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教授的几首赠诗
分享到:
2015-02-14 17:52:36 【来源:】 点击:
      林松教授不但教书育人,翻译经训,撰写回族伊斯兰学术论文,而且擅诗。《韵译“古兰经”》即宛如一首长诗。笔者近两年就收到林老的诗词一二十首。有的已录入文中 ,有的已遗失。近日搜寻一下,发现几首。2009年4月底,林老有诗词二首赠我:

卜算子

贺“五一”“五四”
清明送春归,
靓妆迎夏到,
已是旅游赏景时,
越来越热闹。
此信不争先,
只把祝福道。
待到年终结算时,
喜闻硕果抱。

恭读古兰103章《时光》,以贺端阳节,迎接主麻日

跨入牛年刚别鼠,
才过元宵又端午;
时光飞逝何其速,
人多亏欠常虚度。
真理相劝遵经训,
坚忍互勉托靠主;
虔诚善举贵有恒,
珍惜寸阴莫延误!
                               
    8月下旬,林老短信发来七言诗,原作无题,笔者加了个题目“进斋月”,不知是否合适。

进斋月

犹记牛年燃爆竹,
倏忽已是斋月初;
举世穆民迎斋戒,
感恩安拉共欢呼。
朝觐盛典正筹划,
时光飞逝何其速;
喜事频频相勉励,
珍惜寸阴莫荒疏。

    笔者与林老相交二十余年,受其教诲、鼓励真是不少。有段时间,莫名的厌烦朝我袭来,林老从我的短信中感觉到了,就用诗句鼓励我坚持到底:

事非经过不知难,
不到长城非好汉;
既已置身半山腰,
珠穆朗玛敢登攀。

    9月底,笔者生日,林老贺诗曰:

正逢国庆恰同龄,
恭喜小夥花甲年;
你比国家大两天,
贺信相应亦提前。
愿把小伙称小夥,
硕果多多不等闲。
莫道治学太劳累,
苦尽甘来方知甜。

      诗人处处皆诗。今年8、9、10月间,林老诗兴大发,诗作特多。国庆过后,“中国移动梦网”10月8日给广大客户发来贺节短信:“十一长假太热闹,没空给你问个好;八天轻松过去了,突然发现问候少。打个电话怕打扰,发个短信把你吵;借着金秋的味道,祝你健康一切好。”不会作诗的我,随即将它转发诗人。林老当天下午即回复,我收阅后,感觉真美妙:

                        答成美老弟

佳节相连凑热闹,
应酬不暇互问好;
电话短信顾不了,
内心感激道歉少。
你在赶稿怕打扰,
怎忍发信把你吵?
月饼香味犹未消,
待品尊著更美妙。  

      笔者进行云南玉溪大营村社会调查已一年,近日整理文稿时想起林老一首七言诗,打算收入文中,增加可读性。自己手机电脑查个遍,也没见。最后劳驾林老在其不用的手机“已发信息”中找到。该诗把指导笔者考察、写作的两位教授杨圣敏、沙宗平的名字都写进去了,颇感新颖。

     杨圣敏,以前只知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2009年10月郑州回族学研讨会后,网上一搜,哈哈!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有关情况转引如下:“杨圣敏,男,回族,1951年生,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1998年被教育部评为‘跨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荣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杨圣敏教授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民族社会问题的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特别是在新疆民族历史和文化等领域成果较多,多项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边疆社会稳定关系密切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高度重视。发表独著5部,主编5部,参编文集7部,论文82篇。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30余项。”

      杨教授对拙文的指导意见是:“调查报告拜读过了,我感觉他的调查做的很认真,观察很细致,有的部分也比教深入,是一个下了很大功夫,写的很不错的调查报告。其内容对回族学的研究是有资料价值的。如果从民族学学科研究的角度来看,建议对其中两部分内容再做更深入的补充调查,可以写成论文。其一,第一页关于历史上彝族与回族经谈判对调地盘,彝民居山上,回民居山下这一段历史,可以通过老人口述史或当地地方志文献的调查进一步查清细节。如能将这一段历史叙述的很详细,就可通过这种叙述显示出不同民族在历史上如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传统,即回民善经商务农,彝民善山居。这是民族学角度研究的一个焦点,即探讨各民族历史传统的来历,地理上如此分布的原因。其二,第11页关于尊经革俗之争,建议进一步调查阿訇和一般教众革俗与反对革俗的原因。其中应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公众的利益和观念不同的原因,各不同阶层为什么意见相左。这项调查可揭示出当地回族社会在现代化和国际潮流冲击下各阶层的态度和变迁的趋势。这是对尊经革俗之争进行研究的学术和社会意义之所在。以上建议仅供参考。”笔者初稿系北京大学教授沙宗平博士给杨教授的。沙与舍弟全美同窗,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伊协经学院首届毕业生。在笔者的滇南大营村回族调查研究上,博士指导的邮件电话有好几十个,帮助颇大。对杨教授意见,沙博士说:“第一,杨先生充分肯定了你的研究工作所具有的学术价值;第二,杨先生认真地自专业研究视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望仁兄认真吸取。第三,杨先生的建议,对于你的下一步深入研究(利用碑文资料)指明了方向。”笔者自然不敢懈怠,7月12日至8月1日第四次赴滇南,重点是回族彝族换地盘、新观点与老传统等两个方面的调查,补充资料。林松教授得知后云:“宗平把尊稿给杨圣敏教授过目,有杨指点,必添声色”,并欣然命笔:

往返滇南万里行,
考证文物奔大营。
拓碑采铭已上瘾,
奋蹄挥鞭永不停。
风尘仆仆届花甲,
意志耿耿觅古陵。
启迪发自杨圣敏,
激励源于沙宗平。
教授博士乐参与,
协力齐心见真情。
先贤业绩垂青史,
鼓舞后学慰英灵。
适值国庆献厚礼,
恰逢自寿妙同龄。
预期硕果丰筵日,
致敬郭郎望嘉兴!

      林松教授通过短信赠给笔者的诗作,多为即情感怀、节庆贺词。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通俗易懂。诗中洋溢着对后学的关爱、鞭策,和八十老人所特有的亲和力;充满了诗人爱祖国爱回族爱伊斯兰教的丰富个人情感,展示了作者积极向上勇于攀登的精神。笔者于诗,系门外汉,以上对几首林诗之认识,乃有感而发,未知是否得到读者诸君认可。至于格律上用韵、平仄、对仗方面的评价,则是诗词行家的事。不过,褒贬扬弃,见仁见智,林老夫子是不会在意计较的。(
郭成美 )载《上海穆斯林》2009年第四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林松教授 复命归真 北京牛街寺 殡礼

上一篇:平易近人的林松教授
下一篇:马强:悼念林松先生,激励来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