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斯、嘎斯、宛嘎斯圣传真道
分享到:
2015-11-19 15:17:22 【来源:】 点击:

      伊斯兰教是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从那时候起中国便有了穆斯林,以后经过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据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8月,麦地那国国王奥斯曼(第三代哈里发)遣使来华,抵达长安,进见了唐高宗(李治),向唐高宗传达了哈里发奥斯曼要求皈依安拉呼、皈依伊斯兰教的信件。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事件,所以史学界就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年。据记载从唐高宗永徽二年至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651年至789年)的一百多年间,大食(阿拉伯)先后向中国唐朝遣使34次,其中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即穆阿维也在大马士革建立的王朝,因旗臶和衣着颜色尚白色,故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因波斯语中把阿拉伯称为大食,所以唐代中国人把阿拉伯人通称为大食)遣使17次,阿巴斯王朝(即黑衣大食,是艾卜.阿巴斯于公元750年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在伊拉克建立的王朝,因旗臶和衣着呈黑色,故中国人称之为黑衣大食)遣使15次。

      另据《旧唐书》记载,唐开元三年至五年(公元715年至717年)间,倭马亚王朝东征中亚的大将军库泰巴(即屈底波),自拔汗那(费尔甘纳)越过葱岭,向中国新疆喀什进军,在攻占于阗后,因缺乏水草,停止前进,遂遣使十人去长安晋见了唐朝皇帝,并进贡了阿拉伯马,与中国修好。使节的频繁往来,促进了商贸经济的往来和发展,也开辟了中亚、西亚穆斯林商人大批来华或留居中国的渠道。

  中国民间传说,早在穆罕默德圣人在世的时候,就曾派人来到中国。有一段著名的阿拉伯明言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据刘智著的《天房至圣穆罕默德传》记载:“早在为圣二年,中国皇帝通过占星知道穆圣,曾派使者来见穆圣。穆圣派赛尔德和宛尕斯送使者回国。中国皇帝赐其入籍,并建清真寺给圣使居住。宛尕斯回到麦地那又二十年了,中国皇帝又派使者西来。从前是隋文帝,这次是隋炀帝。当时隋炀帝已统一了天下,想要绘制天下地图,所以派使者考察。穆圣对隋使说:„你们主上 刚刚开始执政,有工夫搞这个吗?‟隋使说:„我们主上有福气,这事有大臣去办。‟穆圣说:„那就把你亲自经历和看到的画上,说明你画的不假。‟穆圣又派宛尕斯陪他回去,并嘱咐他:„从前有许多辅士留在那里没有回来,不免人口繁衍增加,你何不乘此机会去教他们经典和礼节?如果中皇帝问我在干什么,你就说:奉天命传教,兴正灭邪,革除假象,只是侍奉真主。天天为民操劳,以至食不甘味;时时忙于国政,以至顾不上家。知道声色美味是残害生命的毒药、砍掉基业的利斧,所以不敢喜爱。如果他问到怎么当帝王的问题,你就回答他:体会天意,效法圣人,尊敬贤者,亲近百姓,广施仁惠,严正法度,认清奸臣,广开言路,天天反省自己的私心,时时体察百姓疾苦。不要贪图扩充疆域,不要只想着自己福寿绵长。要轻视自己的权位,而把天下放在心上,要不徇私情而听信贤良的意见。‟”


  这里刘智记载的显然有误,因为穆罕默德圣人出生于公元570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陈宣帝太建二年。穆圣11岁(581年)时,隋朝建立。隋文帝于公元581——604年在位,那个时候穆圣还未为圣,不可能接见外国使者。穆圣40岁为圣传教时公元610年,是隋炀帝大业6年,在穆圣48岁(618年)的这一年,中国的隋朝灭亡。穆圣在麦加传教时期由艾布苏福扬执政,处处迫害穆圣,穆圣也不可能接见外国使者。穆圣迁徙麦地那时公元622年,是中国唐高宗武德5年。穆圣病逝时公元632年6月8日(阴历3月12日),是唐太宗贞观6年。如果是说接见了唐朝皇帝的使者,是有可能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们的贵圣穆罕默德(求主福安)于公元618年——626年之间,派门徒大贤四人,从海路出发,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航行数万里,于唐武德年间,进入古老的中国东南沿海。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贵圣归真后,第三任海里凡奥斯麻乃在位时,于公元651年,又派圣门弟子盖斯、吴艾思、宛戈思三人,从陆路出发,到中国传教,他们骑着骆驼,毛驴,或乘木毂辘马车,或徒步跋涉,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历经千辛万苦,从中亚入疆,终于在唐永徽六年(655年)到了唐都长安。他们带来了真主对全人类的晓谕,把认主独一的伊玛尼信仰带到了中国,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广泛地传播。更多的则是唐宋时期阿拉伯商人和元代西域回回,把伊斯兰教传到中国。” 民间传说,唐朝初期有几位大贤遵照圣谕,不远万里从阿拉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就是盖斯、噶斯、宛噶斯(一说是盖斯、吾艾斯、宛噶斯)。关于他们来中国的故事很多,是他们首先把伊斯兰教带到了中国,介绍给了中国的皇帝、介绍给了中国人民。传说他们跋山涉水,穿越大漠,历尽艰险,来到了新疆哈密。再从哈密经猩猩峡进入中原大地。但是,途经猩猩峡时,盖斯先贤归真。同伴们将其简单地在石山上挖了个坑,用石块垒砌掩埋了他,然后又继续向东进发。来到甘肃玉门后,噶斯(吾艾斯)先贤又归真了,宛噶斯把噶斯葬在了玉门。至今,甘肃玉门市回回堡有噶斯(吾艾斯)墓。噶斯归真后,剩下宛噶斯一人只身来到中国长安。到长安以后,面见了唐太宗。关于宛噶斯会见唐太宗的情况还有许多传说。后来因宛嘎斯对长安的气候不服,唐太宗让他去了对他气候比较合适的广州,最后宛噶斯逝世于广州,并葬在了广州,至今广州有宛噶斯墓。

  清朝时期,哈密王在猩猩峡盖斯的坟上修建了拱北。有人说1939年夏,新疆驻星星峡边卡大队,以修营房缺砖为由,将盖斯拱北拆毁,将遗体弃臵山沟,时有回族巡警杨茂春,联络维族艾山,偷偷将盖斯遗骨掩埋于附近山中。但也有人说盖斯的坟墓并没有受到破坏,被当地人民完整的保护着,1945年,在吴忠信任新疆省主席的时候,哈密维族、回族人民动员各界,将盖斯遗骨迁往哈密,并在哈密修建了拱北。《新疆日报》于1945年7月28日以《回教先哲迁葬哈密》为题,作了报道。

  以上说明,盖斯、嘎斯、宛嘎斯等最早来到中国的先贤是中国回回民族的先民,他们遵照安拉和穆圣的教导把伊斯兰教传到了中国,为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伊斯兰旋风

  根据官方资料,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的臶幡,如飓风般越过葱岭,漫卷新疆大地。

  新疆的伊斯兰教,主要是通过陆路传入的。此前,伊斯兰教还飘洋过海,通过水路传往中国,远播新疆。

  长眠于哈密绿洲的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盖斯,就是从水路长途颠簸、艰难跋涉来到哈密的。神秘的绿色穹窿顶建筑盖斯墓(又称圣人坟),便成了哈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象征。

  为了把伊斯兰教传播到所能达到的最遥远的地方,先知穆罕默德向世界各地派出大批传教士,其中也向中国派出了传教土。

  相传于唐代贞观年间,有盖斯、吾外斯、宛嘎斯三位传教士奉命东渡,在中国广州上岸后,宛嘎斯不幸病逝,当地人们为他建筑了陵墓和清真寺。

  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后,受到朝廷的欢迎和接待,伊斯兰教文化从而在长安得以传播。

  多劫之路

  数年后,盖斯和吾艾斯(吾外斯)继续西行,沿丝绸之路一方面传播伊斯兰教教义,一方面取道陆路回国复命。 不料吾外斯行至甘肃河西走廊时因病而殁,安葬之地后来被称为回回堡。这个地方就在我们今天的嘉峪关以西三十公里处的新民堡。吾艾斯大贤无常在甘肃,埋在我们甘肃,是我们甘肃人的骄傲。目前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穆斯林们纷纷去吾艾斯大贤的拱拜。没有这三个位大贤远隔千山万水给我们送来真主的真理,我们的先辈们至少在黑暗中多等待上百年。 盖斯单身赴命,继续西行,结果也于贞观九年(635)病逝于哈密星星峡,被葬于该峡之山麓。

  目前吾艾斯拱拜正在重新修建, 作为我们甘肃穆斯林,如果有时间,有能力,最好去看看,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位于新疆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又称“圣人墓”、“绿拱背”。相传,唐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邀请,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盖斯、吾外斯,万嘎斯三人来中国传教。万嘎斯病逝广州,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回国途中,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盖斯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殁于星星峡,被草草掩埋。后来,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峡为其修建一座拱背。《新疆图志》记载:“星星峡麓有回纥墓。……。土人为醵金建屋,覆其垄,祷辄响应,匾额充栋,亦有施锦幢墓上者,恒积尺许”。后来拱背被拆毁,民国28年(1939年)时由哈密伊斯兰教徒发起,修建了现在的盖斯墓,将盖斯遗骸由星星峡迁葬于此。

  盖斯墓为伊斯兰式建筑,高约10米,下部方形,上部为拱式圆顶,顶部用绿色琉璃瓦镶砌,四周有廊檐,这座陵墓规模不大,但因安葬“圣人”而闻名,许多不能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纷纷来这里朝拜。朝拜者所献锦幛挂满墓内墙壁,叠盖在“圣人”坟上。

  相传盖斯墓遗骸长约六尺余,胸部肋骨之间皮肉相连,颏下的胡须犹存。盖斯墓东西长22米,南北宽12米,通高15米,基座方形,圆形拱顶,遍覆绿色琉璃砖,四周为木柱支撑的回廊,四角飞檐,是一座融阿拉伯与汉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墓地四周筑围墙,墙内栽植各种树木花草,环境尤为典雅幽静。盖斯墓有世界上保存不多的伊斯兰教先贤的遗骨,是伊斯兰信徒朝的重要圣地之一。

盖斯墓 - 外观





      盖斯墓占地8亩,整个墓地为长方形(南北狭长)后部为盖斯墓主体建筑。盖斯墓东西长22米,南北宽12米,通高15米,基座方形,圆形拱顶,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拱式圆顶,用绿色琉璃砖贴面,下部为方形;外部建有回廊,南北各有7根,东西各有6根木柱支撑,四周有50公分高的木栏围起,结构精致,形体威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光芒闪耀的绿玛瑙,镶嵌在哈密的绿洲上,是一座融阿拉伯与汉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伊斯兰信徒朝的重要圣地之一。墓前东边建有平房为看墓人居住,西边为朝拜者的大片墓地,墓地四周筑围墙,墙内栽植各种树木花草,环境犹为典雅幽静。

盖斯墓 - 历史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穆罕默德派盖斯、吾外斯、万嘎斯三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他们由水路而来,万嘎斯病逝广州,吾外斯和盖斯到达长安并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后来二人回国复命,西行路上吾外斯病逝于嘉峪关外(玉门镇)某地,后人为纪念他,叫此地为回回堡。盖斯于唐贞观九年(635年)死在哈密星星峡。当时星星峡边卡大队修筑营房拆毁。1945年3月由哈密伊斯兰教徒蔡建国、束毅初等人发起,同年6月由蔡建国、马俊杰负责从星星峡将盖斯遗骨迁入现在墓地并修建拱拜。

  吾艾斯拱北,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亦称“回回坟”、“回回墓”、“惠回堡”等。系7世纪时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师吾艾斯之陵墓。在今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中沟村附近。始建年代无可考。

  明陈诚《西域行程记》云:明永乐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晴,早起向西行,南北皆山,约行七十里,地名回回墓,有水草处安营”。清代《甘肃通志》载:“玉门县,惠回堡,县东二百里。”相传在唐太宗(626~649)时,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577~656)曾派遣吾艾斯、盖斯及宛葛斯3位传教师来华传教,途中吾艾斯病 逝于甘肃玉门,即葬于今址。历代中国穆斯林都很崇敬该墓地,常捐资修葺,屡毁屡建。

  现该墓占地80余亩,建有阿拉伯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融为一体的拱北及其他附属设施,各地穆斯林来此瞻仰者络绎不绝。该拱北对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盖斯于唐贞观九年(635)病逝后葬于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后由哈密回王为之修建拱北。1945年迁葬于哈密城郊,称盖斯拱北。宛葛斯病逝于广州,葬于广州市郊桂花岗,称宛葛斯拱北,现址犹存。

  题前的话:日前行者从新疆王力德先生处得到王孟扬(1905-1989)老先生的“西游杂咏”十七首,其中一首就是“盖斯墓”。诗后有注云,“星星峡有古贤墓,相传为大贤盖斯瘗骸处。盖斯者,天方国人。当穆圣御世时,曾派盖斯、吴哀斯[行者按,即本文提及的“吾外斯”],斡葛斯[行者按,即本文提及的“万嘎斯”]三贤来东土传教,栉风沐雨,远适异域,其后盖斯以积劳卒于西域,相传星星峡之古墓是也。后过其地者,率多致祭餐,时着灵迹。盛世才当权时,竟将遗骸掘出,弃臵荒崖。客岁[行者按,去年也]经哈密回维同胞,以汽车载柩移至哈密城郊安葬。时哈密久苦旱,灵柩启运及安葬之日,甘霖沛然,尘土不扬,迎迓之众,无虑万数,亦足异矣。” 顺手一贴:哈密的盖斯墓 戴良佐(1931-)先生曾有“新疆盖斯拱北探讨”一文,其中提到,“新疆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地盖斯拱北,唐贞观九年(635)建于星星峡,1945年迁于今地哈密,1946年重建拱北。建筑宏伟,历史悠久,迄今论者鲜有。”[1]。 这里提到的“新疆盖斯拱北”,就是世间所传的“盖斯墓”,又称为“圣人墓”或“绿拱北”。 大贤盖斯所处的时代,大致和中土的玄奘法师[3]同时。其殁于星星峡之际,穆圣(即伊斯兰教先知圣人穆罕默德)于三年前(632年,贞观六年)归真。 据传,在唐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之请,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盖斯,吾外斯,万嘎斯三人(是谓“三贤”)来中土传教,后来万嘎斯病逝于广州,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在后来的回国途中,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盖斯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殁于星星峡,当时被草草掩埋[2]。后来,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峡为盖斯修建了一座“拱北”(伊斯兰教圣徒墓)。 但现在的盖斯墓不在星星峡而是位于哈密(图一)。 盖斯墓是如何移到哈密的呢? 今览蔡森林文[2],提到“1939年夏,新疆省驻星星峡边卡大队,以兴建营房缺砖为由,便将附近的盖斯拱北拆毁。转头拿去修建营房,匾额等拿去当柴烧,挖出先圣遗体弃之山沟。”,这就是孟扬先生说的“盛世才当权时,竟将遗骸掘出,弃臵荒崖”。 根据蔡文,“当时星星峡有一位名叫杨茂春的回族巡警,联络一位名叫艾山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偷偷将盖斯先圣遗体埋在山中。”

  1944年,盛世才(1897-1970)被调任农林部长,结束了他长达10年的新疆独裁统治。就在1945年3月,蔡建国束毅初等哈密穆斯林,联络哈密各坊阿訇,向当局请求重建盖斯拱北,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众坊阿訇商议决定,“盖斯巴巴迁葬哈密大营门,墓地由哈密回王家属捐赠,面积两亩多。经三个月准备,一切迁葬事宜就绪。” 根据蔡文,1945年6月29日,众人驱车前往星星峡;次日,入山起出先圣遗体;7月1日晨,迁葬车回到哈密;7月4日这天在肃州大寺礼拜大殿举行隆重的开经赞圣接“都哇”仪式。随后,送埋体的队伍从肃州大寺出发经北关得胜街镇番街,绕道回城,进东门出西门,再往北走两里到达墓地。 当时的盛况:“前面的人到了墓地,后面的队伍还未出发。当天全城各民族的店铺都停业一天,穆斯林群众经营的店铺都横着马路挂白色经幛,非穆斯林店铺都以自己风俗习惯设香案祭奠。” 7月4日当日,当时的新疆省政府主席吴忠信[4]来电,“对盖斯巴巴迁葬哈密表示敬意”。 关于这段历史,日前行者从新疆王力德先生处得到王孟扬老先生的“西游杂咏”十七首里也有过记述(原注见本文题前的话)。其中一首就是“盖斯墓”,句云:“先贤遗迹是耶非,野草迷离傍[行者按,一说映]落晖。都道英灵彰异迹,甘霖一路伴柩归。”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葛斯 传真

上一篇:穆圣的名字和血统
下一篇:十字军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