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
张维真:如何认识非穆斯林的归宿?
文/张维真
一位朋友送给我一本《恍若隔世》,特别推荐其中的《一个基督徒的右派生涯》。读完后很受启发。虽然是基督徒的故事,却有助于对信仰的理解和认识。那不啻是一个信士与造物主关系的真实写照。
西北的穆斯林,在表达一些穆斯林在人格上比不上外教人时惯于说:“人家是人真教不真,而我们是教真人不真。”那位朋友推荐这篇文章时的语气如出一辙,对于那样一个以身作则的基督徒,难道不会得到造物主的仁慈吗?那些口头上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而五毒俱全的所谓“穆斯林”反而会得到拯救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如果我们既摆脱传统思维中对类似问题的观念,又摆脱想当然的一些思维定势,那么,我们就可以平静地去探讨这个问题了。
一、我不同意传统思维中把“非穆斯林” 笼统地列入“卡费尔”(不信者)的做法,因为非穆斯林包括“有经人”(基督徒、犹太教徒等)、其他宗教的信徒、没听过伊斯兰的信息的人、明知而不信的人、无神论者、伪信士,等等。所有这些人的性质以及我们对他们的判断因人因情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一如穆斯林本身的层次千差万别,非穆斯林的层次也是如此。著名学者优素福·格尔达威在《穆斯林行为中的优先选择》中不仅提及信士的级别,也提到非信士的级别。既然等级不同,层次有别,真主对他们的待遇也不同。“难道他们以为我把信士和作恶者等量齐观吗?”(68:35)“供朝觐者饮水、维修禁寺的人,与信奉真主和后世并为主而战的人,你们要把他们等量齐观吗?在真主看来,他们是不相等的。”(9:19)
二、真主在古兰经中明确说:“我不会惩罚任何人,除非派遣使者。”从这段古兰经文可以理解两点:(一)没听到过使者传达伊斯兰的信息的人,不受惩罚。(二)没听到过伊斯兰信息的人,不受惩罚。前者是与被派遣使者同期的人们的情况,后者是先知穆罕默德之后的人们的情形。目前而言,指后一种情况,即如果一个人或群体没听到过伊斯兰的信息,或听到是被扭曲的信息,因而没有接受伊斯兰,这样的人,真主如何安排他们的归宿?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受惩罚,至于在后世具体受到什么待遇?我们只能说,真主不会亏待他们,具体怎么安排,是真主的事,我们无从知晓。
三、虽然我们说,没听到伊斯兰信息的人不受惩罚,但同时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到底哪些人听到过信息,哪些人没听到过,除非我们做过具体的调查,非常清楚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否则无法断言到底哪个具体的个人或群体会或不会受惩罚。
例如《一个基督徒的右派生涯》中的主人公李景沆,我们不能断言他到底听到过伊斯兰的信息没有。对于这样一个信仰诚笃的人,真主自有安排,不会把他和一般的非穆斯林等量齐观,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真主对他“不仁慈”。古兰经说:“真主不会亏待仆人。”“真主只以每个人的能力而要求他。”但到底怎么具体安排李景沆之类的人,似乎是真主的事,不是我们被造物所探讨的范围。
四、古兰经第二章62节说:“信仰的人、犹太教徒、基督徒、萨比教徒,凡是信仰真主和后世,并干好事,那么,他们享有自己的报酬,既不会恐惧,也不会忧愁。”一些探索者把这段经文作为证据,说伊斯兰并不要求这些宗教信徒改变他们的身份,他们可以采纳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宗教,唯一的条件是他们信仰真主和使者,并干好事。换言之,不要求他们改奉伊斯兰,也不要求他们把信仰穆圣的使命作为信仰的条件。以此来说明伊斯兰的宽容,与任何其他宗教和主义迥然有别。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
(一)这里指的是穆圣受命前过世的犹太教徒、基督徒和其他有认一论信仰的宗教信徒,即接受过穆圣之前先知们的使命的人;至于穆圣传达使命之后,信仰有了新的要求、新的形式,成为得救的新的标准,以前的标准不可用,否则古兰经其他地方不会说:“谁在伊斯兰之外寻求别的宗教,真主不会接受,他在后世是亏折的人。”“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古兰经也不会把那些拒绝信仰穆圣的“有经人”称作“不信主、不信后世、不信真教……的人”(《忏悔章》),并要求“与他们作战”,这里并非是指他们不信真主和后世,而是指他们不信穆圣的使命,因为根据古兰经,“谁服从了使者,就服从了真主。”古兰经不会彼此矛盾。
(二)这里指以前恪守先知穆萨和尔撒等所传的伊斯兰的人,不是后来掺入多神崇拜思想(包括篡改引支勒、把尔撒作为“上帝的儿子”、主张三位一体等)的人,否则古兰经不会谴责“那些亲手写经然后声称这是来自真主的”那些人,后来的基督徒一般而言还不是如此?
(三)这段经文也指其前身是犹太教徒、基督徒或其他天启宗教的信仰者,后来改奉伊斯兰。它要说明的是,不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身份如何、籍贯如何、门第如何,只要信真主(必然要求是信真主的使者,不然,何谈信真主?)和后世,并干好事,将来都会成功。这段经文的降示背景是,一些穆斯林、犹太教徒、基督徒等相互炫耀自己的出身,于是古兰经否定了这种蒙昧时代以出身论贵贱的作法,肯定古兰经中“最优秀的人便是最敬畏真主的人”的标准。
(四)没有接触过天启信仰的人,即学者们所言“启示断代的人”,大部分学者的主张是不受惩罚,少部分学者主张视他们的理性思维和天性信仰而论。因为信仰的前提既有经典的证据,更有理性和天性的证据。人人有天性和理性,所以不能因为没听到过启示就绝对推卸自己的责任。否则派遣使者反而不如不派,因为如果纯粹按照“没接触过伊斯兰信息就不受惩罚”的逻辑,不派使者后不信就没有罪责,派了后不信就有罪责。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笼统地说没听到就不受惩罚。因为真主给予人天性和理性,并在宇宙及人类生活中提供不胜枚举的迹象,供人参悟和思考。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没有托词去推卸自己的责任。
可见,即便是没有接触过伊斯兰信息的人,学者们对他们的归宿问题也有分歧。经典和理性,被誉为伊斯兰信仰和一切律例的两大源泉。派遣使者,传达使命,是“经典证据”的需要,而人们凭借真主赐予的理性和天性,去自觉认识和探索宇宙的真理,从而认识造物主,则是“理性证据”的需要。伊本·图费勒的哲理小说《伊本·叶格赞》,写到两个不同探索方法的人,一个人凭借对经典的阅读、研究和思考,找到认识造物主的道路;而另一个人通过漫游大地,对大自然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找到认识造物主的途径。喻指经典和理性,殊途同归,都可到达认识造物主的彼岸。
不过,学者们认为,经典与理性的结合,才是真正得救的道路,只是在无法完全具备两者的情况下,理性认识和天性探索不失为认识真理的一个途径。古兰经中提到真主对人说“难道我不是你们的主吗?”人回答:“当然是!”学者们说这里指人的天性和理性被赋予认识和承认造物主的本能。圣训也提到“向善是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其父母使之变成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拜火教徒。”
由于超乎人力的因素,未及凭借天性和理性去思考,从而认识造物主,就猝死,或遇难,如汶川大地震中几乎全部遇难的聚源中学的学生等,就可以按照真主所说“我不惩罚任何人,除非派遣使者”去认识和对待,因为这里的派遣使者,在使者之后包括没有接触过伊斯兰信息的人,或接触到的是被歪曲了的信息。这个时代穆斯林被妖魔化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即使听到了伊斯兰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的!
愿真主呵护穆斯林,使他们全面理解,全面实践。
愿真主垂怜全人类,使他们认识真理,实践真理。
“我派遣你,只为垂怜全世界。” 上一篇:张维真:共存而不是冲突——试析《谁代表伊斯兰教讲话?》的核心理念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