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伊斯兰文化千年载体 ——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
分享到:
2015-04-05 16:16:33 【来源:】 点击:

文/勉卫忠


      西宁是中国唯一一座浓郁伊斯兰教和谐气氛的省会城市,伊斯兰文化是西宁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宁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重镇,而且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回族穆斯林的先民从唐朝开始就沿着丝绸之路南道来到西宁,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尤其到了当今和谐盛世各族穆斯林群众已占城市人口的近17%,达33万人,全市共有239座清真寺,以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为中心的东关地区是西宁市各种穆斯林主要的聚居区,每逢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会礼都会有数十万各族穆斯林人集于寺中祈求真主的恩赐,祝愿国泰民安。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中国千年古清真寺之一。历代几经修葺、扩建,规模日臻宏大,现已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院之一,并以所辖教众人数,名列伊斯兰教世界第五大折麻提(穆斯林生活社区下同)。



(东关清真大寺内)

      一、历史渊源

      依据汉文和阿拉伯—波斯古文献相关记载可证实西宁东关大寺唐末宋初时期已有雏形(勉卫忠《唐宋河湟回族先民麝香贸易考略》),正式修建于北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年)。公元1036年西夏控制了整个河西,对过往的西域商人、贡使课以重税,甚至进行“钞略”、“劫掠”,但以青唐城为中心建立的唃啰厮政权(997-1104年)却采取了与西夏截然相反的商贸政策,于是“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宋史·拂菻传》)的一条“青唐道”繁荣了起来。李远《青唐录》说青唐城(西宁)东有“于阗、回绝往来贾贩之人数百家居之”,青唐吐蕃政权是“允许商人在青唐城内建造房舍、货栈、长期坐地经商。”(崔永红等:《青海经济史》)由上可知,两宋时期回族的先民在丝绸南道途径的河湟重镇青唐城(今西宁)长期留居经商,在城东形成了穆斯林的商业社区蕃坊,并在蕃坊内修建了清真寺。



(青海省人民政府特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在西宁王系的主持下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经几次改造和扩建已是全国较大的清真寺之一。元朝建立后,先后派蒙古宗室西平王系、安西王系、西宁王系等部驻屯青海西宁等地。长年驻守青海的约有30万众,多为“回回军”和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军, 30万镇戍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元史》卷98《兵一》)。西宁王“速来蛮于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去世,在位22年,他不仅在开发青海、维护社会治安、巩固元王朝的统一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关心、支持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孙滔:《元代西宁王考》)在西宁王系的主持下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经几次改造和扩建。

      明代因“敕建西宁清真寺”,故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建筑规模已是全国第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至十三年(1380年)西宁回族上层人物冶正国、冶正明兄弟倡议,并通过征西将军西平侯沐英奏请皇帝准“敕建西宁清真寺”,这次扩建占地面积共50多亩,东西70丈,南北50丈,“悉用南山参天松树上千棵”,礼拜大殿2000多平方米,寺外建了护寺城墙、三门、五门。同时在寺路的北面修建碑亭院,内竖石碑数十座和一陈列室,其中的高一丈的一石碑为“敕建西宁清真寺”碑,记载了建寺始末。陈列室专门供奉皇帝朱元璋题的“至圣百字赞”,此后该室专门供奉历代皇帝题词和所颁圣旨,有明成祖保护伊斯兰教和清真寺的“敕谕”以及敕赐红缨帽和五梢鞭等。(《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

      清代前期,康熙三十三年(1794年)六月,康熙皇帝颁布保护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圣旨下达到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大寺刊碑留念,并将鞭亭院改名“圣旨院”。清后期,东关清真大寺经历了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三次建与毁的坎坷命运。


(东关清真大寺晋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经两次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后,终成今天格局,时称“洵为陇上清真寺之冠”。民国初期马麒主政青海,因政治环境安定新的繁荣的回族社区形成于西宁东关,于是民国二年(1913年)在故址上了重建西宁大寺,建礼拜大殿5间,宣礼塔1座(3层),东厅5间、北厅9间,南厅浴室3间,寺门3间以及厨房等。(《重建西宁大寺碑记》)。到了民国35年(1946年)又扩建清真寺,建修南北楼两座,宣礼塔两座,水塘一座,饭厅、宿舍等八十余间,铺面三间半,西式大门,重门各一座,而且正式定名为“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

      新中国至今,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进入了鼎盛时期。1986年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及关怀,西宁东关大寺历经千年迎来了最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现总占的面积155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800平方米,由中式古典式、欧式、阿式建筑风格构成。现已成为中国礼拜面积最大,且历史最悠久的古清真寺之一,并以十万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中心而所辖教众人数,名列伊斯兰教世界第五大折麻提。


(东关清真大寺夜景)

      二、基本古建筑及其相关文物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占地面积15,589平方米,古建筑群体由前三门、中五门、宣礼塔、南北厢楼、西北角厢房、礼拜大殿、等组成。



(东关清真大寺古建筑群)

      1、 前三门:
      前三门为西式大门,一大一小,面临西宁东关大街,一派浅绿,象征伊斯兰教,上书“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九个浮雕楷字,(原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题)。两侧原有八字水磨砖墙,为植物花卉砖雕壁饰。

      2、 中五门和宣礼塔
      五门又叫重五门,一大四小,为欧式风格砖石结构,用米黄色油漆,牌坊型,南北全长24米,底部花岗岩条石,五个砖拱门,中间最大的拱门跨度5.6米,两边四个小拱门均为2.04米。

      五门南北两侧耸立着两个三层宣礼塔,与中五门连为一体,对峙相望。宣礼塔为中西合璧,砖石木混合结构。一二层用砖石砌成的欧式塔楼,呈六角形,每角宽2.1米。三层则为木式中国传统六角飞檐亭,亭的檐顶为碧绿琉璃瓦扣面,顶端各安放一个镏金经筒(此为大寺向塔尔寺工匠订制加工的镏金如意宝瓶)。

      整个五门和宣礼塔连为一体,中西合璧,中国罕见。




(东关清真大寺厢楼一隅)

      3、南北厢楼、西北角厢房
      南北厢楼为全木制二层楼房,建于大殿前九级台阶下庭院南北,对陈而立。北厢楼东西长34米,南北宽12.7米,后青砖墙凹进0.7×14米,建筑面积838平方米,南楼东西长34米,南北宽13.3米,建筑面积904平方米,合计1742平方米。两楼都是上下14间,左右前三面建两米宽的走廊连接两头楼梯,除窗檐下一米小砖墙外,基本上全木结构,屋顶为飞檐式,青筒板瓦紧扣屋面。

      西北角厢房分西房和北房。西房六间,长16.9米,宽9.8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砖木结构。东方三间,长11.7米,宽7.5米,建筑面积88平方米。



(礼拜大殿)

      3、 礼拜大殿
      礼拜大殿是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坐西面东。建在九级花岗石台阶平台上的礼拜大殿殿堂隆起,其外形呈“凤凰单展翅”,系砖木结构。四壁用青砖砌成,外形和内部结构,完全仿照中国传统的金銮殿式的建筑特点和形态。

      殿顶结构为“两卷一脊”,“明脊暗卷”;整个大殿分为卷棚、大殿、后窑殿三部分;构架采用重檐歇山式,斗拱屋顶飞檐高翘,真可谓明卷横卧,势如游龙。殿门前(前卷棚)势横向柱廊,两侧为砖雕九扇屏;大殿结构为“五转七”式。殿堂内铺以木地板,上铺一排排整齐的礼拜毯。大殿面积1084.4平方米,可容纳1500多穆斯林同时礼拜。后窑殿的米哈拉布为落地槛窗装修,顶部饰以浮雕阿拉伯文作证词:“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笔法古老,苍劲有力。在大殿顶部装饰着彩色的琉璃瓦和小青瓦,上置一组“二龙戏珠”陶制装饰。




(甘肃拉卜楞寺赠送的鎏金宝瓶)

      尤为独特的是1921年大殿重建竣工时甘肃拉卜楞寺佛僧赠送的三个鎏金宝瓶(经筒)鼎立于殿脊中心,映日生辉。它与中五门两侧宣礼塔顶的宝瓶(塔尔寺赠送),同大殿的整个建筑布局浑然一体,使大寺建筑风格特异,慰为大观,为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罕见。

      1、经书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现存有各种伊斯兰经典13,000余册,主要有《古兰经》、《满俩》、《伟嘎耶》、《嘎最》、《候斯尼》、《撒尼》等十多种。珍贵孤本有:
      (1)手抄《古兰经》:19厘米×11.5厘米×3厘米,1240年由克什米尔著名书法官米勒阿布杜嘎地勒·本·米勒·谢里夫·迪尼手抄,精装皮套,默写填金粉勾线。
      (2)微型《古兰经》:14×7×3厘米,1718年由埃及出版,石印本。
      (3)小型《古兰经》:20×14×3厘米,1887年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的伊黑瓦尼创始人马万福阿訇在沙特留学深造时由时任埃及政府总理穆斯塔法·安哈斯·帕莎所赠。

      2、碑、牌匾、楹联
      东关大寺在明洪武十三年扩建重建后,既建了碑亭院,珍藏室,当时就有许多中国清真寺罕见的石碑、匾额、楹联。清朝中后期兵燹屡起,光绪七年(1881年)碑亭院被毁,内藏七百余年的石碑、匾额、楹联等全部焚毁,无一遗留。到了民国时期,重立碑文,许多大员、名人来寺参观书赠匾额、楹联等。

      (1)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现存碑三块:
      《重建西宁大寺碑记》,由西宁县知事周希武撰,由西宁道尹公署秘书贾思复书,于民国11年(1922年)立碑。碑文25行,每行47字。

      重录《重建西宁大寺碑记》,后因风雨剥蚀日晒字迹模糊,故原青海省参议会秘书长姚钧依照原文重录,并由西宁李德渊书丹,于民国37年(1948年)立石。碑身高2.22米,宽0.9米,厚0.11米。重录碑文23行,每行56字,共1100多字。碑座高0.30米,宽0.45米,厚0.96米。碑座已佚。

      明太祖朱元璋的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题书的《至圣百字赞》复制件,原文为: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受授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敦崇教育”;
      国民政府总统蒋中正题:“以教勖忠”;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至仁极慈”;
      青海省第一任主席孙连仲题:“阐扬真理”;
      青海省第二任主席马麒题:“真宰无方”;
      青海省第四任主席马步芳题:“唯独真宰”;
      宁夏镇守使马福祥题:“惟精惟一”;
      甘肃督军张广建题:“教阐天方”;
      清道光年间回族书法家苏绍武题:“精一”;
      民国政府考试院长戴传贤题:“天生好德”;
      居正题:“会昌建福”;
      白崇禧题:“兴教建国”;
      陈立夫题:“功道立德”;
      马英甲题:“最初无称”
      (3)楹联
      民国初年甘肃督军既后任省长张广建题:
      “清净明心义通释旨,真实进德理合儒宗。”

      西宁道尹、青海省政府第一任秘书长黎丹题:
      “日非真不耀,月非真不明,至教非真不能万古;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静,圣人得一以参三才。”
      “仰大化之玄妙,乃生生生;参主宰之精魂,能有有有。”
      “大道本无歧,要从这个门来;至诚原不二,莫向别处路走。”

      民国后任昭武军统领、宁夏镇守使马福祥题:
      “有无天地权衡内;生灭人神掌握中。”



 

 

 





(东关清真大寺牌匾)






 

      3、砖雕
      砖雕是回族的传统工艺,西宁东关大寺的“砖雕是其中的精品”(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前卷棚南北山墙整个墙面为砖雕九扇屏,内雕植物花卉图案。九扇屏上的植物花卉均运用了东方艺术独特线条美,意境深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砖雕艺术)

      4、其他
      [唐]绿釉长颈瓶:高525px、圆周825px。
      [宋]黑釉四系瓶:高800px、圆周1150px。
      [清]黄铜镶银汤瓶:高625px、圆周1250px,系波斯产,清咸丰年间制。
      [清]五彩手工地毯:长3.5米,宽2米。
      [清]核桃木刻花小炕桌:长2000px,宽1250px,高750px,四周雕刻花纹,面嵌青海玉石,同治年间制。


(东关清真大寺中五门、宣礼塔)

      三、特征和价值
      (一)基本特征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从宋朝的初建,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经过千年的修葺、扩建,其建筑特点在全国清真寺中独树一帜,而且其承载的中国伊斯兰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1、时间特征:
      千年清真古寺,历史之悠久为中国所罕见。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从唐末的雏形到今天的和谐盛世悠悠千年,即使是兵燹屡起但其命脉从没断裂,煌煌千年耸立在和谐高原古城。

      2、建筑特征:
      首先,其建筑规模宏大,全国之最。
      现总占的面积155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800平方米。其中仅大殿面积1084.4平方米,可容纳1500多穆斯林同时礼拜;南北厢楼中间的青石广场,约5000平方米,可供万人同时礼拜。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对称协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其次,其建筑多种风格并存,实属世界罕见。
      历经千年的修葺、扩建其建筑有中国古典建筑(大殿、南北厢楼),有阿拉伯建筑(宣礼塔、正门主楼等),还有欧式风格(三门、重五门、唤醒阁),尤为独特的是鼎立于殿脊中心的三个藏式镏金宝瓶(拉卜楞寺佛僧赠送)(经筒)与中五门两侧宣礼塔顶的宝瓶(塔尔寺赠送),同整个建筑布局浑然一体,使大寺建筑风格特异,慰为大观,为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罕见。



(东关清真大寺内先知之城-麦地那模型)

      最后,建筑艺术独特,是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
      大殿的建筑,外形是“凤凰单翅飞”,结构是采用“两脊一卷”的殿顶结构,是“明脊暗卷”的古老宫殿形式,这种寺庙建筑为中国穆斯林独有的“骆驼”式民族建筑,为前卷棚(后峰)、中大殿(中峰)、后小殿(头峰),在中国古清真寺中仅存的一座。其独特的风格,展现了西宁穆斯林建筑的艺术和审美水平。大殿前面斜材园卷,方材混合,也为伊斯兰教教堂的独特风格。前卷棚南北山墙整个墙面为砖雕九扇屏,内雕植物花卉图案,意境深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九扇屏上的植物花卉均运用了东方艺术独特线条美,刀工细腻立体赶强,体现了回族工匠精于砖雕的高超手工艺术。

      3、 文化特征:
      清末民初以来,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成为伊赫瓦尼(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传播发展的中心,成为“海乙寺”(中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度即中心寺院),现虽“海乙寺”制废除,但历史形成的各族穆斯林共同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地位和影响经久不衰,每逢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会礼都会有十万各族穆斯林人集于寺中祈求真主的恩赐,祝愿国泰民安。规模日臻宏大,现已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院之一,并以所辖教众人数,名列伊斯兰教世界第五大折麻提。故而,在穆斯林心目中东关清真大寺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发达的中心之一。从而使西宁成为中国唯一一座浓郁伊斯兰教和谐气氛的省会城市,伊斯兰文化是西宁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价值: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为中国千年古寺之一,现也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并以所辖教众人数,名列伊斯兰教世界第五大折麻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的典型代表。它除了具有清真寺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任何其他清真寺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



(东关清真大寺外景)

      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价值: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煌煌千年,它作为重要文化载体,为中华伊斯兰文明乃至世界人类的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西宁东关大寺以它“骆驼寺”的千古美誉,以骆驼精神激励西宁穆斯林民族得以延续至今,许多穆斯林的文化都借助于它而得以传承至今。

      2、学术价值:
      我们在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历史、文化,在研究青海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青海民族关系等诸学术问题时,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角之中。清末民初形成了中国伊斯兰三大教派的伊黑瓦尼就以它为中心,伊赫瓦尼教派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伊斯兰教史上实属罕见。民国时期修建大寺汉族兄弟的“横担梁”塔尔寺、拉卜楞寺僧众送来的藏式宝瓶,都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历史见证。发掘、抢救和保护西宁东关大寺及其历史文化,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伊斯兰教史,乃至对世界伊斯兰教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3、 文化价值:
      在地广人稀历史遗存单薄的青海高原上,它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并不多见的且是成熟的历史文化根底,也使得青海高原的居民心理深处存在着自豪感和底气很足的精神气质。



(东关清真大寺聚礼)

      4、实用价值:
      以西宁东关大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全市30多万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全市几十个教坊的宗教、教育、文化之中心,凡有关西宁地区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或教育、文化、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东关清真大寺。其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职能是多方面的。它首先是本“者麻尔提”和西宁地区其他“者麻尔提”穆斯林礼拜的场所;是宣传教义的中心和教育培育穆斯林高尚情操的课堂;是经堂教育和弘扬伊斯兰教文化的中心;是西宁地区穆斯林接受伊斯兰教的基本场所;是为穆斯林群众兴办实事、济贫帮困和提供服务的场所;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作者介绍:勉卫忠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级茶艺师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伊斯兰 文化载体 东关大寺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凤凰全媒体宁夏行走近清真寺 感受塞上回乡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