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宁波市清真寺
分享到:
2018-08-08 09:02:24 【来源:】 点击:

宁波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源于古明州的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晚唐时期,古明州开通世界海上贸易航路,明州港被列为开埠港口之一,是沟通东南亚、南亚及阿拉伯各国的主要港口。当时的海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书上记载,“海外杂国贾舶交至”,江厦码头一带“帆樯如林”,“镇鼓相闻”。航船从宁波港出发,经泉州、广州绕马来半岛,过印度洋到波斯湾至阿拉伯国家,将宁波最负盛名的越窑青瓷带入阿拉伯——波斯等伊斯兰国家。当时,从东方的日本鸿胪馆,到印度布拉明纳巴德,再到非洲埃及开罗,都有越窑青瓷在那里列市销售。

到了北宋,明州港是当时五大港口之一,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市舶司(类似海关的机构),舟山、温州诸港也在管辖范围内,还一度规定“非明州市舶司而发往日本、高丽者,以违制论”。

《宁波港史》记载,唐宋时期,许多阿拉伯——波斯(古称大食)等地穆斯林商人到宁波从事商贸活动,当时的政府还专门在波斯商人聚居地设置了一个“波斯馆”。阿拉伯——波斯商人在经商的同时把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传入宁波,并在波斯馆附近(今东门口日新街中百大厦附近)建造了宗教活动场所一一清真寺(旧称回回堂,可惜后来被毁),故此处也称为波斯巷。考古专家曾在此处发现了波斯陶瓷。


2004年3月,开明街施工现场,出土了一对中西合璧的精美石刻,可惜其中一只被掘土机拉走了,下落不明。此石刻为大宅门廊柱基石,雕刻精美,人物丰满,四周边刻有石榴、寿桃、荔枝、蝴蝶之类的饰物。中间为两军交战图,左侧一方有一个“神灵”助威。主画框外,立柱旁边站立着一个高鼻、深眼、卷须、缠头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身边还有一只看似狮子的小动物。侧立面雕刻着两位将军和一头大象。此类石刻实属罕见,它是历史上宁波与阿拉伯——波斯人民之间交住和相互交融的实物见证。经文物专家考证,此石刻可能是重建于元代的第二个清真寺遗物,所以将此文物保存在现在的清真寺里。

据《鄞县通志》记载:宁波市清真寺始建于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旧址在城东南狮子桥北侧,系来甬经商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所建。1271年—1294年,迁至城东南海运公所南侧冲虚观前(今开明街右营巷)。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迁至月湖西畔虹桥头后营巷重建。现存的清真寺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浙东地区唯一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宁波在唐宋时期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见证。

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礼拜时应朝向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禁寺。由于中国位于麦加圣地的东方,所以我国的清真寺基本上都是坐西朝东:清真寺的正殿坐西朝东,大门朝东开,这是本土化了的伊斯当教清真寺与佛教寺院的重要区别之一。

清康照三十八年(1699年),一名商人看好此地块的商业价值,与当时的清真寺执事协商,出资将清真寺迁至月湖西畔虹桥头后营巷,即现存的清真寺寺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有江梦麟阿訇者,力说本郡乡老王魁占、马廷元、张光祖合资改造殿庭及两厢门房映墙,四周筑以大墙以壮观瞻。道光一十二年(1832年),有冯振川阿訇租得陈恭洁祀地若干,以充寺基。太平天国以后,寺内教务日益废弛。直到同治八年(1689年),山东白玉清(字佩璋)阿訇来甬掌教(时年仅22岁),担起重修清真寺的重任,具体负责的还有马体修阿訇。民国十五年(1926年),清真寺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其资金由鄞县商会会长、回族乡老袁汉云大律师捐助。据传,当年袁母八十大寿,尽将所收礼金捐作修寺费用,以襄美举。竣工后,雕刻碑文一块详载其事,可惜此碑被“文革”所毁。此次维修,其规模乃清真寺历来之最。大殿两厢整修油漆,四壁粉饰一新,大殿正中礼拜朝向的板壁皆刻上经文贴金,雕刻细致,极见功夫。殿堂楼宇,经对楹联,中文、阿拉伯文皆全,计有十余块之多。南北厢房相对悬挂“守真”、“养性”两块额,从二门进院的直廊相对悬挂“清妙元真”、“教一清真”隶书匾额二块。其它还有“西域咫尺”、明太祖敕赐“天方至圣百字赞”、乾隆皇帝谕诣以及多幅抱柱经对,不一而足,其景极为壮观。1953年,本郡乡老王庆华出资十万元(旧币)购得陈宦祀赐地一块计189.8平方米以充寺产。1956年,宁波遭遇特大台风,损失惨重,清真寺大门上方两层望月楼被毁。因当时宁波穆斯林人力、财力有限,无能恢复。幸得省城杭州凤凰寺张云溪阿訇资助,将两层望月楼改为一层大门修复。


文革”时期,清真寺遭受严重破坏。举凡寺内历代珍藏经书(包括清代手抄的三十本贴金古兰经)尽数被毁,额楹联、皇帝诏谕、碑文记事等文物古迹惨遭刮剥,寺院被街道办的“湖西五金合作社”占用。1971年12月,寺院北侧的地基分别被原镇明螺丝仪表厂(后改名为宁波电扇厂)、海曙印铁制罐厂两家单位和三户居民侵占,无人敢间。珍贵文物、大好史料,毁于庸人之手,甚为可惜、可恨、可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返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逐步落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将清真寺修复重新开放。

1979年,凊真寺开始逐步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并恢复了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原湖西五金合作社搬出。寺院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当时,由市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处刘荣亭副处长出面联系,从江东区佛教七塔寺维修经费中划拨8000元进行了第一次修缮。修缮工程主要是清除杂物、拆违,简单整修破败之处,将大门上方“回回堂”改为世界通用的“清真寺”,并雕刻了手书的阿拉伯文书法“奉普慈特慈的真主尊名”。1981年12月,被原镇明区政府公布为“镇明区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宁波市政府拨款30万元修缮清真寺,2000年,清真寺宗教政策全部落实完成。2005年底,市政府确定清真寺扩建用地方案。由于涉及月湖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开发与保护,扩建工程迟迟没有动工。1999年,清真寺被公布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2月,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清真寺寺院呈长方形,建筑布局呈中轴线对称。有大门、石栅栏、照壁、二门、平屋、天井、两侧厢房、大殿组成。大门三开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楼房,占地面积32平方米。下层为入口处,青砖拱形门,门额有砖雕“清真寺”三字,楼上为“望月楼”。进门有天井,花木草坪,左侧为保存完好的清代石栅栏门,朝北。进门又一天井,东为照壁,西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平屋,中间为二门,门额上方有大理石雕刻“古清真寺”(原为方砖雕刻,文革期间被毁)。两边房屋由浴室、卫生间等组成。穿过明间通道有月亮门接直廊进入内院,直廊两头分别悬挂光绪年间的匾额“西域咫尺”和乾隆年间的匾额“教一清真”各一块。南北讲堂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占地面积70平方米。北屋为会议、图书室,南屋为办公、会客室。正西方向为礼拜大殿,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明间抬 梁式,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合基上,显得高大雄伟。大殿正门悬挂“万殊归一”匾额一块,此匾制于民国十五年,由原鄞县商会会长、宁波回族穆斯林袁汉云大律师敬题恭献。殿内悬挂着保存下来的阿拉伯文匾额三块。清真寺目前占地面积780余平方米,附属房屋220余平方米,另有临时房屋420余平方米,总计1400余平方米。

清真寺飞檐斗壁,青瓦素墙,小巧玲珑,布局合理,建筑规范,既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秀丽古朴,又体现了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的清净素雅。进人寺内,树木扶疏,郁郁葱葱,如入胜景。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见证 宁波市清真寺

上一篇:素雅无华|你从未见过的南关清真寺
下一篇:藏族人修建的第一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