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论伊斯兰文明的重建
分享到:
2017-03-26 12:26:49 【来源:】 点击:

一、从重外表与形式走向重本质与真谛
伊斯兰教的信仰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本质和真谛是对真主的敬畏,因此不能将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只注重形式或只注重内容都是有失偏颇的。而今天的穆斯林,往往是注重外在形式,忽视本质内核,因形害义,导致信仰失真,偏离伊斯兰教的真精神。因此,要重建当代新文化,就要表里兼顾,既重外在的形式,更要重视内在的本质。在当代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一些宗教界人士所关注的,往往是男人留胡须了没有?留得规范不规范?他的穿着打扮怎么样?裤筒是不是长了点?礼拜中抬手是一次还是三次?吃饭用餐具还是直接用手?是席地而坐还是坐在餐桌边等等,不一而足。有无数的人背诵着《古兰经》,手不释卷,甚至时时带在身上做护符。店铺里,广播里,电视里,甚至手机里,到处听得见悠扬的诵经声,客厅中,餐馆里,汽车上,到处悬挂着经文,然而有多少人理解和懂得《古兰经》的真意和精神呢?事实上“《古兰经》并未成为穆斯林理性的指南、心灵的良丹、奋斗的动力以及改变自身的法宝。”有一些伊斯兰组织和团体,他们十分强调自身有别于他人的一些主张,将某些外在的形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例如,有的团体“将走出去传教几乎视为一项受强调的主命。该组织的不少人往往撂下手中的营生,甚至放弃家中需要照顾的妻儿出去传教,这种做法颇值得商榷。该组织对一些形式方面的圣行的重视,远远超过对精神和实质的重视。记得有一次,我从新德里到拉哈尔,同路遇上一位从美国来的也门青年,他要去拉哈尔参加一个传教会议。他问我是否也去拉哈尔参会,我回答说不是,我另有邀请。我问他后得知,他在美国念书,学习机械学专业。这位青年右手拄着拐杖,我问他:‘你是不是患病了?’他说:‘没有,感谢真主,我的身体很好!’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拄着拐杖?’他说:‘这是圣行!我很奇怪,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不拄拐杖。’我告诉他:‘我的身体不需要拄杖,我也不需要用它赶羊,也没有其他用处,为什么要带上一件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呢?’我又问他:‘你在美国也拄着拐杖吗?’他说当然没有。我对他说,你在美国的时候,是处于很自然的正常状态,所以你并没有觉得自己需要拄杖。而这里你是勉强为之,目的是要取悦于你的组织。我们不能勉强自己,青年人啊!真主的使者拄杖是有需求的,他演讲的时候(由于站着吃力)手里拄着杖。所以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拄杖是圣行,而对于没有需要的人而言,拄杖就不是圣行。”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形式主义在穆斯林间是很流行的。穆斯林必须从重外表重形式走向重本质重内容,全面理解《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伊斯兰教的真精神,走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敬主爱人、恪守中正的虔诚之士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谦谦君子,也才能建设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化。
二、从重细枝与末节走向重原则与根本
要重建当代伊斯兰文化,穆斯林必须从重细枝末节走向重原则根本,因为如今的穆斯林往往缺乏整体性思维、宏观视野和全局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沉溺于许多细枝末节的局部问题之中而难以自拔,却忽视了伊斯兰教的根本宗旨和原则精神,从而导致纷争不休,陷于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的境地,甚至使伊斯兰教的本来面目失真,偏离中正之道。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伊斯兰教法中的优选原则。优选原则强调,凡事需作轻重缓急之分,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可舍本逐末,弃重就轻,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伊斯兰教法中所规定的各种宗教功修并非都是同等重要的,而是分层次的,其中既有“主命”,也有“圣行”,即既有必须履行的正功,也有量力而行的副功,“主命”“圣行”的划分,其奥义就在于要对各项功修做出主次轻重之分。这些功修虽然层次不同,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指出,“今天,我们穆斯林民族已为主次失衡所困,以至于大事化小,小题大做,以轻为重,视重若轻,本末倒置,首尾不分,轻视主命,看重副功,计较小过,忽视大罪,为分歧问题吵闹不休,对丧失共识却三缄其口……所以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比过去更为迫切的需要优选学。”
的确,在当今穆斯林社会,主次不分甚至舍本逐末的现象几乎比比皆是。例如,有些人已经完成了五功之一的朝觐功课,却仍然设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朝觐。殊不知,按照伊斯兰教法,只要具备各项条件,朝觐在一生中只需一次就可以了,多次反复朝觐并不是必须的义务,而那些多次朝觐者身边却有无数贫困者需要救助,扶危济困始终是伊斯兰教所激励的一项重要善功。舍弃身边的义务和职责,花费巨额资金去反复朝觐,追求副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轻重缓急不分的现象。伊斯兰中间主义著名教法学家盖尔达维博士曾就重复朝觐问题多次发表过的意见,呼吁业已完成朝觐功课的人不要再去重复朝觐,因为那些想方设法反复朝觐的人不仅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财不当,甚至还侵害了其他穆斯林的权利,因为尽管沙特阿拉伯尽最大努力改善着朝觐的相关设施,但是客观地说,麦加城的承载能力总是有限的,朝觐人数必须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朝觐盛典的顺利进行,多次朝觐者为什么不把机会让给那些尚未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而将自己充裕的财富用于主道,扶贫济困呢?
因此,今天的穆斯林必须摆脱注重细节、轻视原则的误区,要对各方面、各领域的问题认真权衡,仔细掂量其轻重缓急,分析其利弊得失,要明晰质量优先于数量、知识优先于行动、领会理解优先于死记硬背、宗旨与目标优先于方法与途径、创制优先于沿袭、宽容简易优先于严厉苛刻、长远之计优先于一时之策、培育心灵优先于打扮外表、主命优先于圣行、正功优先于副功、绝对主命(个体主命)优先于相对主命(集体主命或社区主命)、大众权益优先于个人权益、改良自身优先于改良社会等等优选原则。如此,方可建设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明与文化。
三、从严厉与苛刻走向简易与宽松
建设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明,需要有宽松宽容的人文环境。从伊斯兰教法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法律裁判中避免严厉苛刻,尽可能从易从宽,从事宗教功修,也不能强人所难,勉强为之。因为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是要给人容易和便捷,而不给人繁难与麻烦。《古兰经》中说:“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2:185),“关于宗教的事,他未曾以任何烦难为你们的义务”(22:78);“圣训”中也说:“你们当让人容易,而不要烦难人,当给人报喜,而不要恫吓人。”(布哈里、穆斯林圣训集) “圣训”中甚至告诫率众礼拜的伊玛目在拜中不可诵读过长的经文,以免给跟随者带来不便,“圣训”中说:“你们中有人会厌烦的啊,因此,带人礼拜的人,应当礼得短一点,因为人们当中有的是病人,有的是体弱的人,还有的是有事的人。”(布哈里、穆斯林)
然而,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不少人,尤其是宣传宗教的人,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显出严厉苛刻的冷酷面容。具体表现有:(1)忽视沙里亚大法中的特许与通融原则,对人对事,千篇一律地去要求。(2)对于具体问题,不做深入分析和全面研究,就随意断为“异端”,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这些人望文生义地理解经训,断言一切“新生事物”都是“异端”,一切“异端”都是迷误,一切迷误者都入地狱。如有人将巴基斯坦、土耳其等非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在聚礼日以本土语言讲道视为异端,因为穆圣不曾这样做过,如此等等。(3)一些不具备资质者任意发布教令,随意裁判是非,随口就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而“这些人大多是初涉伊斯兰教的青年人,他们只读了几本书,就自负得了不得,俨然以今天权威大师、明日无人可比的泰斗自居,随口评说艾布•哈尼法、马立克,乃至欧麦尔、伊本•阿巴斯,声称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4)在不该严格的细枝末节上也寸步不让,以致因小失大。例如,在有些地方,竟然将割礼作为皈信伊斯兰教的首要条件。(5)忽视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差异性,以及教法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变通原理,不顾时空变迁与具体情况的变化,生搬硬套,对所有人套用同一个标准,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一切。
伊斯兰中间主义强调,从易从简并不是要放弃伊斯兰教的固有教义教理,不要原则,任意为之,甚至将传统教律全部推倒,自己从零开始,重建新的合法与非法标准,这不是从易从简,而是伪造和篡改。这里所讲的从易从简,应从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去认识。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说伊斯兰教及其教义教律是清晰、明确的,而不是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玄学;从实践的角度讲,就是说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绝不是强人所难的,而是简便易行、力所能及的。因此,要较好地把握并贯彻从易从简原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首先要以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伊斯兰教的教义教律,而不能故弄玄虚,以深奥晦涩的语言去表述;(2)要充分考虑沙里亚法中的特许原则,教法判断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3)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在今天这个时代,原则问题尤其要从严,只有细节问题则宜从宽;(4)判断合法非法的问题,要慎之又慎,绝不可轻率为之,随意妄断;(5)要体现伊斯兰教的宽容仁爱原则,要给犯错者改过自新的机会,要让人充满希望,而不是感到绝望。正如“圣训”中所说:“所有人都会犯错,而最好的犯错者是改过自新者。”(穆斯林)(6)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要在教育、宣传中奉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四、从保守与僵化走向创制与维新
穆斯林要建设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或路径就是要开展教法创制,实现宗教维新(التجديد),从而摆脱长期形成的保守僵化思想的束缚。文化更新和宗教维新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而且需要有毅力和耐心,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持久的文化工程。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两种过激的思想倾向:一是极端的保守思想,一是极端的变更思想。一方面,长期以来,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普遍为保守僵化的思想所困,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尤其在宗教思想领域,甚至是谈“新”色变。不少人甚至是宗教学者都认为,宗教怎么能维新?莫非要更改真主的法度?真主的宗教伊斯兰教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人们做任何所谓的更新,《古兰经》中哪里提到了“更新”或“维新”?另一方面,一些人又试图以维新的名义变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属性,动摇甚至废除伊斯兰文化的根基,他们要变更穆斯林民族的朝向和经典,让他们不再朝向麦加,不再尊奉《古兰经》,而是追随西方,思想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嘲讽这些人试图更新一切,甚至克尔白天房的石料也要以欧洲的舶来品更新。事实上,这些人不是更新者和维新家,而是文化的蛀虫和破坏者。
对于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发展来说,上述两种思想倾向都是危险的。显然,要重建当代伊斯兰文化,不仅要冲破各种保守思想的禁锢,而且要防止全盘西化者的文化虚无主义。要明确要不要更新?什么是更新?更新什么?谁来更新?为谁更新?何时更新?以及怎样更新等等一系列问题。伊斯兰教要不要维新?伊斯兰文化要不要更新?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文化更新和宗教维新,既是《古兰经》和“圣训”中所倡导的一项基本精神,也是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历久弥新、充满活力的奥秘所在。正如“圣训”中所说:“真主每过百年都会为这个民族派遣维新家维新宗教。”(艾布•达吾德)显而易见,这段“圣训”实际上明确表达了伊斯兰教需要不断地得到维新。既然伊斯兰教需要维新,以伊斯兰教为核心价值观的伊斯兰文化就更需要不断更新了。那么这里所说的更新或维新指的又是什么呢?“真正意义上的维新,要立基于文化之本,紧系文化根源,在遗产中获取启迪,从历史中寻求借鉴,将今日与昨日相连,不去溢美先辈,而要丰富和发展他先辈的文化和文明遗产,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弃之,正如先贤所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有益的科学知识与端正的宗教信仰相结合,秉承一切优良的传统,接纳各种有益的新生事物,确信宗旨与目标的恒数和方法与途径的变数。”就是说,维新不是更换或取代,更不是将一切推倒重来。文化更新与宗教维新,恰如古迹的维护,需要精心而全面的修缮而不是拆除或推倒重建,对于具有悠久传统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而言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要维新一座古建筑,那么这个维新的含义就是:要保存其所有本质特征、属性和标志,使其原封不动,同时修缮所有的斑驳裸露之处,优化入口,清理通道,并做出简明易懂的介绍,等等;而不是推倒重建,代之以一座雄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文化更新与宗教维新亦是如此。
伊斯兰中间主义强调,要实现当代阿拉伯伊斯兰的更新与重构,首先必须开展伊斯兰教的维新,因为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所在,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伊斯兰文化,因此,没有伊斯兰教的维新,也就没有伊斯兰文化的更新。这里所说的伊斯兰教,指的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理解,是人的思想和观念,换言之,就是说需要不断更新的,不是真主的法度,不是《古兰经》,而是穆斯林对真主法度的执行与实践,是对《古兰经》的理解,要正确理解真主所创造的宇宙万象及其规律,正确理解真主所制定的沙里亚大法。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那些反对文化更新与宗教维新的人,往往会理直气壮地诘问:难道要变更真主的法度,更新永恒的《古兰经》吗?
伊斯兰中间主义认为,实行伊斯兰文化的更新与伊斯兰教的维新,既是经典明文的规定和要求,也是今日时代和现实的必需。那么,由谁来更新?为谁而更新?何时去更新呢?根据前述“圣训”的精神,宗教维新和文化更新,应由维新家(المجدد)来承担,而维新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是一个学派或一种思潮,因为圣训中并未限定宗教维新只能由某一个人去完成,而事实上,这样重大的使命绝非一两个人谁能完成的,任何个人的工作和努力,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集体的辅助,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这也是真主的常道和人间的常规。因此,伊斯兰文化的更新与伊斯兰教的维新,既是全体穆斯林的共同使命,同时也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最为迫切的当务之急,应当积极开展,而不能消极等待,如此才能使伊斯兰教永葆活力,历久弥新,使穆斯林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伊斯兰中间主义还强调,当代伊斯兰文明的重建与文化的更新,需要从内部进行,而不能由外力强加,而最为直接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重启教法创制这一更新机制,使其有效运转,从而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注入活力,使其长盛不衰;还要高度重视教育在文化更新中的作用,因为只有成功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健全人格和文化更新能力的青年一代。
五、从狭隘与封闭走向宽容与开放
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由于形形色色的宗派主义和门户之见而导致的狭隘封闭现象予以批评,吁请广大穆斯林敞开心胸,从狭隘封闭走向宽容开放。“所谓狭隘封闭,就是人们将自己的理智局限于某一种思想,既不容打开与异己对话的任何一扇窗口,无论是信仰或思想方面抑或是教法或政治方面的异己,也不容对自己有任何批评或矫正,总认为自己一贯正确,绝不会犯错,而别人始终错误,绝不会正确……这样的人,眼中只看得见自己,耳中也只有自己的声音,不信任任何别的人和任何不属于自己的团体或派别,开始于自己的小圈子,终结于自己的小圈子,将自己的心智与心灵封闭起来,除了自己的小圈子,不与任何人接触,这个小圈子给他智力和情感,为他思考,替他确定所爱所憎、所喜所怒的人,而他自己却没有思考、检查和评价这一切的权利。”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认为,宗派主义和门户之见,是蒙昧时代的不良习气,与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宽容仁爱精神背道而驰。真正的穆斯林,应当是尊重异己、接纳他者的人,是宽容开放、包容万象的人,是胸襟博大、心怀天下的人。这是因为,首先,伊斯兰教信奉宗教与文化的多样性是真主的常道,在这种多样性中,体现了真主的意志和睿智,任何人都不可使其强求一统;其次,对于背信与迷误的公正裁决,并不是今世的事,也不是人的权利,而是后世的事,是真主的权利;第三,伊斯兰教强调全人类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共同享有人的尊严,人类生而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第四,穆斯林确信,真主在人世间的公正与仁慈是普惠的,无论人们信仰什么宗教,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都同浴着阳光的温暖,同享着真主的恩惠。
因此,宽容开放是伊斯兰的基本精神,也是穆斯林应该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失去宽容开放的精神,就会深陷狭隘封闭的门户之见和宗派主义当中而难以自拔。要建设中正和谐、宽容开放的当代伊斯兰文化,穆斯林必须从三个方面展现出宽容开放的精神: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及自己所属的教派或团体,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而不能自以为是,认为真理总在自己手里,而别人则总在错误甚至迷误中,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其次,要宽容对待教内的他者,确信穆斯林同信一个真主、一部经典,同遵一位先知、同向一个朝向,在此基础上,要包容不同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穆斯林间的差异,并与不同派别开展理性的对话,求同存异,而不能上纲上线,随意否定他者,更不能将教内的异己断为异教;第三,要宽容地对待教外的他者,确信全人类同宗同祖,宗教与文化多元是正常的现象,并与各宗教、尤其是有经人开展宗教对话,为人类的尊严与福祉而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伊斯兰中间主义的上述观点及其对重建当代伊斯兰文明路径的探讨,都是针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未必符合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的实际。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伊斯兰世界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思想对中国穆斯林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思想家们从宗教思想重建的层面抵御、防范和化解极端主义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理论探究也是颇值得我们了解和参考的,这些思想方法和具体路径,不仅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文化重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穆斯林弘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构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主义 文明

上一篇: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如何理解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之间的“互相伤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