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西北伊斯兰教“门宦”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分享到:
2013-08-17 04:00:41 【来源:】 点击:

“门宦”是指受国外苏菲主义学说影响而在中国形成的具有神秘主义思想的苏菲教团,是中国伊斯兰教特有的一种教派现象,是中国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独有的教派组织形式,形成于明清时期,发源于甘肃的河湟一带,分布于西北各省,影响达全国穆斯林地区。“门宦”问题一直是影响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西北伊斯兰教“门宦”问题的由来

 

 

  所谓“门宦”,是指以起源于西亚、中亚的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明末清初在中国西北地区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教主权威制、教权世袭制和教权层级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化的伊斯兰教组织制度。苏菲主义传统学说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回族等穆斯林中形成“门宦”,因而它的思想源头和理论武装是苏菲主义。各“门宦”既继承了苏菲主义的传统学说,又对其进行丰富、完善、创新和发展。各“门宦”的创始人起初大都在亲戚、朋友小范围内传播自己的主张,待形成气候后在社会上传播。在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中,往往引发教争,有的引起群众混乱,引发社会不安;有的直接导致武力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可以说,每一个新“门宦”的产生都曾引发过教争,每一个“门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争史,这种教争,既有“门宦”内部的纠纷,也有与其他教派的争斗。因此,新“门宦”的产生往往是引发教争、影响伊斯兰教内部团结稳定的重要因素。

 

  1.“门宦”问题的宗教原因。“门宦”问题的宗教原因既有来自中国伊斯兰教自身内部的因素,同时也有外部的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由于因循守旧,缺乏活力,需要改革。明王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数百年中,甘肃穆斯林与伊斯兰世界长期隔绝,在封闭状态下传播发展,宗教观念守旧,经典缺乏,各种礼仪习俗与伊斯兰世界形成差异,加之在思想观念、礼仪习俗方面受汉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某些宗教特征。而从国外求学回来的人提出的宗教主张无疑具有正统性,对信教群众充满诱惑,因而其革新主张得到很多人的拥护。二是中亚、新疆一带苏菲派得到极大发展。从14世纪末开始,苏菲派在中亚得到不断发展,到17、18世纪时达到极盛,以至于人们把中亚称为“苏菲的故乡”。苏菲学说传到新疆大约在12世纪以后,16世纪苏菲派大神学家买克杜木·艾扎木进入新疆传教,其后子孙繁衍,相继在新疆传播苏菲学说,使苏菲派在新疆得到大的发展,这为甘肃“门宦”的创立提供了极大便利。官方文书记载:内地回民以新疆等处经典多,而流传为较真,所以有人认为“门宦”的产生是新疆苏菲主义东渐的结果,是有一定道理的。

 

  2.“门宦”问题的社会历史原因。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千年后,因为传教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穆斯林社会地位下降,民族和宗教歧视日益严重,为“门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清初到乾隆年间,清廷对儒释道三教并重,对伊斯兰教允许存在,但鄙视排斥,上谕甚至说穆斯林在中土“率皆鄙薄之徒”,“此种回教,原一无所取”。乾隆以后,清廷对伊斯兰教采取高压政策,甘肃穆斯林地区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穆斯林社会迫切需要能够凝聚内部力量、反抗清廷压迫与歧视的组织,显然,当时盛行的单一教坊制承担不了这个历史责任,苏菲教团应运而生。

 

  3.“门宦”问题的其他原因。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海禁的开放也是产生“门宦”问题的原因之一。清初曾实行过短暂海禁,但在乾隆二十三年后开禁。清初之后,西北至中亚、新疆一带的陆上交通洞开,虽有过局部战争,但交通总体而言是畅通的。便利的交通不仅为甘肃的穆斯林通过海陆两路赴中亚、新疆、阿拉伯求学、朝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国外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便利。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关于 当前 西北

上一篇:“东干”名称探源
下一篇:甘肃省张家川县张川镇赵川清真东寺求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