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沙甸镇的变迁
分享到:
2014-02-15 12:53:24 【来源:】 点击:

 


  “一到沙甸,我就爱上了她。”到沙甸半年多了,从北京来的萧春梅一直用欣喜和赞欣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回族文化旅游小镇。

  在她眼中,这里和走过的地方有明显的不同。一天劳作之后,稍事休息的人们不是聚在一块打麻将、玩扑克、耍小钱。而是各自安静地学外语、读中文,或写作古典诗词。落日的余晖中,街道宽阔、房舍整洁、绿树掩映小镇处处显露着充裕、平静而又和谐的景象。

  沙甸小镇是一个正在由传统工业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的回族群众聚居区。10年前,这片位于国道326公路旁,占地约25平方公里,居住着1.4万回族,1000多彝、汉、苗等民族群众的区域内,曾是铅、锌、锡、银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有50多家冶炼加工企业在日夜不停地生产。传统工业的发展和浸染,在这片区域留下难以计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日愈恶化着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干部群众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

  2010年,沙甸启动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依靠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个旧市给出的良好政策,凭借上千年融合、交流、积淀形成的中国回族文化风情,当地确定了回族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和目标。往后3年,伴随着正道路、迎宾路、和平路等连通省道和国道的7条交通要道改扩建完成,沙甸建起了和谐广场、商贸城、文化旅游街等基础设施,并对民居、河流、沟渠等进行改建,将人居环境改造成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堪称美好的区域,国内外前来参观游览的客商一年比一年多,沙甸逐步成为各民族群众文化、经济交流的集散地。在文化旅游这股新兴潮流的推动中,建设在沙甸的冶炼、加工等大批工业生产项目也随之进行改建、提升和搬迁,新投入的项目逐渐以环保节能的路子取代着原先高耗、污染和低效的生产方式,铅、锌、锡、锰等有色金属的产业链也在向着市场和民用领域延伸,这片曾经被称为重度污染的区域,已经跳出单靠传统工业支撑的怪圈,经济社会走向了新的层面。

  正如众多投资创业者一样,怀着对理想和人生追求,萧春梅等走过国内外无数地方的人,一进入沙甸,就被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所吸引,在短暂地审视和观望后,决定停留下来开拓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怎能不让人停留下来呢?你看,一批年产上数十万吨的金属冶炼技改项目即将投产;五星级酒店、回族文化食品一条街、医院、公园等经济社会项目正在兴建。”指着远近几个正在建设的工地,萧春梅对自己的选择有些自豪。她说,在众多人的印象中,一个长期依靠资源和传统工业的地方,要快速地转身和发展,那是很难很难的。没想到,在短短4年里,沙甸的建设和发展就取得如此的成就,在她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沙甸是极富活力的,她是东南亚、南亚与祖国文化经济交流的结合点,也是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融绽放的一朵奇葩。我希望在这里把事业做大,多汲取文化交流的精华。”萧春梅告诉我们,这两年,在推进回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沙甸也在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短短一年多时间,当地的人口已超过两万多,其中,不乏有像她一样来自湖南、广西、山东、上海等地慕名而来者。


责任编辑:贝贝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云南日报 沙甸 沙甸镇 沙甸清真寺

上一篇:青海回族的来源及其伊斯兰教
下一篇:易中天:希望伊斯兰学者以全球视野写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