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的婚礼:将现代文化之风吹进南疆
分享到:
2014-06-18 11:50:49 【来源:】 点击:


一对对新人用爱构筑了大大的“心形”。  何新社摄




幸福的新人们携手走入集体婚礼现场。 何新社摄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

  “今天,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样的婚礼太有意义了!集体婚礼形式新颖,不浪费,又很隆重,我们年轻人都喜欢!”24岁的新郎艾尼瓦尔·库尔班幸福地说。

  5月1日下午,2014新疆网络文化节——“塔克拉玛干的婚礼”首个专场活动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乡拉开序幕,共有15对青年男女参加了婚礼。艾尼瓦尔·库尔班和新婚妻子是其中之一。

  婚礼在传统的维吾尔族歌舞中拉开帷幕。坐着毛驴车、皮卡车、敞篷车的新人在亲人的簇拥下入场,新娘们的婚纱以艾得莱斯绸为装饰和点缀,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婚礼现场的LED大屏幕,将地处南疆乡村的婚礼现场与遥远的外部世界连接起来——新疆籍名人王宏伟、尼格买提通过视频祝福新人;著名歌手艾尔肯通过视频连线与新人们现场对话;新人们远在甘肃、上海等地的亲人,通过LED大屏幕“面对面”地送来祝福……

  婚礼现场表演的节目,吸引了很多当地群众前来观看。维吾尔语脱口秀《这样的集体婚礼好》有趣而发人深思;《胡杨林麦西来甫》集中展现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沙雅Style》则将沙雅青年人现代时尚的朝气展露无遗……新人们进行的“吃苹果比赛”、“雄鹿的战争”等游戏环节,也展示了沙雅的风土人情。

  3天后的“五四”青年节,在中国刀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上演了一场以维吾尔族传统舞蹈、音乐为主要形式的刀郎木卡姆艺术盛宴,各族群众以这样的方式为15对新人的集体婚礼庆祝。

  “集体婚礼上所表演的两种刀郎木卡姆,分别是珠拉巴亚湾木卡姆和多拉卖提巴亚湾木卡姆,前者是在迎娶新娘时所唱所舞的木卡姆,后者是新娘到夫家后,男女老少闹洞房时表演的木卡姆。这两种木卡姆,都是婚礼时的经典节目。”阿瓦提县文化馆馆长艾则孜·阿布力孜介绍说,刀郎木卡姆是刀郎文化的一部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新疆很受欢迎。

  “借助集体婚礼这种形式,将外面美好的东西引到南疆的土地上,给南疆的年轻人播下一颗开放、向往外界的种子。”主办方负责人、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卢春萍说。

  5月17日,“塔克拉玛干的婚礼”来到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这是“塔克拉玛干的婚礼”的第七站,也是全疆规模最大、采取现场直播形式举办的唯一的一场婚礼。世界各地网友通过互联网为新人们发来20多万条祝福信息。广州网友“爱相随”在微博上留言说:“虽然素不相识,也无法遇见;虽然相隔千里,你我不能见面。但我还是要在远方,祝福新人们新婚幸福、爱情甜蜜、白头偕老!”

  当天的集体婚礼,是从上午9点的花车巡游开始的。身着婚纱、搭配艾德莱斯绸缎的新娘和头戴小花帽、腰系红绸带的新郎,坐上布满花朵的马车,从“刀郎画乡”——库木库萨尔乡出发,穿城前往设在县城刀郎文化广场的婚礼现场。头车是民族鼓乐队,新人们乘坐的数十辆马车一字排开紧跟其后……闻讯而来的村民站在道路两旁鼓掌欢呼,新人们兴奋地频频挥手示意。这喜庆的一幕,构成了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下午1点,在刀郎文化广场,主办方为99对新人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伴随现场亲朋好友的祝福声、热情的掌声,99对新人穿过“幸福门”,走上婚礼舞台。卢春萍发现,这样现代时尚的集体婚礼深受年轻人喜欢。

  群众称赞婚礼办得“亚克西”

  6月8日,驻村干部罗宗美在微信中,发布了自己的结婚照片,并写下了这样的感言:“‘塔克拉玛干的婚礼’对我和我的回族妻子来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这场别开生面的婚礼,让我们得到了许多祝福,对我们以后的婚姻生活会很有帮助。”

  罗宗美和妻子杜婷有幸参加了5月17日在麦盖提县举行的“塔克拉玛干的婚礼”。26岁的罗宗美是四川人,汉族。2007年10月,罗宗美同家住乌鲁木齐的回族女孩杜婷相识于新疆大学,11月两人便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是,地域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使他们的感情受到不少挫折。经过多年努力,2013年,双方父母终于同意两人结婚。两人购买了婚房,本打算今年“五一”结婚,但由于罗宗美驻村工作,婚礼只好推迟举行。

  “我们风雨同舟,一起走过7年。”罗宗美说,5月8日两人领取了结婚证书,参加完“塔克拉玛干的婚礼”后,两人立即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八旬老人麦麦提托合提·库尔班和亲友们一起来参加小女儿帕太姆·麦麦提托合提的婚礼。老人在新人婚纱照片摆设区,仔细端详着女儿的照片,赞不绝口:“丫头太漂亮了!”看着身穿婚纱的小女儿幸福的模样,老人激动得热眶盈泪。“集体婚礼亚克西!(“亚克西”为汉语音译,意为“好”——编者注)”他竖起大拇指说,“我有5个孩子,今天是最小的女儿结婚,前面4个孩子的婚礼都没有这么隆重、热闹,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婚礼!”

  “各族群众看了‘塔克拉玛干的婚礼’的盛大场面,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婚礼办得‘亚克西’!现在的孩子们太幸福了。”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农民吐逊·库尔班说。

  很多人通过“塔克拉玛干的婚礼”这一平台,把他们的心里话,传递到新疆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知道。“塔克拉玛干的婚礼”意义,早已超越了婚礼本身。

  在沙雅县和阿瓦县举行的两场“塔克拉玛干的婚礼”中,阿克苏地区伊斯兰教协会常委艾合买提·买提尼亚孜大毛拉都亲自到婚礼现场为新人们送上新婚祝福:“这场提倡勤俭节约的婚礼,符合伊斯兰教教义。我祝福新人们双宿双飞,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勤劳互助,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新时代最美新人。”

  阿克陶县的新娘艾热姆古丽·买买提说:“以后,我还会用艾德莱斯绸设计更多美丽的连衣裙和旗袍,让我们新疆姑娘穿得更美。”

  阿克陶小姑娘热沙古丽·库尔班看到姐姐盛装走进集体婚礼现场时,眼含热泪说:“我们住在很远的地方,来一次县城都不容易。我从来没见到这么多美丽的新娘,希望姐姐先别卸妆,回去让村里人看看她有多美。以后,我也想去学习化妆,把姐妹们也打扮得这么漂亮。”

  阿克陶县学生阿丽米热·买买提在婚礼现场热心地担任翻译,她年纪虽小,思想却很成熟。“参加集体婚礼的有各民族的新人,不同民族的婚礼习俗不一样,参加集体婚礼,意味着要趋同存异,大家参加现代化的婚礼,就是对中华大家庭的认同。”阿丽米热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罗夫永说:“‘塔克拉玛干的婚礼’整场活动,都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元素贯穿始终,姑娘们穿着时尚、漂亮,节目包含着现代文化元素……”

  这次活动,不仅有许多宗教人士给予了“塔克拉玛干的婚礼”祝福,而且还有不少宗教人士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集体婚礼。

  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的买买提依明·奥斯曼是一个村庄里的伊玛目,他曾经对集体婚礼不了解。但经过活动主办方工作人员的讲解,再加上他在网络上看了艾合买提·买提尼亚孜大毛拉对集体婚礼的祝福,他的担忧消除了,支持女儿艾热姆古丽·买买提和女婿穆太力普·赛买提参加集体婚礼。

  5月10日,买买提依明参加了孩子们的集体婚礼,当看到女儿穿着美丽时尚的婚纱幸福地出嫁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买买提依明说:“伊斯兰教提倡节俭,反对攀比奢侈,这样的集体婚礼符合教义,而且结婚时唱歌跳舞,也传承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这对于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

  现代文化在群众心里泛起波澜

  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被喻为“表白日”。当日,“塔克拉玛干的婚礼”在墨玉县喀尔赛镇中心小学举行,15对新人喜结连理,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也是“塔克拉玛干的婚礼”最后一站。当新郎买买提怒日·托合提瓦柯和新娘祖丽亚罕·玉素甫阿红的爱情故事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全场观众沉浸在他俩的幸福甜蜜中……

  “我喜欢古丽沙依尔·吐汗的开朗,喜欢听她唱歌、喜欢看她跳舞,想看她穿上婚纱的样子。我们幸运地参加了‘塔克拉玛干的婚礼’活动,我希望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祝福我们的婚礼……”憨厚的柯尔克孜族新郎木巴提别克·吾布力的话更是打动了许多观众。

  8场各有特色的新式集体婚礼,让沙漠之城受到了开放、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激起了各族群众对科技发展的渴望和对移风易俗的呼唤——

  在城市,大家对LED大屏幕并不陌生。但是在乡村,它一次次地让许多在场的各族群众沸腾了。LED大屏幕上,有新人们幸福甜蜜的爱情视频短片,有维吾尔族名人尼格买提、巴哈尔古丽送来的祝福,有相隔千里的亲人视频连线……这块承载着爱情、亲情、友情、现代文化的LED大屏幕,带来了文明新风。

  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的新娘帕提古丽·买买提第一次看到西式婚纱后,害羞地低下了头。拍摄婚纱照时,她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婚纱,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短暂的拍摄,让她和其他新娘特别激动。当被催促卸妆时,她们着急地说:“我们暂时不卸妆好不好?很想多穿一会婚纱。”

  在阿图什市“塔克拉玛干的婚礼”专场,一对新人的父母双目失明,因为家中贫困,他们没有钱为儿子举办婚礼,这场集体婚礼圆了他们的梦想。在现场,听到各地网友对儿子、儿媳的祝福时,他们不停地鼓掌,激动地竖起大拇指,一遍遍地说:“亚克西、亚克西!”

  卢春萍介绍说,通过举办“塔克拉玛干的婚礼”,将文明、开放的现代元素引入南疆地区,向群众展示美好、健康、先进的生活理念和婚庆风气,让大家感受现代文化的魅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地群众的观念正在慢慢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欢迎集体婚礼这种婚庆形式。”

  塔吉克族新娘沙拉买提·赛买尔是莎车县居民,当她远在山东打工的妹妹通过视频连线出现在LED大屏幕上,两年未见到妹妹的她激动不已。通过视频,沙拉买提看到了妹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愿外出打工的沙拉买提当场和丈夫决定,结婚后,他们也要去内地打工。

  新郎司马仪江·艾里木和新娘海丽齐古丽·铁木尔的婚后规划,出现在LED大屏上。早年跟随哥哥在重庆卖烤肉的司马仪江拉着妻子的手,用流利的汉语说:“只有打开门,阳光才会把屋子照亮;只有去外面闯荡,掌握科技和手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和妻子已经商量好了,结婚后一起去内地打工,让她也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阿克苏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刘宝升观看了阿瓦提县专场集体婚礼后说:“‘塔克拉玛干的婚礼’是现代文化的播种机,在树立了婚尚新风的同时,也把现代文化的火种播在了基层。”

  “‘塔克拉玛干的婚礼’是最好的民族团结的写照,是一次次深入人心的大爱教育。”卢春萍说,“一颗颗现代文化的种子,悄悄地在各族群众的心中扎根发芽。”

[南疆爱情故事]

手机“微来”的爱情


  艾孜买提·吐尔地平常喜欢摆弄手机,手机给他带来了好运,他的爱情是“微来”的。

  艾孜买提是阿瓦提县巴格托格拉克乡下巴格托格拉克村的农民,这位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一边在村里种地,一边当协警。他享受国家的农机政策补贴,购买了一台小型的农机具。

  2012 年8月,艾孜买提来到阿克苏市,拿起手机用力“摇一摇”,奇迹发生了——他“摇”到了附近有个叫阿迪拉·吐尔逊的女孩,他迅速把她加为好友——那便是他用微信谈恋爱的开始。他用手机拍了张自己的照片,几秒钟就传到对方的手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私聊,艾孜买提爱上了阿迪拉,并大胆地把“我喜欢你”发给了心爱的姑娘。

  阿迪拉是阿克苏市的,是大城市的姑娘,因为现代便捷的通讯工具,艾孜买提觉得和她“离得很近”。可是,阿迪拉始终不回应。

  2013年春天,艾孜买提骑摩托车不慎脸部擦伤,他心想:“要是破了相,阿迪拉还会喜欢我吗?”于是,他便不再给阿迪拉发微信了。

  接连几天,阿迪拉没看到艾孜买提的微信,便有些着急了。后来,她才得知艾孜买提住院了。心里惦记着心爱的人,阿迪拉勇敢地通过语音对艾孜买提说:“我喜欢你,我爱你。”

  网络成全了艾孜买提和阿迪拉的爱情,为两个幸福的人铺就了一条幸福的大路。(樊琴)

    (来自 民族报)

实习编辑:小伊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 南疆 现代文化

上一篇:河北省清真寺管委会主任培训班在围场举办
下一篇:中国“小麦加”走出万名中阿“民间外交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