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真主的属性:交付还是解释?
分享到:
2017-02-27 17:35:45 【来源:】 点击:

前三代对真主的属性一般都不做解释,而是直接归信,把它的真实意义交付于真主。这方面四大伊玛目都与前辈圣门弟子、再传弟子保持一致。伊玛目马力克的一段话,代表了前三代的立场和态度,当有人问什么是真主的“依斯提瓦”?伊玛目马力克说:“依斯提瓦字义可知,具体形式未知,信仰它是必定,追究它是异端。”

如果你打开伊玛目艾布·哈尼法的信仰学名著《费格亥艾克拜尔》,你会发现他的观点,与旨在阐发先贤信仰体系的后期著名学者伊本·泰米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由于时代差异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对真主的属性,按原意信仰和理解,不做人为的解释,是前三代(一般学者认为前三代指圣门弟子时代到阿巴斯朝的麦蒙晚期,其中无疑包括了四大伊玛目)几乎一致的观点。直到伊玛目艾什尔里、马图里迪等人的时代,信仰方面受到外来信仰、外来思想的冲击,为了捍卫穆斯林的信仰,击退外来的侵蚀,艾什尔里、马图里迪等首次对真主的一些属性做了不违背阿拉伯语修辞、又符合当时人们理解水平的的解释,如把“耶迪”解释为能力,“外志赫”解释为本体,“依斯提瓦”解释为支配,等等。目的是捍卫信仰,更新对信仰的认识,使人们不至于由于字面理解而把真主人格化、形象化。

一些渊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先贤时代较少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人们可以不受干扰地恪守先知遗留的信仰模式,环境纯洁,生活简单,天性淳朴,因此人们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一如一个游牧人来找先知,可以在目前的三五分钟内掌握信仰,并付诸行动。前三代之后,随着穆斯林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纷纷加入伊斯兰,穆斯林人数扩充的同时,各种信仰和思想也纷至沓来,如希腊哲学、古波斯和印度的多神文化,犹太教、基督教的信仰和思想,等等,这些文化和思想随着疆域的延伸、各种新近加入伊斯兰的人群而流入穆斯林的社会和生活,对他们的信仰造成冲击。于是一些伊玛目站出来,用时代的语言,时代的方式,对信仰作出新的解释,包括对容易产生误解的真主的一些属性作出解释。伊玛目艾什尔里、伊玛目马图里迪等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平心而论,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解释”,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今天,客观、公正研究信仰学历史的人,如果能够理解何以身处麦地那单一环境的伊玛目马力克的法学,没有身处库发复杂环境的艾布·哈尼法的法学那样纷繁,甚至对未曾出现的教法判断做出种种假定,以至“假定教法”在哈奈菲学派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如果后来的艾什尔里等对信仰的解释与艾布·哈尼法以及之前的先贤风格上有所不同,是无需诧异的。

当代著名学者优素福·格尔达威对近代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的评价,可以作为理解这一问题的范例。现代一些学者抨击穆罕默德·阿卜杜对一些信仰内容和古兰经的解释过于偏重理性,对此格尔达维指出,穆罕默德·阿卜杜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时代,一方面是穆斯林的封闭保守,被动挨打,另一方面是西方的发达科技,坚船利炮,与此同时,穆斯林中的一些精英又被西方的所谓文明搞得眼花缭乱,于是穆罕默德·阿卜杜对一些信仰内容和古兰经经文做了迎合西方理念的一些解释,这些解释今天看来肯定不妥,但对于身处当时那个环境的人们却不无意义。

格尔达威进一步指出,许多问题今天看来是不争的事实,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未必如此。因此,公正的做法是,把历史人物放到他当时那个历史环境和历史阶段去做判断,而不要把他强行拉到我们这个时代而加以评头论足。他把这种方法称作“为真主力行见证”。对历史上艾什尔里、马图里迪等伊玛目对信仰的阐释,对真主一些属性的解释,似乎也应当这样去理解。叙利亚著名学者布提说:凯拉姆学是药品,古兰经、圣训是食品;有病的人需要药,而无病的人则只需食品。作为凯拉姆学先驱的艾什尔里、马图里迪等伊玛目的观点,应该以这种大度胸怀去认识和对待。

近代改革家哈桑·班纳认为,先贤的信仰最值得跟随,但后辈的解释有它的具体背景,不至于是“异端”甚至“叛教”,也不应该导致后人之间对这一问题旷日持久的“战争”。圣门弟子、再传弟子等前辈先贤,虽然对真主的属性不做解释这一点上基本一致,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对信仰的一些细节不存在分歧。如关于先知登霄时是否见到了真主,伊本·阿巴斯和阿伊莎这两位圣门弟子中的大学者观点不同,伊本·阿巴斯认为见到了,而阿伊莎认为没见到。学者们对此做了调和:伊本·阿巴斯说见到了,是说用心眼见到了,而阿伊莎说没见到,是说不是肉眼见到。又如伊本·欧麦尔所传圣训说亡人因亲人的嚎哭而受刑罚,阿伊莎说伊本·欧麦尔听错了,并用古兰经“一个负罪者,不负他人的罪”做证据。可见,虽然圣门弟子对重大原则问题保持一致,但对一些细节问题,包括信仰的细节、教法的细节不乏分歧。

何况,根据伊本·昭齐、脑威、伊本·凯西尔等著名学者、伊玛目的研究,对真主的属性,先贤中大部分学者的态度是肯定表面意义,或交付真主,而有些先贤中的学者相应做了一些解释(见伊玛目脑威的《穆斯林圣训集诠释》、伊本·凯西尔的《古兰经注》中涉及真主属性的相关内容,以及伊本·昭齐的《释疑》)。据尤素夫·格尔达威等著名学者考证,对真主的相关属性,先贤学者的态度大致有三种,一是交付(即认为真主最清楚,不做哪怕些微解释),二是肯定(即肯定经训提到的表义,同时指出“万物不像真主”。伊本·泰米叶属于肯定者),三是适当诠释(详见《伊本·凯西尔经注》中有关真主属性的注释)。

因此,解释与否,在先贤学者和渊博学者那里,不是像后辈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见仁见智的关系,完全可以兼收并蓄,包容对待。而且诸如“无论你们在哪里,他与你们同在”这样的古兰经,即使坚持不做解释的萨拉菲也做解释(认为那是以全知同在)。可见,“先贤不解释”的说法并非绝对、铁板一块。海纳百川,是先贤的立场,也是解决分歧问题的正确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前辈学者的“肯定”或“交付”,还是后辈学者的“解释”,出发点是一致的:确认真主的一切完美属性,同时确认“万物不像真主”。加之伊玛目艾什尔里、伊玛目朱维尼、伊玛目法赫尔·拉齐等后期都偏向于“不做解释”,恪守先贤的方法论,因此大大拉近了凯拉姆学家与圣训学家,或艾什尔里派、马图里迪派与萨拉菲派之间的距离。

人为的纷争,理应烟消云散。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真主 属性 还是

上一篇:为之伤痛
下一篇:没听到过伊斯兰的人,结局如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