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地伊赫瓦尼著名人物述略
分享到:
2018-07-30 07:55:42 【来源:】 点击:
马万福顺应时世,依据《古兰经》和圣训,在甘肃、青海首倡伊赫瓦尼维新运动,很快波及全国,得到了国内众多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各地开明阿訇和社会贤达群起响应。马万福“以西宁为中心,布教于西北各地,势力蒸蒸,多相景从”。宁夏的郭四高、汪乃比、虎嵩山、张锦云、虎学良(后期)、马福龙(后期),陕西的刘遇真、萧德珍(早期),甘肃的马顺天、古亥必,新疆的丘兰田,华北地区的王静斋、萧德珍(后期),河南的马广庆(早期)、陈克礼(后期),上海的买俊三、马广庆(后期),北京的庞士谦,山东的穆华亭、马体环,云南的白亮诚、王少美、马绍美、马维海,湖南的李仁山、张春三,广西的丁振翼、马玉成,湖北的韦诚荣,广东的刘传根,分别成为当地伊赫瓦尼维新运动的领军人物。国内知名学者王宽、哈德成、达浦生、马良骏、马松亭等也著书立说,言传身教,在行动上支持马万福,积极主张遵经革俗。一代学者马坚先生早年北上求学时,就在宁夏固原三营虎嵩山帐下攻读伊斯兰教经典。限于篇幅,本文就各地一些重要人物予以介绍。

山东穆华亭(1876-1942年),山东济南人,是山东伊赫瓦尼教派主要倡导者之一,成达师范创始人之ー。早年任北洋政府边防第二师副长官。1919年五四运动中,目睹师长马良残酷杀害穆斯林爱国志士马云亭等人,心怀义愤,离马而去。后潜心研究伊斯兰教义。1921年自费徒步去沙特阿拉伯麦加城朝觐。经一年之久,历尽艰辛,考察了沿途各国伊斯兰教活动情况。

 

天津王静斋(1879-1948年),原名文清,字静斋,天津回族。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对古汉语、英语均有一定的造诣。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翻译家。一生清贫,刚正不阿,爱国爱教,潜心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翻译伊斯兰经典,译著极丰。与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阿訇”,他毕生致力于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力主改革经堂教育,实行新式教学,培养中阿文兼通人才。先后以文言文、经堂语、白话文翻译出甲、乙、丙3种不同文体《古兰经译解》。其他译著有《回耶辨真》、《中阿双解新字典》 、《选译详解伟嘎叶》和《真境花园》等。著名学者陈克礼即为其门下弟子。

陕西萧德珍(1848-1947年),字毓清,天津回族。著名经师刘遇真的弟子和女婿,也是王静斋大阿訇的姨表兄弟。早期跟随王静斋在华北地区推行伊赫瓦尼维新运动,后来转赴西安,又成为陕西伊赫瓦尼教派主要倡导者之一,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有《醒迷要录》.提出“人心不死,大道复生”的口号,在西安地区将伊赫瓦尼维新运动推向高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宁夏虎嵩山(1879-1955年),名镇林,以字行,经名赛尔敦丁,宁夏同心人。中国伊斯兰教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经学大师,杰出的回族教育家,经堂教育改革家。熟谙阿拉伯文、波斯文,通晓《古兰经》、圣训奥义,精通伊斯兰教义学、教法学、苏菲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和伊斯兰历法等,擅长讲授大部头经典。他热爱祖国和民族,对汉文化也有一定造诣,一生译著丰富、桃李繁茂,是德艺双馨,经、汉两通的一代宗师,著有《月论释难》、《拜功之理》、《亡人罪问题》(阿文)《教律摘要》(阿文)等近20部著作。

虎学良(1918-1960年),虎嵩山之独子,宁夏同心人,现代宁夏伊斯兰教青年学者,与马福龙、治正刚并称“宁夏三杰”。主要译著有《穆民必读》、《圣训集》、《伊玛尼问答实说》、《回教女子三字经》等;与其父合著有《波文之源》、《侯赛尼大词典》,以及合译《米什卡提》等10部著述。

 

马福龙(1919-1970年),虎嵩山大师高足,宁夏贺兰人,著名伊斯兰学者、阿訇。1944年应邀协助王静斋进行白话文《古兰经》的翻译工作。1947-1948年在北京大学马坚教授门下学习阿拉伯语,1948年12月回到宁夏后,积极从事新式回民教育,培养中阿兼通人才。在任银川新华寺教长期间,热心穆斯林事业,为民众利益奔走呐喊,并创办伊斯兰学社,编印教义普及教材。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民常识》、《纪念穆圣》、《伊斯兰浅论》、《穆圣史略》、《伊玛尼总纲》、《中国移斯林到何处去》及《马福龙自述》等。

 

湖南李仁山(1881-1939年),湖南常德人。1919年,李仁山聘请邵阳的张春三阿和常德的马礼贤哈智翻译阿拉伯文,并采用中文、阿文对照的编排方式,编辑了《回语读本》初级、高级共12册。这套书于1924年出版,畅销全国各地,尤以西北的映西、甘肃、青海等省行销最多,先后出版10多次,达万余册,在全国颇有影响。1928年,哈德成、达浦生在上海创立了伊斯兰师范学校;同年,周汲三、李仁山在四川万县创立了伊斯兰师范学校,又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湖南常德伊斯兰师范学校。李仁山将《论语》、《古文观止》和英语等列为学习课程,并购买木制纺织机让学生劳动实习。这种将儒学与伊斯兰文化、学习书本知识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实属罕见。

 

上海买俊三(1888-1967年)河南洛宁人。1908年求学于西安、长治等地消真寺,后至北京,投土耳其籍伊玛目穆军默德・阿里门下,攻读教义学、阿拉伯文法、经注学并专攻(古兰经)音韵学。1912年赴麦加朝觐,1914年回国,先后在西安、郑州、开封、洛阳等地清真寺任教长、经师。1926年受聘任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教长。1941年上海租界沦陷,举家出走内地,先后在河南、江苏各地清真寺任教职。1952年回到上海,先后任鸿寿坊清真寺、药水弄清真寺教长,与马做吾、马宜亭等传播“遵经革俗”思想以及适应时代潮流的宗教教育思想。著有《礼拜必读)、《中阿会话》等。

 

云南白亮诚(1893-1956年),云南个旧市沙甸人,中国穆斯林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实业家和慈善家。出身武门,幼入私塾,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兼学医理、习武。及长,遵族训习教义,精攻刘介廉、马复初、马联元先贤汉文经典,笃信伊斯兰哲学。1916年,白亮诚先生在朝觐途中遇见马万福,多次听他宣传,接受了“遵经革俗”学说。回乡后,于1928年初创办经学教育改革试验班,培养伊斯兰教子弟。后来,试验班发展为八年制的开设阿汉文学、经学、数学、物理、英语基础等课程的新型宗教学校一一沙甸私立养正学校。晚年潜心研习伊斯兰宗教哲学,用中、阿、英文编写著作,经六载笔耕,编著《礼法史语》、《拜功浅说》、《课赋玄机》、《斋戒真诠》、《朝觋指南》等五部阿汉经典,分别在仰光和台湾出版。

北京庞土谦(1902-1958年),字益吾,河南省孟县桑坡村人。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教育家、学者、阿訇。毕生从事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语的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于中外伊斯兰教寺院教育的历史沿革、规章制度、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非常熟悉,有独到的研究。因此,他对中国伊斯兰教传统寺院教育的弊端,对中国伊斯兰教育事业的落后状态,有深切的感受。他大力宣传马自成、马万福等前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提倡中阿文并授,改革旧式经堂教育,发展适应时代进步的新式教育。他强调“治贫

治愚是我们奋斗的两大目标,多提倡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鼓励回民生产”,中国穆斯林才能前途有望。其作品和译作主要有:《中国与回教》(阿文开罗版)、《埃及九年》、《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马自成阿訇传)、《中原回回》、《桑坡惨案》、《和平之使命》、《回教认识的派別》、《脑威四十段圣谕》、《回教法学史》等。

 

河南陈克礼(1924-1970年),河南省襄城县颖桥镇人,中国穆斯林伟大的学者,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理论家、翻译家。1945年毕业于平凉国立陇东师范学校,其间著名经师王静斋大阿訇为其班主任,获益非浅。1949年与同学黄万钧等4人辗转投学于北平回教经学院,受业于马松亭、庞士谦、马坚等著名学者,学业大进,其间撰写、翻译文章10多篇,发表于国内外回民报刊。1950年其处女作《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数》完成并于次年出版于北京,深受海内外穆斯林欢迎,很快就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印尼文、乌尔都文,1952年该书再版发行。1951年经北京大学马坚教授介绍,陈克礼到北大东语系担任助教职务。其间,陈克礼广泛学习文学、史学、哲学、诗词等方面的著作,为以后创作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塔志圣训》上册出于北京,他还完成了《回教信仰基础》(艾勒基斯尔博士著)、《伊斯兰文化史》(苏联东方学家巴托尔德著)、《觉民之永生》(伊本・图斐勒著)等作品的翻译工作。1956年为了专心致力于翻译工作,陈克礼辞去北大职务,暂居北京海淀清真寺进行译著工作,但不久即被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导主任杨永昌再三邀请,到该院任教,主讲《认主学》和《伊斯兰教哲学》。

甘肃马天民(1916~1959年),甘肃临夏人、经名叫‘阿布杜•莱赫玛努’,他祖上世居‘河州八坊’,祖父为当地一著名修士,因其院内有一口供邻里取水的井,而被大家尊称为“井口四老人家”,马天民阿訇的父亲‘麦尔素穆’是西北著名的阿訇,是中国伊赫瓦尼教派(正统派)的倡导者‘马万福’的得力助手,是有名的“十大阿訇”之一,马天民阿訇是‘麦尔素穆’的老四儿子,因此被称为“井口四师傅”。精通阿拉伯语,并自学了汉语,擅长阿语写作,用娴熟的阿拉伯语写下了大量的文稿和著作,在西北地区阿訇中实属难得。著作有:(1)《简明阿拉伯语词法》;(2)《简明阿拉伯语语法》;(3)《初级教材》;(4)《信仰问答》;(5)《礼拜斋戒问答》:(6)《妇女月经问答》;(7)《遗产法》(阿拉伯语);(8)《逻辑学》(阿拉伯语):(9)《音律学》(阿拉伯语);(10)《圣训学》(阿拉伯语);(11)《法学原理》(阿拉伯语);(12)《穆圣传》(阿拉伯语);(13)《修辞学》(阿拉伯语)。其中,《初级教材》和《信仰问答》几乎是目前西北各清真寺通用的基础教材。马天民阿訇思想开明,学术嗅觉灵敏,他总结多年学习和教学的经验顶着重重阻力于20世纪50年代初率先在自己任教的临夏韩家寺发起经堂教育改革,在授课语言、课程设置、讲经方法的改革以及翻译技巧的发明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Array

上一篇:陕西省为2018年朝觐人员送行
下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历任的教长、阿訇、伊玛目有哪些?(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