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木卡姆 一场歌舞的盛宴
分享到:
2014-04-23 10:53:12 【来源:】 点击:


木卡姆惟妙惟肖的动作引来阵阵笑声

    从哈密市区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车碾过的土路扬起阵阵风尘。这里,依稀可见戈壁的生态,满地是白色的沙砾,几乎没有植被,远远看到有残破的土墙,据说是古城的遗址,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五堡乡的四堡村,为了体验一场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木卡姆表演。
  

    同行的马迎胜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的处长,也是新疆文化厅副巡视员。作为新疆最早参与木卡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他对木卡姆更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在新疆,凡是有维吾尔族人的地方,就有木卡姆。维吾尔族人认同木卡姆,这和他们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是民族文化身份的体现。”作为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区均有木卡姆,而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木卡姆”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含意,十二部木卡姆的每一部均由大乃格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三大部分组成,是维吾尔音乐的代表。2005年,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哈密木卡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刚下车,我们一行人就被迎进一个房间,一张大炕上,七八个维吾尔族老人已经操持着不同的乐器在自弹自唱了。一会儿,几个维吾尔族大嫂穿着亮丽的服装,披着漂亮的头巾也登场了。乐声响起,一个大爷起身向一个大嫂低头行礼邀请,两人便开始手舞足蹈。乐声不紧不慢,舞者的动作也不疾不缓,一招一式很是优雅。一曲跳毕,一人回到座位中,另一人再接着邀请别的人。两三曲后,有一大叔便端着一个搭着绸巾的盘子,大声吆喝着,敬送于乐手和舞蹈者,这时气氛热闹起来,击鼓弹拨的老人更用力了,他们也大声哼唱着,唱到激昂处,歌声、鼓声高亢,动人心弦。这位大叔原来是克卡丝奇(呐喊助兴者),专门调动现场气氛。再后来,舞者扮起了模拟动物的鸡舞,男人扮着大公鸡故意向女人啄去,女人也扮着母鸡四处躲闪,动作惟妙惟肖,引来全场的一片笑声。十几曲过去,舞者开始邀请座中的宾客,主客一起翩翩起舞,歌舞声中,宾主尽欢颜。
  

    亚合甫江·排都拉是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主任,他介绍说,热瓦甫、手鼓、都坨尔是其他地区木卡姆演出中都有的乐器,而艾捷克却是哈密木卡姆所独有,广泛流传于哈密地区所有的乡村。哈密木卡姆是由古代“伊州大曲”发展而来的,古代哈密木卡姆由12乐章、19分章、244首歌曲组成。每套木卡姆即每个乐章,由散板序曲和歌曲两部分组成。开始是一首较长的散板序曲,由艾捷克伴奏,一人领唱,接着由若干首在内容、形式上并无直接关系的民歌组成,中间没有间奏曲。艺人们一首首从头唱到尾,最多的时候一口气下来会唱到20多首,集歌舞乐为一体。哈密木卡姆中,由于临近中原,其节奏、节拍、旋律等,都有中原文化影响的特征;女士服装也有维、满、蒙、汉四个民族服饰融合的特征。而这些,在这场村里的木卡姆表演中,都一一得到了印证。

    在场的老人中,最年长的是75岁的克依木,他从18岁开始跟师傅学习手鼓,21岁学艾捷克。木卡姆的曲子和唱词都是口口相传,很难学。克依木老人说,当时有个习俗,学艾捷克时,把裤子脱下来,用裤子把艾捷克包好,枕在上面睡觉,第二天一觉醒来,一些难学的曲目就容易多了。我问老人这管用么,老人认真地说:“我试了,管用。”在上世纪60年代,没什么文化活动,村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可以弹唱,但现在,几乎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学这个了。克依木说自己有4个孩子,通过考学都当国家干部了,他们之前一直在外上学,也不会木卡姆了。
  

    在马迎胜的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活态的传承,对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核心问题。正是这些能歌善舞的老艺人让木卡姆口耳相传,他们是木卡姆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2009年刚建成的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是新疆目前规模最大的木卡姆传承中心,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另一群木卡姆艺人,他们是驻场的哈密木卡姆原生态表演艺术团的成员。艺人们每人每月工资600元,一天演出4场。亚合甫江说:“当初也是大着胆子签下来的。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有传承人,让大家见到原生态的活的艺术。现在签约几个月下来,演出收入2万元,演出人员的工资已经开出2.7万元。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坚持下去。”如今,老传承人年龄偏大,需要培育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是木卡姆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哈密木卡姆中心这栋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里,不仅有展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展厅、演艺厅,还有培训教室。亚合甫江介绍说传承中心现在是以展示、展演为主,下一步准备做培训工作,对学生进行技艺培训。他们现在已经印制了哈密木卡姆培训教材,而且已经去乡里免费发放过培训教材。在传承中心的演出大厅,我们恰巧碰到了300多名哈密市一校的孩子们,她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专门来看木卡姆演出的。看着她们聚精会神的目光,以及伴着艺人们嬉笑怒骂绽放出开心笑容的脸庞,让人感慨。在她们的幼小心灵里,种下本民族文化的种子,谁能说他们中就不会有人将来会成为木卡姆——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呢?
  
 (来自:民族画报     图片为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提供)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哈密 盛宴 歌舞

上一篇:“回族音乐汇宁夏”研讨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吉林四平杨松奎《阿文书画书法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