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蒙古族穆斯林——神秘的青海祁连县托茂人
分享到:
2015-02-02 21:38:15 【来源:】 点击: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采访时,偶然听到这样一个传闻:在祁连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些头戴回族白顶帽,脚蹬蒙古族长靴,口说蒙古语、藏语和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方言”,信仰伊斯兰教,长相迥异于当地人的奇特人群。他们自称是托茂族,当地群众都把他们称为托茂人。由于托茂人生活在莽原腹地,依靠内部通婚繁衍生息,罕与外界来往,所以充满了神秘色彩。
    
      说起托茂人,就不能不提到马生林,因为是他首次以研究者的身份,举数年之力多次田野调查,终以论文的形式在国家核心期刊上正式宣布了托茂人的存在,也由此展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画卷,和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

       马生林研究托茂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的他在祁连县政府工作,因为参与祁连县志的编写,在下乡调研的时候走进了这个神秘的群落。

 
众说纷纭的托茂之意

      青海其他民族对这个神秘群落的称呼有:“托茂人”、“托茂家”、“托茂公家”,或以“茂”与“毛”同音而称为“托毛人”、“托毛人家”,他们亦自称“托茂”、“托茂家”。而“托茂鞑子”中的“鞑子”是新中国成立前有些人对蒙古族的歧视性称呼,早就成为历史。至于“托茂”之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自称说。“托茂”是族称,“茂”指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之人,所以有“托茂才子”之说,是英勇无比的意思。

  译音说。“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又说是藏语“脱思麻”的另一译法。

  地名说。“托茂”是地名。由于青海蒙古族29旗—般都有俗称。所以,“托茂公”以此蒙旗所在地而得名。

  部落说。“托茂”是部落之名,故据所在部落“托茂公”而称其为“托茂人”。

  马生林认为,自称说还有待考究;译音说有牵强附会之嫌,因藏语“托日木”及“脱思麻”是泛指广大藏族地区而言,可“托茂”一词与蒙古族直接相关;而地名说和部落说可靠性较大,比较符合事实,理由是:

  第一,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游牧于新疆天山东南的和硕特部落首领顾实汗率部进入青海后,将所辖地分为左右两翼,海北地区当属其中,把游牧于今青海省海晏县托勒乡一带的蒙古族划为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册封顾实汗长子达延之后裔,其第五子索诺木达什为该旗辅国公。因“托勒”是蒙古语兔子多之意,加之其旗草场辽阔,人多势众,牲畜发展,他们认为部落头领是英勇无比的英雄,领导有方,所以“托茂”是“托勒”的转音,以此将旗俗称为“托茂公”。这正如青海湖西岸布哈河一带的布哈公、柴达木巴隆的巴隆札萨、茶卡盐池附近的盐池札萨、祁连默勒的默勒王等一样,都与所在地名有关。

  第二、因其部落(旗)俗称“托茂公”,故将所属旗民皆称托茂人。

托茂人的五种源流说

  清帝命名说。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获胜,统辖新疆、中亚细亚等地时,由于当地人多信仰伊斯兰教,部分蒙古军受到影响,由信喇嘛教改信了伊斯兰教,并学习阿拉伯文字。成吉思汗挥师东进,占据青海西宁及环湖地区后,这部分人定居在今海晏县托勒、水峡和青海湟中县上五庄一带。清帝册封爵位时,以所在托茂公将他们称为托茂人。

  中亚细亚人、波斯人、色目人与蒙古族通婚说。蒙古军西征时先后攻取了葱岭以西、黑河以东广大地区。那里的许多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及其他色目人随蒙古军迁徙东来。他们当中,有军士、工匠、商人和传教士,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些人皆未携带家眷,这就使他们势必与蒙古族通婚。这样。他们既保留了原来的习俗和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同时也吸收了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经逐渐发展形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托茂人。

  蒙古托茂公王爷属民说。清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青海和硕特部顾实汗二子鄂木布率蒙古军征伐河西丁国栋起义军,招降西宁城。参加起义的回族,一部分转往新疆南部安家落户,至今与祁连的托茂人有往来,有的还专程到湟中上五庄托茂公墓上坟。被蒙古军招降的这些人几经辗转到了海晏,受到托茂公王爷保护,并长期留居下来,成为托茂公的属民。他们与上五庄回族通婚,其语言、服饰和蒙古族相一致,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始终不渝。他们不再自称回族,也不称蒙古族,而称托茂人。招婿说。原先有三名回族兄弟,因生活窘迫,逃难到托茂公部落打杂谋生。不久,王爷看到他们三人聪明伶俐,就招为女婿。他们的宗教信仰未变,就成了后来托茂人的先辈。


托茂人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性

  现居祁连县的托茂人皆信仰伊斯兰教。饮食方面既保留了蒙古族的炒面、酥油、曲拉、奶皮和肉食,又吸收(或继承)了回族的揪面片、面条、油炸食品、包子、饺子及冰糖盖碗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托茂人说蒙古语,住蒙古包和黑牛毛帐房。冬季习惯穿较宽大的长袖皮袄,用色彩鲜艳的长布(绸、缎)带束腰,戴狐皮帽,穿长筒马靴;夏秋则着长短袍,男多戴黑白色圆顶或呢礼帽,女子多梳小辫,辫套上缀有各种珊瑚、玛瑙、翡翠等装饰品,成年女子还戴盖头,一看这种奇特的服饰便知是托茂妇女。如今,语言上以汉语为主,大多老年人喜欢说蒙古语或他们自己才能交流的“方言”。青年一代不懂蒙古语的大有人在。除长相与众不同外,不经人介绍或自己说,基本看不出他们是托茂人还是回族。服饰已从传统的式样、制作方式逐步向新颖、美观、实用、方便、高档发展,呢子大衣、皮夹克、西服、健美裤已很普遍,很少看到人们身穿蒙古服、头戴圆顶帽或盖头的情况。老年人中还保留有头戴盖头或圆白帽、身穿蒙古族服饰的传统。

  过去,托茂人(尤其老年人)殁后,不论原居住何处,都不远千里用牲畜运到湟中县上五庄或青海门源县吊沟公墓埋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其他民族一样,托茂人正常的宗教信仰得到了尊重和法律保护。目前,在托茂人居住的多隆、野牛沟、托勒牧场均建有清真寺,他们可在当地开展宗教活动。托茂人的数量在全国不多,现约仅有3万余人,除主要在青海的以上地区外,另在新疆的博湖、焉耆两县和内蒙古的阿拉善一带亦有零星分布。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托茂人当中有些按回族统计,有些按蒙古族统计,所以,有关托茂人的人口数据并不精确。他们现今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


曾申请全国第五十七个民族
  托茂人可谓青海多元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也是青海悠久丰富历史的一种独特呈现。为此,2003年,马生林将申请托茂人为全国第五十七个民族列入了国家课题,这个课题虽因种种原因而搁置,但他所具备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却依然鲜活如初。而今,随着同化现象的出现和托茂人人数不断减少,有关托茂人的研究已显得分外迫切和重要。

      意布拉刚出生的第二天,就被裹进襁褓,抱上家族迁徙的马背上。这个世界对他而言,陌生而新奇,他当然无法体会迁徙的艰辛,更不会在记忆中存储这一伟大的片断。那是1958年,一群人从海晏县长途跋涉迁往祁连山下。

      意布拉是托勒牧场的一位普通牧民。长大后,父辈通过讲述填补了他的记忆空白:他们由海晏县迁到祁连县托勒牧场,在托勒牧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人又迁回了海晏县,在途中,一半留在了默勒镇生活,而意布拉一家则留在了托勒牧场。他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穿蒙古族衣服的“托茂人”。

      年过半百的意布拉如今是托勒牧场地地道道道的牧民。和意布拉一家一样,托茂人是特殊而显眼的群体,他们身穿蒙古族服饰,男子头戴白色顶帽,女子戴盖头。他们的语言是蒙古语,住蒙古包和黑牛毛帐房,吃蒙古族的炒面、酥油、曲拉、奶皮。但随着时间推移,青年一代大多已不懂蒙古语,服饰已从传统的式样逐步向新颖式样发展。如今,很少有人能看到他们身穿蒙古服、头戴白色顶帽或盖头的情况,不经介绍,基本看不出他们是托茂人还是回族。只有在老年人中还保留有头戴白色顶帽或盖头、身穿蒙古族服饰的传统。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由于托茂人当中有些按回族统计,有些按蒙古族统计,所以,有关托茂人的人口数据并不精确。随着民族融合,托茂人人数在不断减少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祁连县 青海 草原 托茂人 蒙古族穆斯林

上一篇:英国科学博物馆展出穆斯林对世界科技贡献的1001项发明
下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暴力的根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