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阿维斯塔语中是阿伊利亚(AIRYA),在古波斯语中为阿利亚(ARIYA),在梵语中称阿利亚。这个词在阿维斯塔中称为伊朗部族,含有高贵、尊贵、种族、正统之义。阿维斯塔语的阿伊利亚(AIRYA)一词在帕提亚语中变成雅利安(ARYAN),在萨珊巴列维语中变成艾朗(ERAN),它是由"ER"加词缀"AN"构成的,伊朗即属于"ER"部族,是高贵部族后裔。在巴列维语中(ANERAN)表示非伊朗人,外乡人,外国人之义,由"AN"和表示伊朗人之义的ERAN组成。在萨珊王朝时期伊朗本土称为"伊朗沙赫尔"(IRANSHAHR),"伊朗沙赫里"(IRANSHAHRI)是伊朗人的意思。
种族和部落
在雅利安人迁徙和定居伊朗之前,一些土著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大约公元前5000年非雅利安部族生活在伊朗,后来他们对雅利安迁徙民族的社会、文化,乃至成分都有影响。对此可以提到伊朗西南部的伊拉米(EILAMI)部族,扎格列斯-扎格列斯的鲁鲁伊拉雷斯坦-和克尔曼沙罕的卡希(KASI)人,现吉朗的卡杜希(KADUSI)人,马赞德兰的塔普里人和南部海边的黑人等。
雅利安人在伊朗高原定居和发展是从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叶开始的,雅利安人是印欧白色人种的一个分支,部分人到了印度,部分人定居伊朗高原。伊朗人也称为印欧人种中东部分支,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个人种是因为他们分散的地区从欧洲西班牙、葡萄牙,到亚洲的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迁徙的伊朗人是由米提亚人、法尔斯人、锡卡人、帕提亚人、巴赫塔里人、萨格迪人等组成的。显然任何一个古代部落都非纯粹人种,在他们当中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特点--即高个子、浅色头发和眼睛以及矮个子深色头发和眼睛--混合在一起。另外,勿庸置疑:在古代,语言和方言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也证明从历史开始时就存在种族的融合。
关于伊朗各民族和不同部族的起源问题,可以从不同的省份说起,东西阿塞拜疆省、伊斯法罕省、塞姆南省、锡斯坦省、俾路支斯坦省、法尔斯省、库尔德斯坦省、克尔曼省、德黑兰、查哈尔马哈勒和巴赫蒂亚里、呼罗珊省、洛雷斯坦省、马赞达兰省、中央省、霍尔木兹甘省、哈马丹省等都是雅利安人和正统伊朗人。伊拉姆省人是库尔德人、鲁尔人和拉克人。吉朗省古代居民由两个部族格尔(GEL)部族或基尔(GIL)和阿马德(AMARD)部族组成,生活在马赞达兰省海边平原和贾巴尔·巴尔兹山麓。克尔曼沙省人民象库尔德人一样是米提亚人的一大分支,人们称他们的学者是雅利安人。在布什尔省,除了地中海部族之外,还居住着其他一些部族如:达拉维迪人、黑肤色人、萨米人、伊拉姆人、苏迈尔人、努尔迪克人、库尔德人、鲁尔人、巴赫巴尼人及阿拉伯人,有些人不是定居,而是在这块土地上游牧。库齐斯坦省的第一批居民也是伊拉姆人,他们从公元前4000年就生活在伊朗高原,但是迪乌拉夫瓦和杜马尔甘认为:在伊拉姆人之前其他一些人如黑色人就曾在库齐斯坦生活,在舒什挖掘中发现著名的《纳尔姆森》(NARMSIN)石碑则证实了这种推测,因为石碑突出的图案是萨米人国王的形象,他担任黑人的统帅,进行征战并取得胜利。目前胡齐斯坦的居民由鲁尔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及古代部族的后裔组成。 牱窖院屯劣铼
伊朗语是统一的语种,是各种方言的主要的根本的来源,在伊朗从雅利安人迁徙至今一直使用。这种语言是印度、伊朗语系的分支,也是印欧语系之一,印欧语系是所有白人部族使用的语言,其主要居民从印度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以及大不列颠。
今天在伊朗流行的口音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 北部口音:这种口音如:塔列什口音、吉朗省口音、迪莱曼口音、马赞达兰口音、加尔甘口音等在马赞达兰海南部、西南部沿海及贾巴尔·巴尔兹山脉北部山谷地区流行。
2 东部口音:各种近似的口音在伊朗东部如呼罗珊、锡斯坦、俾路支斯坦、克尔曼等地区通用。
3 南部口音:这种口音可分成以下几部分,如:巴沙加尔迪口音、马克兰海和波斯湾口音、拉尔和法尔斯口音,法尔斯口音应称为新法尔希。
4 中部口音:这种口音在伊朗现中部地区流行,其中包括库姆口音及附近地区口音、纳吞兹及所辖地区、卡尚、米迈、拉旺德、加赫鲁德及附近乡村的口音,伊斯法罕口音及附近地区好多口音,如:苏伊、卡歇、扎格列、加尔古耶、萨达赫、库齐、库姆歇等口音,其他口音还有朱什甘、尼舒尼、古勒帕伊岗、洪萨尔、马哈拉提、希万迪、纳伊尼、阿纳尔基、阿尔达斯坦尼、瓦夫希、阿什蒂亚尼、卡赫基、胡利、比亚邦基、詹达基、亚兹迪以及它相邻的乡村口音,特别是拜火教徒居住区阿巴迪哈,还有加赫斯坦的口音。
5 西部口音:在西部口音中最重要的是库尔德口音。这种口音属于伊朗库尔德雅利安各部落,他们一些人是市民和农民,另一些人是住帐篷的游牧民族。在伊朗诸口音中库尔德口音由于保持了古代某些特点加之有书面文学作品,所以具有特殊意义。
伊朗各地气候有所不同,显然自然环境(气候)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差异,就是说,自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造成了建筑风格、建筑形状及建筑材料的不同,各种各样。比如:在伊朗山区,多数房舍都是在山麓,呈一层一层形式,彼此眺望。墙用石头砌头,屋顶平滑,用泥土抹成。建筑格局呈这个样子:下边房子的屋顶与上边房子庭院和阳台(古时称露台,现在叫阳台)平。如举例说明,可提到库尔德斯坦山区的农舍。 在平原特别是沙漠干旱地区,建筑物都是用生砖坯垒砌,屋顶呈拱形,墙壁很厚(有时达75公分)。在森林、潮湿、多雨地区,房舍多用木制结构,屋顶带坡度,用瓦片和板材覆盖。在游牧部落区,流行的住宅是黑色帐篷,有冬夏之分即暖帐篷和凉帐篷,用山羊毛织成的布制作,名为"达瓦尔"(DAVAR),用几个大柱杆--名曰地拉克(DIRAK)--支撑,没有其他建筑与它相似,但从其在游牧民生活中的功能方面讲,它具有其他类型住宅同样的作用。
总之,游牧民的住宅可分为两种:1 房子,2 黑帐篷。
第一种住宅是用木材或其他建筑材料如砖坯、泥土、砖瓦、石头等建造,这种住宅多数建在冬季营地地区,各部落或村庄为长年居住而建造,具有永久性质。 帐篷主要在牧民居住区比较普遍,这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帐篷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地上架起,也可以很快收起运到其他地方。帐篷不外乎两种形式: 圆形和长方形。 伊斯兰建筑具有明显特点,今天在伊朗宗教建筑中比较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圣地及历史传统建筑都体现了伊朗伊斯兰建筑特点。在世界城市和居民区发展潮流影响下,伊朗城市建筑和民居从形式、材料和其他特点方面讲也追求西方城市的建筑风格。
伊朗在建房时,房舍建筑的形式和门窗的设置都考虑这样一点,即:朝向哪个方向。因为房屋门窗的方向除了考虑自然因素(如朝平原和开阔方向)之外,还可能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如果房屋和门窗正面朝南(即所谓朝麦加方向),则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农村和部落地区的房屋根据住户的需要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名称,甚至最简单的牧民住房(黑帐篷)也是如此。伊朗人在历史上刚一出现,家庭就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和单位始终是牢固的,是有威望的和神圣的。因此,伊朗人的家庭实际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摇篮。
应该承认,在伊朗,家庭结构总的说来是父系家庭,但这种父系结构在当代有特殊的原则和作用:1 父母之间形成权力集中;2 权力集中在父亲手里伴随着亲情和仁慈关系;3 权力集中在父亲手里伴随着严格的纪律和冷漠关系。尽管如此,父系结构仍说明父亲在关照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中具有特殊作用。
伊朗家庭是建立在伊斯兰法则和伊朗传统基础之上的,这种家庭正如多次提到的是以父权、父亲为主、男性第一为基础的。子女带有父亲的名字和标记,结婚、离婚、遗产继承、照顾子女都根据伊斯兰教法行事。在伊朗城市环境中,最重要的家庭类型是夫妻家庭。在农村家庭中,尚未看到发生重大变化,虽然从统计和名义上讲多数家庭是夫妻家庭形式,但实际上是亲属网的一部分。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及利用土地的制度在家庭等级划分中成为主要因素。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取决于它,对拯救灵魂来说它也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神圣的行为。关于婚姻的根本作用,人们认为:两个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家庭或部族通过婚姻彼此联接在一起。在此中间,女性的作用大于男性:实际上,这位女性在两个家庭或两个家族或两个部落中间起着纽带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说妇女是社会的纽带,把各部落聚集在统一的社会中。因此,有这样一种看法:各部落的姑娘和小伙子有合适的机会就要结婚,很少有姑娘和小伙子拒绝组成家庭。
在布耶尔·艾哈迈德部族,如果单身的姑娘和小伙子不能结婚,则称他们为"崩瓦尔"或"贾赛尔",他们的社会地位将发生动摇。另外,人们还称那些不管什么原因不结婚的姑娘为所谓的"达列",即"偷鸡摸狗的人"。
彩礼和聘金:彩礼包括一笔现金或新郎家庭一方在举行求婚仪式之前作为一种礼仪给新娘父亲的其他物品,其数额取决于新娘家与女婿达成的协议。这指的是:
1 处在第一位是以新娘嫁妆的名义帮助筹措新婚夫妇的必要生活用品。
2 要求女婿家对新娘的人格和地位表示尊重。
3 报答姑娘的双亲在扶养、教育、培养新娘中所作的贡献。
4 对新娘的母亲表示某种感谢。
聘金在伊朗也是法定的,教法和法律规定包括:一笔数额较多的钱(金和银),或男方在订婚时作为礼物赠给新娘的或男方同意支付和女方所要的各种物品。聘金的数额与两个家庭的身份、地位以及姑娘的年龄、容貌、漂亮程度有关。
嫁妆:根据伊朗现行习俗,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乡村和部落中,在姑娘结婚时娘家都要根据自己的社会阶层和财产能力向女儿赠送生活必须品,这些必须品可包括伊朗地毯和手织挂毯等。
离婚:伊朗社会认为离婚是不愉快,不体面的事情,认为干这种事是耻辱的。尽管如此,还不应忽视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此,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仍存在离婚的可能性,但其数量和理由在农村部落群体中和城市家庭群体中差别悬殊。总之,可以承认,伊朗人家庭通常是温馨的场所,夫妻双方有着牢固的互敬互爱的家庭关系。 多少带有民族风味的最重要的伊朗特产食品包括:抓饭、肉汤、烤肉串加黄油拌饭,有时还把蔬菜、谷物、葡萄干和小茴香等与它搅拌在一起,味道鲜美。用纯白米做的米饭,如果不放汤,叫"达米"(DAMI)或"卡太"(KATE)即焖米饭。人们往往就着其他食物包括蔬菜、瓜果、肉等吃白米饭。食物种类多种多样,比如:肉馅、用炖肉、果汁及核桃仁做的菜,腌肉加蔬菜做的食物等。肉汤的配料包括:肉(特别是羊肉)、土豆、西红柿及各种美味作料。在碳火上烤的肉叫"卡巴布"(KABAB),即烤肉串。 在伊朗,肉的种类有红、白肉之分,红肉如羊肉、牛肉、牛犊肉;白肉包括禽类如:鸡、斑鸡、野鸡、鸭,有鳞鱼和海洋生物(根据伊斯兰教教规这些不属于"禁食肉")。只有在海边,如里海沿岸把鱼当成每天的主食,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如初夕之夜(伊朗历新年之夜)可以在多数人的餐桌上见到鱼,特别是熏鱼和白鱼。伊斯兰教法规定禁食猛兽和食肉动物的肉。
饮食习惯:伊朗人吃早饭较简单,名曰吃早点,食物包括茶、面包和奶酪。但午饭和晚饭则比较复杂,做起来要花好多时间,吃起来也很讲究。可以说伊朗人对烹饪技术和饮食特别重视。在伊朗人们普遍喜欢吃美味水果和各种瓜果。如:甜瓜、西瓜、黄瓜,特别是在饭后。
伊朗人常用的饮料在夏天是冰加乳酪做的清凉饮料,冬天则喝茶。一年四季茶是伊朗人消费最多的饮料。另外,伊朗家庭特别喜欢做各种果汁,如樱桃果汁、柠檬汁、黑莓汁,还喜欢做果酱和酸菜(水果、瓜果、蔬菜加醋混合在一起),如茄子泡菜、芒果泡菜、混合泡菜等。酸菜作为调味品同其他食物如抓饭和肉汤一起吃,人们通常在吃油腻食物时吃酸菜,人们认为它"胜于胆汁",有助于消化。
风味小吃在伊朗也非常普遍,如什锦果仁、干果以及各种甜点,如:名叫"古塔卜"(GOTAB)的伊朗糕点,名叫"苏汉"(SUHAN)的伊朗杏仁麦牙糖、名叫"加兹"(GAZ)的伊朗开心果牛轧糖、名叫"巴格拉瓦"(BAGHLAVA)的伊朗菱形糕点,名为"巴米耶"(BAMIYE)的伊朗甜蜜饯以及名为"左勒比亚"(ZULBIYA)的伊朗甜薄饼等。
特殊场合吃的食品:一年有几天以及过节或悼念仪式时要制作特殊食品,如在结婚的日子吃甜抓饭,它是用加工的橘子皮、藏红花,有时加开心果、葡萄干、肉或者用鸡肉和米饭做成的。服丧期吃的名叫"哈尔瓦"(HALVA)的甜点心是用油炒面和糖制作的另一种食品。还有一种食品叫"哈利姆",是用小麦加佐料、肉、油做成的肉麦粥,通常在冬天食用。一种叫"舒莱扎尔德"(SHOLE ZARD)的菜粥是用大米、藏红花、糖熬成的,好像稠菜汤,这种食物是作为许愿在神圣的日子食用的。 可以说馕在伊朗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伊朗人认为"馕是真主恩赐之物",不应忘记真主的恩惠。馕是伊朗社会的主食,因此被视为神圣食品。在伊朗人饮食方式上发生的最新变化--当然一般在城市地区--是大量食用米饭、通心粉、方便面、各种色拉、果冻、虾等。 男女装束是伊斯兰教法非常强调的一个问题。虽然穿衣是为了御寒、遮阳或为了遮羞、裹体,但不要忘记,在某些文化背景中一般的衣着是不够的,而要选择布料颜色、图案,用各式各样的装饰物装点衣服,缝绣金银边或制作褶皱纹或缀上硬币(金币、银币,当今用镍币),以显示人的民族特征、身份和社会地位。
比如说在库尔德斯坦地区各部落、部族、农民中穿的各种式样花色的库尔德服,男服女服各种各样,有的用金彩绣、钩针织绣、金属片装饰绣等装饰衣服,库尔德妇女的帽子则用古代和现代硬币,彩色金属片,更有甚者用金币和恺加王朝时期的银币作装饰,称为"金属片帽"和"金币帽",有的妇女戴黑色棉织和丝织头巾,所有这一切牋都有文化、社会和经济原因。从社会地位变化,甚至从部落或农村文化特征角度考虑,这些衣着都表明他们在社会的具体地位。当然,在此中间也不应忽视自然环境、气候、工作方式对部落、部族服装款式的影响。
纹身,包括在额头、面颊、唇下、手臂上弄花纹是部落群体中流行的几种纹身类型。
另外,在耳、鼻、项、手、脚上戴首饰则与部族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有关。在少数民族部落中妇女用的布料、缝制装饰的式样及各种衣服、首饰的名称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自己爱美之心,为了在干旱、单调的土地上以及在平原荒漠地带或在绿色清新的原野点缀令人兴奋的色彩,为了使自己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在选择布料颜色和衣裙款式时,大都喜欢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和漂亮大方的式样。尽管如此,从表面特点看,伊朗服饰仍有其共性,在此仅简要提之。妇女中喜欢戴各种式样的盖头,如北部土库曼妇女和拜火教妇女戴的"迈格娜"(MEGHNA'E)头巾,俾路支妇女戴的网状纱巾"查尔加德"(CHARGHAD)及库尔德妇女戴的各种颜色的"达斯塔尔"(DASTAR)头巾。
各式各样的肥大衬衫或带褶皱的裙子。
各种各样的带绣花边的松紧长袖衫。
农村和部落妇女服装在缝制时多数都采用金彩绣布料和丝带。使用各种装饰或在衣服上缝硬币、珠串、金属片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部落男装:农村和部落男装面临很大变化,多数服装都是一样的。
在部落地方服装中罩衫和长裤比较常见;多数长裤作得肥大并带褶,有些汗衫如俾路支男士衬衫,长到膝盖。男式衬衫也多是比较肥大,戴帽子、缠头巾、戴绣花小圆帽也司空见惯:俾路支男士戴绣花小圆帽,库尔德人戴普通帽,锡斯坦人缠头巾。关于城市男子服装可以说发生了全面变化,在伊朗大城市穿西服、长裤、衬衫、皮鞋,冬季穿大衣则习以为常,目前,不戴帽子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并非不雅观。
城市女装在伊朗同古时相比也大有不同:当今的妇女装束包括:一般到膝盖或膝下的上衣,罩衫、长裤、西服、裙子、长筒袜、冬季大衣、皮鞋等,设计和花色各种各样。妇女在室外的装束也是各色各样:一些人衣着黑色披纱,少数人穿花色披纱,部分妇女和女孩穿各式各样的肥大披风带头巾或面纱。 伊朗人室内用具:室内用具和摆设受西方影响目前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地毯或设计精良、色彩鲜艳的绒毯仍是伊朗各房间最好的装饰。通常每个房间都设有壁橱,用带穗的丝绸挂上当帘,银烛台、雕花玻璃、贵重好看的装饰品摆在上面。新的摆设方式是在接待厅摆放玻璃书柜,里面放茶具磁器等。
节日:总的说在伊朗分为纪念日和节日两部分:
1 宗教纪念日:如开斋节、宰牲节、穆罕默德宣誓就职日、先知诞辰日(库尔德斯坦各部族称为先知诞辰节,要举行宗教礼仪和欢庆仪式)、正统执政者阿里诞辰日。
2 民族节日:如梯列甘节(泼水节)、迈赫尔甘节(中秋节)、萨达节(点火节)。
这些节日在伊朗各地的部落和农民群体中可能叫其他名称,可根据其时间作对照,了解每个节日的来龙去脉。
上一篇:著名学者对话洪洋教首
下一篇:试析伊斯兰文化中的经济动力——马光月阿訇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宗教学)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