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的来源及其伊斯兰教
分享到:
2014-02-08 00:44:59 【来源:穆斯林】 点击:

     传统习俗

   服 饰


  青海回族服饰与汉族大体相同,最为明显的区别是,男子大都喜欢头戴无沿平顶圆帽,俗称"顶帽",以白色为多,也有黑、黄和深绿色的。老年人喜欢头缠"太司达尔"(缠头包布),身穿"仲拜"(黑色长外衣),多为礼拜服装;妇女喜欢戴盖头,对颜色也颇为讲究,一般有绿、青、白三色,少女、新媳妇喜戴绿色,中年妇女戴青色,老年妇女多戴白色。过去回族妇女出门,除了必须戴盖头外,年轻者还戴面纱,在家中可以不戴盖头,但来了陌生男子要回避,现在戴盖头的习俗也开始在一些青年妇女中发生变化,她们以绿色或其他花色头巾来代替盖头,在许多城乡的青年妇女中,更兴戴像纺织女工戴的那种白帽,或者再外加深颜色的头巾。除顶帽和盖头的区别外,回族男子大多喜欢穿白色对襟小褂,外套黑色坎肩或棉坎肩,干净利落,便于劳动。冬季,尤其是乡村和山区的男子还喜穿二毛皮大衣和老羊皮袄,腰系红、绿或黑色的布腰带,头戴皮帽或狐帽,其装束又与当地藏族有些相似。妇女衣着为各种花色的大襟上衣,俗称"主腰",配以绿、青色盖头,爱穿自做的绣花鞋袜,并喜欢佩带各式耳环、戒指、手镯和鲜花,鲜艳潇洒,精干大方。服装的款式和面料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化,以前回族人喜欢线绒、条绒、平绒、斜绒等布料,而现在,各种高档的毛料、化纤等布品已成为他们服装的主要面料,尤其在年轻人中,西装、羊毛衫、牛仔裤、面包服、裙子、新式皮鞋等也极为流行,而"中山装"已是中老年男子普遍的衣着。

     饮 食

      青海回族在饮食方面以小麦、青稞加工的面食为主,以面片、拉面、擀面、馒头、饼子、锅盔(铁锅烙成的约厚一寸、直径一尺的大饼)、馄锅(特制的馄锅加工的厚饼)等最为普遍。回族群众爱吃牛、羊肉,但对肉类的食用则严格遵守《古兰经》的戒律,忌吃猪、马、驴、骡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忌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包括牛、羊在内。同时,在食用可吃的动物、家禽时,一般都经阿訇或懂得宰牲规戒的人屠宰,这已是青海回族由遵守教规而演变成的一种普遍习俗。回族人有饮茶的嗜好,茯茶水(茯茶、盐、水和少许花椒、姜片等熬成)已是当地回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饮料,大多数人还讲究喝盖碗茶,俗称"三泡台碗子"。一般在盖碗内泡有花茶、桂圆、冰糖,沏茶还讲究用"牡丹花"(形容翻喷沸腾之)开水。当地群众还把饮茶作为待人接客的佳品,敬待客人首先献上一盅盖碗茶。回族人还忌酒忌烟,这也是由遵守教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因此,回族设宴或请客是不摆烟酒的。

     青海回族以善烹调、精作面食而著称,形成以牛羊肉为主的爆、炸、蒸、烧、烤、发等饮食习惯,尤其是当地各种"清真"小吃以其独具的风味而深受人们赞赏。如羊肉面片、牛肉拉面、清真烧鸡、羊肉手抓、发羊筋、糊羊肉、水煮牛肉、夹沙肉、丸子里脊等等,构成当地清真菜谱的一大特色,还有凉粉、酿皮、粉糟、甜醅、包子、糖饺、油炸糕、羊杂碎等等小吃。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花花。花花仿各式果蔬、花草形状或图案,有佛手、菊花、莲花、枣子等多达数十种,其制作之精美,式样之丰富,令人赞叹不已。

     婚 姻

 青海回族之婚俗与其他各地回族婚俗大体相同,但其中也有别具一格之处。提亲。当地俗称"送茶"或"送问包"。男家看中某家姑娘,先请亲友中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者,带茯茶两块、糖果两包并衣料等物去女家提亲。经商议,女家若同意此门亲事则留下此礼,否则退还礼物。有时女方一时无法定答,双方就商定延期再定,日久无音时,男家再一次带茶礼上门,叫"送催包"。

  定亲,俗称"下定茶"或"吃茶"。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双方共同推举一个媒人,或各家各选一名媒人),言定吉日(一般为礼拜五"主麻日")准备订婚。订婚时男方送茯茶、衣料、化妆品等,女方回敬鞋、绣花袜子、糖果包等。在西宁地区女方还送干果(什锦糖、核桃)和湿果(将杏仁、核桃仁、花生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各一盘(盒),叫"倒果子茶",表示亲事已定。男方接到回礼后,即分散给亲戚好友,以示通告订婚之信息。送礼。订婚后,选定日子送彩礼,也称"下大茶"。男方邀请媒人和亲朋到家做客,稍做招待后,选若干名男人,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按各家财力商定。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金等。女方家以奶茶、糖果、糖饺包子、熬肉米饭等丰盛食物款待来客,并回送茯茶、糖果包、新郎穿用的衣帽鞋袜及腰带等物。

  遵婚。婚礼前一天,喜家搭起篷布,摆桌备宴,并请阿訇念"亥亭",谓之遵婚。这一天,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和修面、开面礼,故又俗称"洗头"。举行婚礼之日,新郎由男性长辈、媒人、阿訇和陪客陪同,携带大米、糖果、红枣、核桃、羊肉等礼物,去女家举行婚礼,俗称"念尼卡海"。男方客人一到,女家首先设宴待客。然后由阿訇向跪(坐)在炕沿的新郎(由陪客陪伴)考问有关伊斯兰教常识,询问男女双方的经名,征求一对新人和父母是否同意婚约,当众商定新郎给新娘聘礼"买海勒钱"(此钱多少,全凭男方之能力,不必当场即付,但日后必须亲手交给妻子,除非女方自愿许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阿訇以阿拉伯语念结婚证词,念毕,在场众人“都哇”(祈祷),最后撒糖果、核桃、枣儿等。新娘被红毡包裹,由其兄抱送上马(或车轿),并由男性长辈、兄弟等组成送亲队伍,护送新娘及嫁妆,浩浩荡荡去往男家。

  新娘和送亲人马到达婆家门口时,会受到婆家男女众人的热情迎接。新娘下马或下轿时,男方家向围观人群撒糖果、核桃、枣儿、花生。卸嫁妆时,拉马押轿的人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押妆钱"、"押箱钱"。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进入洞房,让其头盖红头巾,上炕面壁而坐。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但新郎的叔伯兄长是不能进入洞房的。天黑时,喜闹新房的庄员们蜂拥而来,唱宴席曲的歌手们,唱着《恭喜歌》向主人表示祝贺,主人以冰糖桂圆茶接待歌手们。众人围坐在院子里或一间宽大的屋子里,“宴席曲”的演唱由此开始,直至更残漏尽。约午夜时,新娘的姐姐或嫂子与娶亲人(一般是新郎的嫂子)一起,携带核桃、枣儿、花生和夜餐,前来洞房为一对新人铺床,将核桃枣儿等分放在炕毡四周之下,又放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还让二位新人吃交杯饭,喝交杯茶,祝愿他们白头偕老,早生儿女。新郎要给铺床者敬送“红包”(钱)以示感谢。

  新婚第二天的清晨,新郎新娘要早起,沐浴梳饰。之后,新郎由陪客陪同,去女家向岳父母及其有关长辈道安,娘家以水饺款待新女婿,以示婚事圆满。新娘则在娶亲人的陪伴和一一介绍下,拜认长辈,受拜者将红纸包好的钱或礼物送给新娘,叫“拜座钱”。中午时分,庄员贺客纷纷前来恭喜坐席。这一天,岳母等娘家女眷亲戚一行,来到男家喜认亲戚和入席做客。她们还将精心制作的衣服、绣花枕头、绣花鞋袜等陪嫁物一一陈列于庭院,供人们观赏,叫“摆针线”。同时还向亲家长辈们分别赠送衣服、鞋袜、枕头等礼品,叫“抬针线”。新娘子的针线功夫在此得到充分的显示。

     第三天傍晚,席散人走,新娘子由婆婆领着到厨房,亲手擀做长面,“下厨房”,表示新的生活之开始。最后还要举行“拆篷席”,即拆除搭在院中的篷布,备席答谢各位帮办,喻示大喜告成。完婚后,男女两家都要答谢媒人,通常赠以绣花枕头、鞋袜、茯茶等礼品。

     卫 生

     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养成了讲究清洁、喜欢洗涤的良好习惯。伊斯兰教规定,凡穆斯林在房事、遗精、月经和产期血净后,必须冲洗周身(包括漱口和洗鼻孔),称为"大净"。在主麻和宗教节日礼拜时也提倡作"大净"。同时还规定,教徒在呕吐、流血或睡眠后和作礼拜时,须洗手、洗脸、漱口、洗鼻孔、抹头、冲洗双足等,称为"小净"。伴随着宗教生活,回族人已普遍养成大净、小净的习惯。出远门、逢节日、礼拜、宰牲,以及结婚等,都要进行大小净的洗礼。所用器具是"汤瓶"和"吊罐"。"吊罐"吊在房梁等处,地下设有水池和下水道通往屋外,近似淋浴设备,简单方便,宜于千家万户。"汤瓶"是有盖有把的高嘴壶。用汤瓶洗手洗脸,既方便,又卫生。同时回族重视环境、服饰和饮食的卫生,房前屋后整理得井井有条,收拾得干干净净,个人穿戴朴素干净,并有饮前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回民经营的饭馆,一般都以讲究卫生而深受顾客欢迎。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青海 回族

上一篇:清代中后期回族移居伊犁述略
下一篇:云南日报:沙甸镇的变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