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青春永驻
分享到:
2017-02-02 14:52:05 【来源:】 点击:

青春永驻

----《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

重版代序

 

瀚歌

 

我国穆斯林思想家陈克礼(1924--1970)的成名作《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即将由甘肃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穆斯林期盼已久的喜事,也是我国学术文化事业不断走向繁荣的有力证明。

 

陈克礼的中正思想,通过他的这部名著,他所翻译并注释的《圣训经》,以及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真友心语---陈克礼与马志仲通信集》,已经在我国穆斯林、特别是青年人中深入人心,与国内、国际抵制极端的主流意识融为一体。

 

这部名著的核心,是《中和性、简易性、目的性》。这是陈克礼思想的高度浓缩。2011年年底,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正思想的代表人物尤素夫·格尔达威来西安参加学术研讨会,有人称之为“第一次把中正思想带到中国”,其实,中正思想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或更早,由我国学者陈克礼写进他的处女作《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以及他所注释的《圣训经》之中,不仅对我国穆斯林认识伊斯兰的真谛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认识并遏制极端思想的产生和蔓延,同各族人民一起共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据我所知,陈克礼是我国最早涉及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分歧、指出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的学者。在《圣训经》注释中,涉及有关在礼拜中抬手三次的圣训时,陈克礼指出,抬手三次虽然是圣行,但我们似乎不必纠缠这样的细枝末节,而是应该把精力集中到不做礼拜的人身上,或集中到关注穆斯林的大局和整体利益。在《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中,谈到礼拜中起指与否、拜后做杜阿与否等问题时,也指出应该放弃争执,共谋团结。正因为陈克礼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这些高瞻远瞩的观点,这些发人深省的见解,因此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近现代那些蜚声伊斯兰世界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之列,与哲马鲁丁·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布杜等的影响几乎并驾齐驱。纵观我国近现代穆斯林文化和思想史,虽然出现过许多灿若星汉的学者、教育家,但称得上是思想家的可能就是陈克礼了,他的《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圣训经》注释、《通信集》(《真友心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部著作,虽然与伊斯兰世界一些学者的长篇巨制相比,篇幅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兼及先知的生平事迹、圣训一瞥、古兰经鸟瞰、穆斯林的科学文化、五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作为本书核心内容的中正思想(中和性、简易性、目的性),等等,堪称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剪影。“为什么念了几十年经的人没有彻底搞懂教义?” “闹教派者各说各对究竟谁对?”作者这些写在《圣训经》前言中的诘问,在这部名著中有了直率明快的答案。

 

当然,作为作者“青春的花朵”,“青春的影片”,这部作品并非尽善尽美,比如对先知尔萨未来降世的变相否定及其脆弱解释,对个别大是大非问题的简约化论断,等等,都不无商榷之处。针对有人指责近代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布杜过于运用理性解释幽玄领域,当代学者尤素夫·格尔达威指出,评价任何历史人物,应当把他放到他的历史背景去客观定位,而不是把他拉到我们的当代来评头论足。今天看来许多问题也许昭然若揭,而在他们那个时代却不是这样。另一位思想家,从穆罕默德·阿布杜所面临西方高端科技与穆斯林被动挨打的双重压力,去解释他的某些理性主义观点,为他开脱。我们似乎也应该用同样方法去对待陈克礼的某些过激言论。何况他写这部著作时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留下一些青春的足迹,本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看到五四时期的胡适、钱玄同等思想家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激进言论,就不会对此大惊小怪了。思想家的影响,不仅在于我们可以去借鉴他们,而且也在于他们给我们留下反思的余地。

 

以尊敬而不迷信、学习而不盲从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学者、思想家,是古兰经、圣训对我们的教诲,也是历代先哲、包括陈克礼自己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唯其如此,才使他的作品和思想青春永驻。

 

愿这部名著的出版发行,带给我们新的契机,去铸造和谐与繁荣。

 

愿我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欣欣向荣,辉煌灿烂。

 

张维真

2016年10月24日于临夏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青春

上一篇:“罪”在思考
下一篇:拒绝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