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微电影:一个新名词的诞生
分享到:
2014-09-05 11:12:02 【来源:】 点击:

《哈三的奇异之旅》在宁夏中卫取景拍摄时的场景。


石彦伟作品《一夜梨花》剧照


拜勇作品《少年》剧照


马誉龙作品《哈三的奇异之旅》海报

  过去的8月底,一部名为《哈三的奇异之旅》的回族题材电影短片在固原杀青,预计11月底完成后期制作。在之前的7月初,由回族青年作家石彦伟拍摄的电影作品《一夜梨花》也在银川进行了展映。以这两部影片为例,它们有一个共通的身份——“回族微电影”,这是近年来微电影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类型。

  “西海固三部曲”

  《哈三的奇异之旅》取材自回族民间故事,导演、编剧为固原籍回族青年马誉龙,现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片是他的毕业短片作品,影片中的演员全部由宁夏本地招募,拍摄地点也分别在中卫、固原、同心三地。

  比较难得的是,这部影片由北京电影学院投资近50万元,并且有着国内一流的制作团队与技术设备。这在微电影领域,甚至在近年来整体的回族影视创作中,都算是一次较大的手笔。

  微电影,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影视传播形式,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让更多有想法的创作者,加入到了镜头表达的行列。

  而说到回族微电影,“西海固三部曲”是需要提到的。它们的作者是《民族文学》编辑、回族青年作家石彦伟。今年7月初,石彦伟携最新微电影作品《一夜梨花》来银川展映,现场一并回顾的,还有他于2007年拍摄的“西海固三部曲”——《沙枣》《清水里的刀子》和《旱年》。

  三部短片均为回族题材,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完成拍摄,有评论认为这是回族微电影的发轫之作。在此之后,微电影逐渐风靡互联网,石彦伟也正式提出回族微电影的概念,及至2014年的《一夜梨花》。

  “单枪匹马”在“战斗”

  之所以要拍这一类型的片子,石彦伟坦言是感觉回族短片在当时尚属空白,而且即便放眼整个回族影视创作,也非常薄弱。身为本民族的一员,他认为自己有发声的必要。

  除了石彦伟与马誉龙,宁夏韦州小伙拜勇也是一位回族微电影的创作者。早在2006年,还在南京上大学的拜勇,回到韦州老家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回族题材作品《小主麻的一家》(纪录片),其后是2006年的《今年开春》、2011年的《少年》,均为回族题材短片。

  纵观这些影片,它们有着一个共通的特征——回族题材。片长基本在30分钟以内,在互联网时代,较好地利用了网络易传播的优势,在微电影领域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与辨识度。

  回族微电影目前有着怎样的发展现状?从与以上三位创作者的接触中,他们共同的体会是——“非常少”、基本都是“单枪匹马”在“战斗”。除了他们三位,石彦伟和拜勇还提到了云南有个叫“金豹”的拍摄者,然后今年宁夏同心还有个“影动旱塬工作室”,拍了一些当地方言的回族微电影,代表作是《麦燕的心事》。“但都只限于在互联网上发一发。”

  “目前如果就少数民族微电影来说,基本都属于刚兴起的阶段。”石彦伟说,“(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有一个下设的北京民族电影节,今年已经做到了第5届。在这一届,电影节设置了一个版块——‘少数民族微电影大赛’,推出了一批各民族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但其中并没有回族微电影。”

  欠缺的影视表达需要弥补

  为何会呈现这一现状?拜勇认为,一是目前回族人中想要这样去表达的人不是很多,二是想表达但又掌握这种(电影)技能的人实在太少。另一方面就是资金。石彦伟至今已拍摄了4部回族微电影,其中“西海固三部曲”制作费用1万多元,《一夜梨花》稍好点,3万元,这些费用全部为自费,而他仅是一位每月尚须还房贷3300元的“月光族”。

  这方面,马誉龙算是比较“幸运”的,不过,50万元的制作费也是他“很辛苦”从学校计划里争取得来。在马誉龙看来,现在他们几个回族微电影的尝试者,远未形成团队效应。而如果想要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得有专业的影视团队来运作。这些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与扶持,不是“单枪匹马”可以解决。

  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微电影便利了许多人的表达,也成为影视领域重要的一种新构成。目前回族题材影视发展的乏力,也引起学者与专家的重视。8月18日在银川召开的“中国梦的多民族影视文学呈现——2014·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上,专家们就指出了这一点。与会的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杨继国跟记者表示,影视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在少数民族影视剧创作领域,回族影视剧的创作与其他省区相比却很少。尤其是电影。这对于回族这么大一个群体而言,在提高民族自信心,文化上的自觉、自省都是很不利的。”

  “目前,回族在影视领域的发声还是太少。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民族自身很多优秀的内容与精神,是需要通过影视这个途径表达出来的。”谈及为何选择拍摄回族微电影,拜勇这样回答。而石彦伟在采访临结束时的表达则是:“我更希望的是通过我们这几个人的努力,唤起人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能有更多更专业的人参与进来。”(来源:银川晚报)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新名词 电影

上一篇:“意会中国”阿拉伯知名艺术家延庆采风
下一篇:银川十八中引进“泥哇呜”活动将上央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