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穆斯林的中国梦,应以发挥正能量为己任
分享到:
2015-06-24 11:40:54 【来源:】 点击:
杨茂平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矗立于各民族之首,想尽职尽责的加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工程建设,奋发图强,有为有位。但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梦想不能用空谈去兑现,梦想不能用幻觉去编织。梦想展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骨。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多民族穆斯林中,对祖国对民族担怎样的责任,如何用钢铁脊梁担道义,用哪种途径能使赤裸裸的合格达标的自己登台亮相?为真主普慈的人类社会我们奉献了多少爱心?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从今日(2015-5-17)一项活动的现象中,看到异地了穆斯林实现梦想的窗口:全国民政部登记的27家有宗教背景的“维宗博爱基金会”(目前伊斯兰仅此一家,)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的行动,塑造着穆斯林的形象,开拓着新的途径,谱写着新的历史,把信仰转化成社会行为,把经典精神化作融物细无声的春雨,把苏菲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付诸于行动,为国为民分忧,彰显道义精神,道义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心意,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他人负责的高尚境界,是发自心底的一种社会义务。从维宗博爱基金会秘书长杨科的发言中,闪烁的几大亮点,足够震撼人心,为中国穆斯林的善举点赞。

一、 办学兴教育后人,见贤思齐进步音

      重视教育、兴办教育、发展教育,培养有文化、有理想、守纪律、有觉悟的一代新人,用真主普慈的爱服务于人类社会是洪刚子历代贤者们秉持的教育理念,解放以前洪门道祖(洪海如太爷)开办了洪岗岗子学堂,以“经汉识字班”为契机,招收当地孩子学习中阿文典籍,倡导中阿文的洪岗岗子学堂比虎嵩山大阿訇1937年创办的吴忠中阿师范学校还要早,洪老太爷早年在华平求学时,就得到了经堂教育陕西学派兰秀斋和禹月明大阿訇的熏陶,(著名的大阿訇马良俊也是禹阿訇的得意弟子,两位贤哲是同门师兄弟)在著名大阿訇帐下刻苦钻研经典,苦读寒窗数年,学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后,集资兴办经堂教育,以海原清真大寺、同心北大寺、靖远东大寺、兰州徐家湾拱北学堂等寺为基地,广招学生,兴办教育,一种新的教育范式—中阿并重开始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后继者洪维宗教首继承先辈们支持教育、兴办教育的理念,把在喊叫水乡玉树坪以爷爷尊名而命名的“海如完小”(注:该校校训:钟灵毓秀。校歌:自古人才学校出,出来人才造幸福。该校自创办至迁址,共毕业20届毕业生,1000多人,这些在各行各业工作的知识分子,成为贫穷落后、干旱地带一股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在同心县城又升级为“海如女子中学”,为国家人才兴国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继而又在中宁、海原修建了三所希望小学,希望山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受教育的待遇。1985年3月,他老率先垂范捐资成立了“同心回族教育促进会”,1986年又在洪岗岗子了成立了私立中阿学校,培养多面手、综合能力强的中阿兼通的阿訇人才,望之为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在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设立了“维宗博爱奖学金”,帮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一位受资助的陕西汉族大学生,名叫杜育红,父亲去世,母亲患精神病,唯一的哥哥又遇车祸,她是背着土豆来上大学,困难可想而知,在“维宗博爱奖学金”的资助下,她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其感谢信道出了自己的辛酸苦水。)他老归真前,对民族受教育发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如何,主要看这个民族的文化教育的程度如何,我们回回民族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民族,如果我们现在不致力于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将永远贫穷下去,只有全民族重视文化教育,才有民族的兴旺发达”。话说了,事业未竟,壮志未酬身先去。其后继工作由曾经在北大深造学习并留学巴基斯坦大学数年的次子—洪洋扛起了“尊师重教”、“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公益慈善”事业的大旗,开创了新的办学思路,将经堂教育与国家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将受传统教育多年的阿訇再输送到正规大学进修,北京经学院、兰大、宁大都有,还把洪岗岗子经学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国外,沙特、埃及、苏丹、巴基斯坦等国深造,这种新输送模式的尝试是给传统经堂教育注入的新活力,也是对这台已运行了四百多年古老、守旧的学堂教育机器的现代化升级,培养与时俱进的、能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知识分子教民要求的新时代阿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学前教育事业中,他所创办的的同心县第二幼儿园暨穆斯林幼儿园填补了该县民办教育的空白,使难以计数的小朋友们受到难能可贵的双语教育。一种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学前教育很大气的思路如展开的图纸一样一目了然。

二、助学精神之光洒满贫困山区

      在西海固流传着山区孩子早当家的说法。寒门出贵子激励着许多莘莘学子们刻苦学习,努力奋斗,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当他们为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欢呼雀跃时,家境的过于贫寒、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击碎梦想的无情现实便浮现于眼前,维宗博爱基金会发起人洪洋会长,面对这些憨厚、可爱有困难的大学生时说,基金会可以圆你们的梦想;你们精神上的伤痛,由基金会来敷药;求学道路上的经济障碍,由基金会来清理。获得资助的学子们的笑容是对美好社会善良人士发出的回音。



      基金会成立五年以来,工作主要体现在助学、办学、奖学、助困、扶危等方面,资助困难大学生395人(处于困境的汉族75人),资助金额773000元。五年来共支助阿訇子女大学生322人,资助金额956000,宁夏南部山区不分教派的困难阿訇子女全覆盖。还资助在校大贫困学生86人,资助金267000元,还有在苏丹、埃及、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留学的大学生70人,资助金375964元……工作还在继续,爱心泉水不断地外溢,困难学子们享受着物质、精神食粮的双重滋补。

三、 以慈善之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朝夕祸福”、“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都是正常社会现象,是正常的人生遭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穆斯林保持的优良传统,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是践行“经训”精神。帮助弱者,救助有难者是穆圣对穆斯林大众的谆谆教导,也是对他们的殷切期盼:“今世,解决信士们的困难,末日,真主解除他的困境;行方便于有难者,真主使他两世顺利。”《古兰经》:“行一件善事,将获得十倍的回赐”(6:160)。行善救灾文化镶嵌于伊斯兰经典始末。汶川有难就是国家有灾,洪洋会长



      召集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到革命老区同心清真大寺募集善款,帮灾民渡难关,尽穆斯林大众的微薄之力为国家分忧排难。国灾民难刺痛了他的心,边缘落难的弱势群体针扎着他的神经,成立慈善机构有计划、有目标、小范围的解决实际问题比那些徒有虚名的国际大奖更有用,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8月25,“维宗博爱基金会”成立了,这五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公益慈善事业共发放金额达7537163.9元,洪洋会长个人捐款5450000元。资助有困难的回汉大学生873名,资助社会上特困孤寡老人31人,以及31名可怜的老阿訇,他们身体有病,没有人发工资,吃药打针输液体要花钱,基金会为这些弱势花钱买单476000元,特别是小寺坚守岗位阿訇,教民百余口人,收入少点可怜,家庭开资如大山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头疼感冒、子女上大学、孝敬老人、红白喜事支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米面笔纸要付账,为钱和老婆经常淘气,是跳槽下海呢还是继续煎熬下去,现实足可以摧毁理想,困境挑战着信念。他们犹豫的、左右转动的眼珠子含满了泪水,当翻译的徒弟满拉可以挥金如土,留守寺里的阿訇老师望钱兴。古往今来素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手之妙者,改天换地”的说法,那么,谁来改变他们的现状?如果寺里没有阿訇,对伊斯兰的未来预示着什么,对外传递着怎样信号?穆斯林社区矛盾纠纷谁能起到润滑剂作用?在我看来,阿訇与教门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互相离不开,坊间无阿訇由谁教门传?寺里空荡荡历史的延续是为穆斯林文化遗产申遗提前敲钟。阿訇是教民精神思想的孵化器,阿訇们机械的、单一等式的劝化,就是为了延续伊斯兰的文化。西海固一带的困难阿訇更多,洪洋会长发起资助小寺小坊阿訇的活动,四年来共资助464人次,发生活补助金1236500元,



      说是献爱心不如说是安慰他们,受资助的小寺阿訇们,地不分南北,才不分高低,力不分强弱,功不分大小,一视同仁、公平待之。他们的喜容含笑是留我们最美好、最难忘的镜头。如果他们的处境依然是“面黄肌瘦,东张西瞅;兜里无钱,六神无主”的现状,徘徊的过程就是重新给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定位的开始。不关心他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关心小寺阿訇们他想法。

      “维宗博爱基金会”是华夏穆斯林自己动手独创的版本,他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做大做强穆斯林自己的慈善事业,他们的行动和实践不是流于纸上的空谈和争论,而是把本质性问题在行动中解决。我们当把穆斯林真善美的价值观在社会事务实践中展示,成为社会道德的范例,是特定时代的精华,是人类文明活的灵魂,不妄为真主对全体穆斯林的夸奖:“你们是为世人而产生的最优秀民族,当命人行善,止人作恶。”(3:110)

      (中国穆斯林社团为国为民帮助弱势群体的精神,应鼓励、引导,56民族争先行善利国利民,是社会正能量,是世风日上的气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华夏 为己任

上一篇:走近三亚穆斯林
下一篇:主麻拜·穆斯林的葬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