间上自明朝,下迄当今,历时近四百年,量大质优,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形成昭通回族独特的一大文化景观,不仅在云南回族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国回族文化史上亦独领风骚。这些家族谱牒从族源、族规和人伦三个方面共同培育出昭通回族同胞独具特色的“辈礼文化”。本书第七章对此作了系统研究和介绍,并摘录分析了30余篇大姓望族的宗谱序跋和族规。从这些丰富的回族先人墓志族谱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晰洞见昭通回族同胞克勤克俭,耕读传家,忠君报国,世守清真,睦邻乡里的和平心态与自律精神。今天重温这些文献资料,对于我们教育青年一代继承先辈爱国爱教传统,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构成中最为鲜活的部分。本书第八章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从民间风俗、伦理道德、文化个性三个角度,详细探讨了昭通回族的民俗文化及其表现形态,涉及回族的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婚丧、伦理道德的演变。提出昭通回族的民俗文化滥觞于伊斯兰伦理文化,但又吸纳了当地汉、彝、苗各族先进的文化因子,并从文化心理素质角度,总结出昭通回族同胞所共有的七大鲜明文化个性——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忍不拔的适应精神,安土重迁的守成精神,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虚心向上的学习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的开放精神的重要结论。
 

    回族教育素有两大传统——经堂教育和国民教育,分别与回族的两大核心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汉文化”的传承相互对应。作者在第九章中论述昭通回族的教育史时,对昭通回族自清初迄至当代的科举教育、国民教育和伊斯兰经堂教育的沿革史、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学校类型、学校分布,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都作了如数家珍般的论述。许多统计数据再现出昭通回族历史上人文荟萃曾经有过的辉煌,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与昭通市教育局掌门人之一的深厚情感。
 

    昭通回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滇东北方言,语汇和发音自成一体,但又带有鲜明的回族穆斯林特点,日常生活中保留着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这些词汇又以昭通回族汉语方言的发音与滇西、滇南和滇中地区回族发音存在差异。作者在第十章中开列出昭通回族至今仍然使用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常用词汇,研究了其发音特点和基本语法。此外,还对昭通回族独有的商业行话“露八分”进行了整理,并与省内其他回族地区的“漏八分”话作了比较,为我们从比较语言学角度开展云南回族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昭通地区的语言素材。
 

    最后一章是作者收集到的清初至近现代昭通回族珍贵文献辑录。共收有各大姓氏先人墓志铭刻57通,现代昭通回族先贤马明月先生奔走于省内滇中、滇西和缅甸筹捐清真寺善款留下的21件珍贵的《功德录题词》照片。其中有云南回教俱进会给全省各地俱进分会的介绍公函,仰光回教俱进分会给缅甸回侨社区帮其募捐功德的缅文证明,滇西数县回教俱进分会和滇缅各地众多回族人士给马明月先生的纪念题词。题词者中有多位云南回族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昆明籍旅缅回族侨领辛亥革命老人马云汉先生,清末腾冲回民反清义军残部建立于境外的根据地缅甸佤邦邦隆(班弄)的最后一位领袖马美廷,云南回教俱进会领导人民主人士马伯安将军,滇西爱国大阿訇纳润章等。他们都是云南回族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其墨迹本不多见,而马云汉和马美廷的题词则是首次出现,其文物价值尤为珍贵。
 

    其五,感情真挚,秉笔直书。作者系大理回族人士,因工作关系而落籍昭通,毕生耕耘在乌蒙大地教育战线上,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族人民,赢得昭通各族人民的高度赞誉。年逾花甲,离岗退休,本当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却怀着对自己母族历史文化的深深挚爱,在回族领导、众多同事和同胞们的鼓励期盼下,以饱满深厚的民族感情,息影书斋,带病从事于昭通回族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作为一位来自滇西的回族知识分子,他心中绝无丝毫的地域陈见,对生活在滇东北乌蒙山麓南北的本族同胞充满挚爱,在总结出昭通回族同胞身上具有的七大优秀品质的同时,也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同胞们在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方面需要克服的某些不足,表现出一个史学工作者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对昭通全体穆斯林同胞的殷殷关爱。唯有爱之深,爱之笃,爱之切,方能有此秉笔直书的坦然气概,其良苦用心和磊落胸怀,跃然纸上。
 

     其六,史而不野,文笔优美。史学论著最忌“质”而无“文”。通读全书,作者在广徵博引作慎密考证的同时,下笔行文,却处处注重文彩,许多地方甚至使用了典雅的散文笔调,写得如诗如画,引人入胜,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作者李正清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省内地方文化史学前辈。他出生在文献名邦大理的回族文化之乡珂里庄一户穆斯林农家,早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师范学业后,风华正茂的他服从国家的工作分配,毅然离开故乡大理,奔赴条件异常艰苦的昭通从事神圣的教育工作,将毕生奉献给了昭通各族人民,教书育人,桃李盈枝,誉满乌蒙。1993年离休后,他潜心学术研究,先后撰写出版了《昭通史编年》、《大理喜洲文化史考》、《喜洲白语疏证》和《大理珂里庄史》等多部重要地方文化史论著,成果丰硕,在云南史学界名声鹊起。2004年11月,昭通市回族学会成立,他以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崇高的社会声望,荣膺首任会长,2007年3月又当选为云南省回族研究会副会长。我因承担国家民委科研课题缘故,近年来曾两度赴昭通进行学术考察,得到昭通市民宗局、昭通市回族学会和他的热情接待,彼此结下深厚的学术情谊,并获赠该书电子版书稿。
 

     学术研究是世间最为艰辛的工作。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李正清先生从事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以十年磨一剑的孜孜苦功,终于换来了该书的成功!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世传统,欣闻《昭通回族文化史》一书已在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刊梓面世,作为获读此书的首批读者,谨将初读后的一己心得,以及我对李老师从事地方民族文化史研究成就的了解情况,挂一漏万,综述如上,聊作读后感言。

 

     2008年莱麦丹月 于波斯高原德黑兰大学素菲斋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姚继 昭通 回族

上一篇:《云南回族研究》发刊词
下一篇:中国穆斯林当前人口研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