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明之旅——穆斯林对文艺复兴的贡献》(下)
分享到:
2017-02-13 12:36:49 【来源:】 点击:

农业与技术

穆斯林对外贸易的大宗货物是农产品。农产品贸易是带动穆斯林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扩张的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个历史事实在西方世界鲜为人知,因为他们有意识歪曲历史或掩盖穆斯林的历史成就,铸成他们对伊斯兰世界的一贯偏执成见。实际上,广大地区的穆斯林民众有着丰富的农业经验,并且愿意向外界推销现有和新开发的产品,如苜蓿。他们对许多农产品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生产量,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在农业改良方面的贡献包括高产作物新品种、科学化的农田管理、改良灌溉系统。因此,穆斯林产量丰富,精通生产多种农作物,如各种水果、蔬菜、稻米、杂粮、甘蔗、棕榈树、棉花等等(注 23)。
穆斯林把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输送到西班牙,帮助提升当地 的主体经济发展,并把产品通过贸易运往中东和亚洲国家。他们把亚洲生产的农作物,如柑橘、香蕉、芒果,运输到其他地区,并往西直达西班牙。穆斯林的农民培育了人们喜爱的西瓜,并 且推广各地,又使许多地方的人品尝到移种到当地的三种新型果蔬:菠菜、茄子和洋百合。穆斯林推广的粮食品种有各地居 民共同喜爱的主食,如硬麦、稻米和高粱;他们所到之处,帮 助当地农民研发新产品,扩大播种面积。从多种意大利面食产品的名称上看,显然是来自阿拉伯文,可以推测面食是由穆斯 林带到意大利(注 24)。穆斯林也促使稻米成为许多地方的主粮,促进了稻田的开发;他们还把椰子和蜜枣种植技术传向西方国 家。欧洲文字中的“糖”sugar,来源于阿拉伯文的sakkar;还
有许多类似的农产品名称,这些都是强有力的证明,穆斯林农 业技术对欧洲的贡献。棉花产业是由穆斯林国家发展而来的。英文的“棉花”单词cotton,就是借用的阿拉伯文。当时大多数的穆斯林国家都广种棉花,是穆斯林世界中普遍及主要采用的纺织品原料。棉 花被传到欧洲,后来更发展为一主要的贸易商品。在棉花贸易的历史上,巴格达曾经是棉花交易的世界中心。
在伊斯兰之前数百年,许多种类的农产品已存在于亚洲和非洲,但自从伊斯兰发展贸易和物质交流以来,这些古老的传 统产品都改变了面貌,而且走出家乡,流传各地。应当是伊斯兰的文明,使这些维持生命的产品广为流通,造福人类。综上 所述,伊斯兰以其巨大的动力和闯劲,推动各地居民,无论个 人和族群,广泛交流,使先进的文明从一个地方或地区向四周蔓延,如同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中华文明,他们的 共同特点是发展和贡献,而不是对外扩张。
穆斯林的各地政府对民间的流动、对货品的传销运送,发挥了鼓励和保护的功能,例如通过法律保障人和货品的安全;制作统一钱币使贸易更加简便;统一度量衡体制便于贸易交换,以及建桥铺路建驿站,开通商贸国际通道。为了增加生产 和促进贸易,穆斯林的技师和科学家们发挥创建,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方便,例如农业灌溉系统、计时的钟表、风力磨坊、蒸馏技术、玻璃制造、提炼香水、制作地毯等等。由于穆斯林 帝国的存在,连续许多世纪的稳定,通过商业贸易极大地影响了周围各国的商业生态,如欧洲、非洲、中东和亚洲。穆斯林 商业的成功背景是他们的信仰和文化,保证了经济事业的健康 发展。穆斯林在商业买卖所显现的友善和诚信,帮助他们处于商贸的有利地位,使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以及他们的语言文化, 向世界各地传播和渗透。

伊斯兰学术百花盛开

伊斯兰的社区迅速扩大,与其相应的求知欲也急剧提高, 时至阿巴斯王朝兴盛时期,学术的成就达到空前的高潮。这个 时期,穆斯林作家竞相写作,最初阶段主要著作都围绕着宗教课题,例如对《古兰经》的诠释和分析,多种先知穆圣的个人 生平传记开始问世。文人的热情逐渐发展到翻译国外的知识, 大量的著作从外文,如希腊文、波斯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欧洲的大学后来更引进阿拉伯文作为教学语言;波斯语借用了 大量的阿拉伯单词丰富了自己的词汇。
穆斯林世界普遍建立起各种学术机构和图书馆,例如伊朗 的君迪沙普尔,更促使学术向前迈进。与此同时,私人藏书也成为时尚,西班牙的哈里发哈卡姆二世,家有藏书四十万册。 穆斯林的高等学府普遍开花,例如位于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是 世界著名的千年古校,至今保持着活跃的高等教育传统,对外影响巨大,尤其对欧洲。
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是首位被公认为国际政 治家,因为在他的任期内,首都巴格达已建成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心脏。由于他的名声远扬,他的许多传说被编入大型故事集
《天方夜谭》,拉希德哈里发是许多故事里的传奇人物。他的 儿子和继承人马蒙,在他父亲严厉教育下,受教于当时的名师,被培养成多才多艺的君王,擅长法律、文学、哲学、词学和科学。在他继任哈里发之后,就着手创建世界上最强大的学术城堡, 巴格达的“智慧宫”,那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群英荟萃,
参加各种学术研究,例如天文学。他们翻译各地的著作,如希 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希腊著作,被使用拉丁文的欧洲人发现之后,掀起了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 腊作品研究的热潮。在巴格达的翻译兴盛时期,欧洲文明尚鲜为人知,遑论有多少人认识“古典希腊”的文明。
在伊斯兰文化兴旺发达时,女性学者也在学术界享有崇高 的地位,例如《古兰经》学问的研究、宗教学、法学、艺术、 医学。当时社会上对于女助产士需求甚殷,也有妇女研习其他医学,成为内科与外科医生。女子不让须眉,在许多学术领域 中都享负盛名。根据历史记载的不完全统计,那个时代知名的 有十七位女子担任过地方政府长官、有九位著名演说家、四位帮助建造清真寺或公共建筑的工程师、四十二位宗教学家、二十三位音乐师、七十六位诗人。在哈里发的宫廷里,女眷们 最常见的娱乐活动是诗词比赛(注25)。
那个时期的学术代表人物是伊玛目安萨礼,他学识渊博, 经历丰富,在伊斯兰宗教学领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还有伊本•赫勒敦,他是研究社会学的先驱和创始者。英国历史学家阿纳德•汤恩比对他的著作《历史序言》(Muqaddimah)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为伟大的 历史哲学作品(注 26)。他在其著作中表现了浩瀚的广阔思维,从开天辟地直到近年前的史料,概括了历史的全过程,其中有 圣经时代、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的各个时期,当然也包括 阿拉伯人的历史。
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曾经使用阿拉伯文为教学语言,连续几 个世纪,因为他们一直采用穆斯林国家编写的阿拉伯文资料为 教材,特别是在西班牙的科尔瓦多,当时的伊斯兰学术中心之一。在当时的西方国家,这种局面的产生缘起于学者们对教会 控制的反抗,希望摆脱基督教教会对学术的种种限制。伊斯兰
文明发展的精髓就在于承上启下的传承和各国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把所学的融会贯通,创造适合自己的学术环境,再进而为世界知识大厦增砖添瓦。在整个伊斯兰文明史上,学术与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常态化,从来没有停止过。

科学

《古兰经》的启示特别强调美妙绝伦的物质世界,提醒人们看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各种真主造化奇迹。经文中有许多章节说到了天地万物,以及一些合乎科学的现象,归功于真主意欲的造化,而且鼓励人们观察与探索大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注 27)。
《古兰经》提示人们观察自然世界的均衡,强调这是真主的taqdir,意思是“定量/定度”,指天地万物,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处于最多与最少之间的平衡状态之中,但亦不忽视两个极 端的存在(注28)。
早期的穆斯林从《古兰经》的经文中得出结论,地球的形 状应当是个圆球体,而当时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地球是个平坦的 大地,这个观点一直坚持到文艺复兴时期(注 29)。在西班牙,穆斯林和犹太天文学家们一致反对托勒密的星系观,而赞同阿里斯多德对天体的设想。穆斯林学者们在修正托勒密星系图时,创造了自己的天体星位年鉴图表,宣告有众多的银河系并 列存在(注30)。穆斯林比希腊人早许多年在几何运算中发现了圆周率“派”的计算方法。
在穆斯林领土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在新获得的拜占庭和波 斯领土上,全盘接收并保护了各地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伊朗境内的君迪沙普尔成为了穆斯林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也有学者专家来到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大马士革工作。连续数百年, 伊斯兰的科学成就领先世界,阿巴斯王朝时达到了颠峰时期。巴格达是群英聚会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如印度、拜占庭、波斯,他们与穆斯林学者切磋学问,互相学习。他们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语文于科研上,所有学术文 献都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使阿拉伯文成为当时的科学语言,因 此编造了许多新词语,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穆斯林在天文学方面的进步,给旅行者们提供了许多方 便,在大地四方奔走的商旅们特别须要知道星辰的位置和运行 去判断地理位置和计算时间。月亮也影响着阿拉伯人的生活。他们对月亮的观察,总结了月亮周围星群的二十八星宿,界线 分明,被确定为“月亮时节lunarstages”,这样就可以确定每年的不同节气(注 31)。欧洲人从西班牙的穆斯林那里认识到地球是球体的论断,也接收了其他的科学成果,例如穆斯林绘 制的天文学计算图表。
在伊斯兰诞生后的一百五十年,穆斯林开始了对化学的系统研究,从那以后化学被列为科学。穆斯林对数学的研究和贡献遥遥领先,举世瞩目,例如著名的数学大师穆罕默德•穆萨。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表现了他的天赋,如四则运算法、代数 方程式、几何学解题、角度计算法、三角换位表等等(注 32)。穆斯林的科学成就不是孤家寡人闭门造车,而证实了伊斯兰思想开放,尊重知识,鼓励互相沟通。穆斯林学者们从其他民族 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不论是波斯人、印度人、希腊人,都甘拜为师。受到历代穆斯林君王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鼓励的 翻译运动,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伊斯兰的科学成果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阿拉伯文学

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在伊斯兰文明整个过程中一 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穆斯林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提高了人性作品的灿烂成果,也包括那些生活在非穆斯林国土上 的穆斯林作家们。穆斯林文学的基础是语言艺术,得以巧妙运 用,精彩纷呈。每个文化都各有明显的表现形态、喻意、象征、格调,这些丰富多彩的特征都包容在伊斯兰文化创作中。在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文学形式多表现在诗歌、演说、说 书讲故事,和部族伟绩的歌颂,常常把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伟人事迹,混为一谈,交相辉映。伊斯兰开始传播之后,情 况发生了变化,重点转移到《古兰经》启示造就的人品气质和 道德行为。伟大的穆斯林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高度评价了阿 布•法拉吉(AbuAl-Faraj) 的名著《阿拉伯诗经》,他说:“这 部巨著汇集了阿拉伯古代所有的优秀作品,有诗词、历史、音 乐等等多种艺术创作。”(注35)
前伊斯兰时代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如故事或传说,主人公 都是帝王将相或部落英雄,例如贝都因民族的传统故事,离不 开对沙漠里草莽英雄的赞美,他们用朗诵或说唱的形式向听众表演。阿拉伯人重视口头文学,如诗词朗诵,民众喜爱的最著 名作品是《七章颂诗》(Mu’allaqat)(注36),至今也有很多阿拉伯人能即席背诵几段,甚至有人会全文背诵。当伊斯兰出现之 后,即使人们的兴趣转向了《古兰经》,但诗词创作的形式并没有减弱,因为《古兰经》并没有阻止诗人的创作,在先知穆圣在世时,依然有许多行吟诗人到处表演。在先知穆圣归真之后,四位大哈里发对比先知穆圣更加钟爱诗词歌赋,他们更加重视 诗歌中的“高尚的情操”,弘扬伊斯兰的道德价值观(注37)。倭马亚王朝时期出现了更高的诗歌创作热潮,他们以流畅与优美 的词藻取胜,民间流行起情歌的诗词形式;“嘎扎尔”(ghazal)是当时的一种新兴的情歌。情歌曾经在伊斯兰之前流行甚为广 泛,在倭马亚时期再次兴起,并且配合了音乐的伴奏,流行于各地,包括了麦加与麦地那。那时的情歌歌词多是含蓄的,洋 溢着深层的感情,不是直截了当的情爱表白。
虽然大多数地方保存了传统的口头文学说唱形式,在许多 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喜爱写散文。自由奔放的散文,把传说中的历史故事发挥得淋漓尽致,发生在伊斯兰早期的多次 著名战争,都以叙事散文的形式加以渲染和润饰,成为家喻户 晓的民间历史。最著名的散文体历史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个人传记,作者是伊本•伊夏格(IbnIshaq),他深入民间到处走访,这些老人清晰记得先知穆圣的生前亲属和他弟子们讲述过有关 先知穆圣的故事。这是当时采集圣训的学者们普遍使用的方法,追随熟知先知穆圣的人链传承,确保这些故事的可靠性,这就 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圣训集,记录了先知穆圣生前言行的 “圣行”。有史以来,所有穆斯林必须遵循《古兰经》的启示, 然后就是圣训或圣行,这二者是形成启导穆斯林走上文明之路的精神基础。
在阿巴斯王朝长达五百年期间,是穆斯林散文写作的鼎盛 时期,人们在哈里发鼓励下写出了无数英雄史诗,故事结构与 修辞都精益求精,成为那个时代穆斯林国土城镇文化的鲜明特征。那是一个散文盛行的时代,冲着取代前期偏重诗词歌赋之 势。诗词与散文,是两个连续时代在文学创作上的区别,诗词 标志着倭马亚王朝文人骚客的心声,而散文则是阿巴斯王朝的大众文学成就。阿巴斯王朝的前半期,启动了大众文化运动, 文学、哲学、科学与艺术各种文化领域里人才济济,产生了丰硕的文学作品。阿巴斯时代的散文兴起了,诗歌虽然有所消退, 但仍旧占有广大的文化舞台。那是穆斯林文明兴盛的时代,周边文化大国的影响不可低估,如邻邦波斯拥有比阿拉伯人更为 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密切的接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穆斯林文心振奋,作品市场繁荣, 百花争艳,最为出名而且流传最广的伟大作品当属《一千零一 夜》,是那个文学时代的一朵惊艳的奇葩。在这部文学杰作里, 从波斯故事翻译过来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也有许多阿拉伯贝 都因游牧民族的动人故事和阿拉伯民谣情节,在在起着教化作用,劝人行善,提倡道德风尚。由于故事汇集与编写的过程很 特别,作者偏重于故事的前后衔接和道德寓意深刻(注38)。
阿巴斯时代的散文在发展中向前滚动,引出了一个新的剧作体裁:the maqamat(短剧)。那是一种话剧式讽刺小品,有插科打诨讽喻挖苦的表演特色,例如经常使用双关语,发人深思。最著名的短剧作家是艾哈迈德•哈马德赫尼 (Hamadhani),他的短剧被认为仅在《古兰经》之下,堪称是 阿拉伯语文的瑰宝(注 39)。虽说阿巴斯时代的诗词向散文退让了,但不是衰退,作品数量仍旧丰盛,且另辟蹊径继续发展,那个时期的诗词作品视野更加广阔,技巧更加精致,风格更加灵活多变。

波斯文学

在阿拉伯人之外,波斯穆斯林是伊斯兰文明的一个大巨人, 文化贡献最大。在阿拉伯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也包括了无数出 生于波斯的大学者,因为他们精通阿拉伯文,并用阿拉伯文写作。在伊斯兰文明的带动之下,波斯语文也开始了复兴时代, 带动了波斯文学恢复了她应有的尊严和光荣。这时出现的波斯文学黄金时代,荣耀既属于波斯民族,也属于伊斯兰文化。 著名的波斯学者如鲁米、萨迪和哈菲兹,他们的作品通过多种语言的翻译传遍世界各国,曾受到西方学者们的高度敬仰。
阿拉伯文和法勒希(波斯文)都是丰富多彩的语文,但在 伊斯兰之初的阿拉伯文主要表现在口头文学上,而法勒希早已广泛被用于文学写作,例如被纳入伊斯兰文学的史诗体栽。 随着伊斯兰兴盛而崛起的阿拉伯文字对法勒希影响极大,例如拼写字母从古代的巴拉维文字传统改为阿拉伯语体系,也增加 了几个辅音标记。波斯人学习阿拉伯文和研读《古兰经》时, 也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给波斯语词汇增添了不少阿拉伯文新单词(注 40)。尤其在阿巴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人从波斯人那里学到不少知识,也为波斯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
阿拉伯与波斯之间的互动交流着实多姿多采。波斯人把别 国语文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而阿拉伯人也为波斯文增润了 它的词汇和诗词格式,以及带来了伊斯兰信仰。例如波斯人早期的颂诗是以阿拉伯诗歌文体“卡西达赫”(qasidah)为主调, 后来结合了波斯人自己的抒情诗 (ghazal)体栽,产生了第三种
新诗体rubaiyyah“四行诗”,成为可以随手拈来的新诗格律。 当时的波斯著名诗人奥玛开阳(公元1048-1131年)的许多典型四行诗被翻译成英文,使他成为西方路人皆知的著名古波 斯诗人。四行诗尽管简单,有其局限性,然而,多数的波斯诗词都是以它为体裁。波斯古诗的另一种诗体mathnavi(双行诗,或对句诗)也颇受人青睐,每个单元的意境只有两行文字,两 句话互相对仗、押韵、含蓄,层层演进,可以达到数千行诗句,例如鲁米的名著《玛斯纳维》(对句诗)。
波斯人在阿拉伯文翻译运动中也创作了自己具波斯风格的 散文。法勒希文最适合于作诗,被称为诗的语言,在波斯文学昌盛时期的大约五百年间,优秀诗人接踵出台,绝妙词章推陈出新连绵不断,创造了波斯文学的黄金时代,传颂至今。 在众多著名的时代诗人中,最具国际影响的大诗圣当数菲尔多西(公元935-1020年),他留给后人的长篇史诗《王书》长达六万条对句,被认为是波斯文学中首屈一指的精妙史诗。 在他的诗作中,极力避免使用阿拉伯的外来词语,保持波斯文的纯洁性,首创了全以法勒希词汇为文的风格。
在那个时期,伊斯兰苏菲主义的修士们也热爱写诗,而且 成就卓绝,他们的佼佼者如鲁米,被视为最伟大的伊斯兰诗人。他也是一位“神秘主义大师”,是波斯神秘主义的代表人物, 属于颂扬派教团,以歌颂人类之爱与热爱生命为宗旨,人们都 尊称他是“毛拉纳”(我们的大师父)。他在世的时期正逢蒙 古人对伊斯兰文明野蛮入侵和疯狂破坏,但他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努力奋斗,认真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并到处游历、 造访名师求学。萨迪是另一位著名的波斯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韵体诗词或叙事散文充满了道德和伦理的教诲。 稍后的一位文学大师是哈菲兹,生活在公元十四世纪,被认为 是当代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他的诗词与众不同,展现了波斯文字的诗词技巧,变化万千,感人肺腑。
时至公元十五世纪,波斯语与文学传播到了印度,给生活在印度的穆斯林带去了语言文学的新气象。由于波斯文化的深入,在印度-雅利安民族的梵文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印度次大陆语言:乌尔都文。当时的印度统治者莫卧儿王朝借助于这两种语文创造了一种蒙古-伊斯兰-印度混合文化,这个新文化反过来又对波斯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波斯人的语言与文学,对于伊斯兰文学与艺术的发展贡献空前绝后,机遇千载难逢。

艺术

在今天的西班牙,能看到两座伊斯兰艺术里程碑式的杰 作:科尔瓦多大清真寺和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这两座建 筑美轮美奂,宽敞、明亮、鲜艳、恢宏,到处能见阿拉伯式的装饰、优美的阿拉伯书法艺术以及精美华贵的几何图案。许多 美术的装饰体现了《古兰经》阐述的自然之美(注 41);真主造化的万物都是俊美的,所以人类应当受到启迪,追求真主完美的高尚德性,创造美好的生活。因此,穆斯林创造了各种美妙 的作品,进入人类的眼帘产生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如古兰经 的装帧和清真寺建筑。参观今天的穆斯林世界,到处能见曼妙的艺术匠心,如优美的书法艺术、书本的封面装饰、细密的图画、 金光闪闪的古代手抄本。阿拉伯风格的几何图形,周密细腻,错综复杂,使人眼花缭乱,却代表着伊斯兰高度的美学特色。
早于伊斯兰之前,阿拉伯人就善于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尤 其是地毯,时至今天,地毯的制作原料来源更多,新品种层出 不穷,人人喜爱。清真寺的殿堂里都铺着厚厚的地毯;地毯也是游牧民族必须携带的一件家具。在穆斯林世界的每个角落, 都能看到用作礼拜垫的小地毯,制作异常精美。欧洲文艺复兴 一开始,欧洲人所极为渴求的舶来品就有来自穆斯林世界的地毯。欧洲人对设计多姿的地毯如醉如痴,爱不释手,著名艺术 家的油画作品中都少不了地毯的装饰。
穆斯林的另一种手工艺制品是陶瓷和琉璃,他们接受了外 来的工艺,并且加以改良,使光泽更为耀眼。穆斯林的改进技术传播到欧洲,取代了欧洲陶艺制作的主流技术。穆斯林对光泽的多彩上釉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改良,增加了金属光泽,使陶 瓷更加光彩夺目,新技术通过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渠道流传到欧 洲大陆。意大利人连续三百年,都是从穆斯林国家进口陶瓷器制品,用来装饰他们的大教堂。中世纪的世界,只有穆斯林掌 握了琉璃和水晶石工艺品的制作技术,而且达到了极高的工艺 水平,琉璃制品常用于制造生活器皿或室内装饰物。珐琅瓷是穆斯林开创的新工艺品,有些作品使用黄金镶嵌,艺术精湛, 无与伦比。
说到穆斯林的艺术,令艺术鉴赏家们无比陶醉的艺术杰作, 是流行穆斯林各地的细密画,珍品之表表者常见于波斯、莫卧 儿,和土耳其的画作。每幅作品都是一丝不苟,精细别致,无可挑剔。细密画的特色也显现在其他的伊斯兰艺术创作,如建 筑、书法、园艺、地毯或纺织品。优秀的细密画价值连城,以 其鲜艳的色调和黄金与宝石镶嵌为上乘。
话说穆斯林的音乐,早在伊斯兰之始,阿拉伯人就有爱好 音乐的传统,虽然争议不断,但终究继承了下来,并且广为流传, 包括伊斯兰的诞生地汉志地区。穆斯林把音乐视为“声音的艺 术”(注42),给予高度重视,例如先知穆圣就特别重视诵读《古兰经》时悠扬顿挫的优美嗓音。最早可视为穆斯林的音乐,只 局限于吟唱的声韵,可追溯到第一任哈里发时期,其表演形式,多是即兴的表演,唱的只是单纯的嗓子声调,无需歌词就能传 送感染力。穆斯林虽扩展他们的版图,但并没有干扰或禁制音乐与吟唱的民间艺术,只是任其发展,因而根深蒂固的地方音 乐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主要形式是传统 的民间歌谣、曲艺、乐器演奏。
穆斯林世界最为突出的视觉形式是阿拉伯文的书法艺术, 与穆斯林特色的建筑艺术齐头并进。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起始于手抄本《古兰经》,最初是流畅的斜体书法,尤其在麦加和麦地那最为流行,伊斯兰历史的第一个世纪书法就提高到了艺术门类(注43)。在此以后,出现了更多的《古兰经》书写形式,广泛用于各种表现媒介和建筑物上,而表现出最具姿彩与多变形式的书写字词,就是真主的尊名——安垃。
穆斯林的艺术天才们,他们不但是伊斯兰历史的开拓先行者,在伊斯兰的早期,他们的艺术天份已充分反映在设计创作上,以几何图形搭配文字,与图案混合交错,变幻无穷,相互辉映,形成别具一格的阿拉伯艺术。有许多精雕细刻建造的清真寺,里里外外都被艺术创作包裹着,特别是书法与图案。(注44)穆斯林的建筑物,超越了居住房屋的基本设计,而发展成重要的艺术作品,引人注目。麦地那的先知圣寺,是全世界清真寺模仿的样本,中央高高隆起的大圆顶,侧面是高耸云霄的喧礼塔;从任何角度,任何时间,远眺近看,那都是艺术。

奥斯曼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突厥民族,尤是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在伊斯兰文明发 展的后期,为伊斯兰文明的打造与巩固留下了他们的足印,特别是在艺术与建筑这两方面,揉合了奥斯曼、拜占庭和欧洲文 艺复兴时代的三种风格,创造出独有的艺术形态。奥斯曼帝国 之内的各地酋长王国,为伊斯兰建筑艺术领域,带来了不少设计特色和创新。以清真寺的喧礼塔为例,他们首创圆形立柱式,改变了伊斯兰早期的长方形高塔。在一个硕大的立方体殿堂之 上建造一座巨型大圆顶,是土耳其人发明的清真寺建筑格局。这种形式可以追溯到他们的中亚原居地老家,古老的突厥人住 帐篷,习惯看到大大的圆形屋顶,这个习惯影响到了他们后期 的大型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例如突厥人的后裔建立的塞尔柱王朝,他们在建筑学方面追求祖先的传统,主体建筑必须是大 圆顶,与周围环境遥相呼应,带出和谐统一的美境。如此的艺 术融和,充分表现了民族的活力和创造性,成为典型的土耳其美学特点。他们的语言是突厥语,但其中已增添了波斯与阿拉 伯词语,尤其是受到波斯诗歌与阿拉伯人说唱艺术的影响最为 明显。
奥斯曼帝国从建国之后一直重视兴建帝国各地的清真寺, 每个地方的清真寺都是当地居民生活中心,可见其社会意义与 重要性。土耳其人于1453年攻陷东罗马(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政治意义之外,也标志着 土耳其人受到拜占庭先进建筑技艺和艺术的洗礼。奥斯曼的两位君王对建筑和艺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苏丹王穆罕默德二世和盛世之王苏莱曼,当他们看到前朝拜占庭遗留的无数宏伟建 筑为之感动,如宗教建筑群索非亚大教堂。土耳其人在占领之 后,全盘接收这些宗教和世俗的宏大建筑,加以改造修饰后付诸实际使用,例如索非亚大教堂改变为帝国大清真寺,并且成 为建筑示范。拜占庭建筑艺术有卷土复兴之势,从意大利到土 耳其,他们纷纷模仿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宗教神圣殿堂,以高耸的大圆顶为建筑核心,造成居高临下的威严气势。
到了十九世纪,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发展壮大,覆盖欧亚 非三大洲的领土。连成一片的领土给贸易交通造成极为便利的条件,这些在国际商道上自由奔走的先驱们,促成了欧洲资本 主义的茁壮成长。奥斯曼帝国的地图绘制师和航旅写作家,与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同业,双方的知识来源,都是一脉相承,互相借镜,参考同类古典文献,例如托勒密的《地理学概论》 (Geography)(注45)。
在许多方面,虽然奥斯曼帝国是一个穆斯林政权,但她也传承了来自位于地中海的罗马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因此,土耳其人自称是伊斯兰文明与欧洲罗马文化的双重继承者。奥斯 曼帝国与前朝阿巴斯王朝的共同之处是,重视城市文化建设, 而且广泛吸取先进文明,融合成多种文化并存的统一体。他们实行的地方自治体制,把整个帝国划分为许许多多小领地,而 通过宗教的隶属把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大帝国。奥斯曼时 期,宗教政策的宽容(注46)和宗教的敏锐感表现在公共建筑上,如清真寺和学院。他们坚守伊斯兰为一统的精神信仰,因此伊 斯兰文化形式无处不在,具有特色的文化和艺术能获得政府的偏袒和赞助。
奥斯曼帝国的文化来自周围多民族的传统,例如政治体制, 既有伊斯兰的特长,也有其他文化优点。历代苏丹王效仿突厥与波斯的历史贤君,也秉承伊斯兰的传统仁爱,对民众善意与 公正,保护民众切身利益,政府不以苛政扰民,例如减轻他们的赋税和劳役,制止官僚腐败现象。奥斯曼帝国的宽厚与仁慈 政策,美名远扬,各国移民闻讯而来投奔,例如众多在西班牙 遭受基督教压迫和驱逐的犹太人移居到伊斯坦布尔(注47)。如此,奥斯曼土耳其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与伊斯 兰文明两大知识与文化体系的深入交流与融合。

作者 : 艾哈迈德 • 埃沙与奥斯曼 • 阿里
缩写者:艾里森 • 莱克
汉译者:阿立·蒋敬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伊斯兰 贡献

上一篇:《伊斯兰文明之旅——穆斯林对文艺复兴的贡献》(上)
下一篇:抵御邪念 净化心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