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穆斯林通过外出务工改变命运
分享到:
2017-03-15 16:41:32 【来源:新华网】 点击:


 劳务输出,给穆斯林群众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机会,更多的是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城市文明和改善自身命运的机会。

  在东乡族自治县县城附近一间略显简陋的教室里,19岁的当地东乡族穆斯林马希龙正按着老师的指导尝试着将面团拉成细条。

  马希龙所学的手艺,是甘肃本地一种著名的食品——兰州拉面的基本工艺。这一工艺在短短几分钟内能将面团拉成几十上百根面条。兰州拉面在中国的西北乃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消费群,马希龙因此对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东乡县劳务办主任马占明说,一名经过训练的拉面师傅,在兰州、广州等城市每月的工资收入可能为700到800元,而像马希龙一样经过劳动部门培训并颁发资格证书的,每月的收入将在此基础上有三到五成的提高,部分手艺更好的拉面师傅的收入将翻番。

  “干上两个月就能赶上全家种一年地的收入,比在家务农带劲儿多了。”马希龙说。

  东乡县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8万人口中,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了近9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导致当地群众长期较为贫困。

  东乡县劳务办主任马占明说,东乡县和周边的广河等县一样,常年干旱,沟壑纵横,地少人多,且多比较贫瘠。在这种情况下,就地扶贫的难度很大,大量富余劳动力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资源之一。 在东乡县,和马希龙有一样打算的还有很多人,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劳务输出,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

  “通过劳务输出提升收入,是我们本地群众和政府的共识。我们计划在5年内培训转移劳动力4万人以上。”马占明说。

  根据临夏州劳务办的最新统计,2010年前5个月,总人口刚刚超过200万的临夏州,输出劳动力接近38万人,其中由政府组织的输出接近18万人,占到了近1半。目前,当地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个劳务基地,为当地以穆斯林群众为主体的劳动力劳务输出提供便利。

  在中国,少数民族外出务工的传统方式主要是投亲靠友,村上或者亲戚里有在外地务工并已经站住脚的,其他人前去投奔。近年来,看到劳务输出在提升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各地政府,开始组织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和政府层面组织的劳务输出。

  其中,首要的就是由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临夏州劳务办主任马波说,缺手艺短技术、就业竞争能力十分脆弱导致了当地目前劳务输出人员的主体仍是从事粗重苦累、收入低的工作,无法适应当前劳务市场的需求。

  “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依靠政府组织的劳务培训。这几年临夏每年开展的免费劳务技能培训,总数都要接近2万人。”马波说。 除了技能问题,语言和宗教信仰曾是穆斯林群众劳务输出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地方政府和用工企业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已经见到了效果。

  在广东东莞一家名为兴鹏鞋厂的企业,有来自新疆疏附县的1000多名穆斯林群众在这里打工。疏附县政府为了确保他们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以每百人配备1名专职干部的标准,为他们配备了包括劳务办、教师、厨师等专职服务队伍。“这为我们的务工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19岁女工古热努尔·买买提说。

  不少穆斯林群众开始举家出外打工,凭借朴实的作风在企业、城市站稳了脚跟。广河县祁家集镇的马麦未已经连续多年在江苏的一家台资制鞋企业打工,每年夫妻2人的收入接近3万元。“我们以前在家的年收入,连这个的三分之一都没有。”马麦未说。

  劳务输出,给穆斯林群众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机会,更多的是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城市文明和改善自身命运的机会。在江苏昆山神达电脑科技公司打工的临夏州永靖县回族打工仔王安宏最近刚刚通过企业的考试担任了技术员的职务,月工资达到2300元。他说:“这里除了气候热一点,其他条件都很好,照现在这样发展,我打算长期在这里打工。”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增加带来了居住范围的扩大。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3000万。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中国 命运

上一篇:宁夏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开展新认定资格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培训工作
下一篇:黑龙江省伊斯兰教协会召开六届八次常委(扩大)会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