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宴席曲
分享到:
2018-08-13 09:16:15 【来源:】 点击:

宴席曲中最著名的是回族宴席曲。其曲目众多,目前已挖掘出近百首,它的曲调多姿,表现力丰富,在回族群众中流传最为广泛。

回族宴席曲民间又叫“菜曲儿”、“彩曲儿”,也记作“柴曲儿”,取意为宴席饭菜后的歌唱或喜庆花彩的宴席气氛,或非“材”即“柴”的技艺谦词。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宴席不饮酒,妇女一般在宴席上是不唱宴席曲的,但她们是宴席曲的主体听众。

宴席曲的场面热闹红火,在农村尤其热烈而隆重。我们曾在大通县回族铁全义先生家目睹和感受了回族宴席曲的热烈场面:主人家在办喜事前几天就请好了“曲把式”,女方家邀请在女儿出嫁的头天晚上,男方家邀请在新婚之夜。是夜,全村人都来主人家“扎帮”(助兴),来人的多少可示主人的品德和威望。

主人对来客及曲把式们热情招待,将各位老幼“堂客”们(女客)让坐在炕上,众人坐了满屋满院。“曲头儿”(曲把式的领头人)先向大家表说一番“金花银花配翠花,恭喜你们两家成亲家”、“本山木筷子葫儿条,今晚上‘扎帮’到鸡叫”、“宴席上但有尿床胎,唱上二天不尿尿”等幽默、吉样的贺词。接着,早已结成对子的曲把式就唱起来了:“抬起头儿瞧,抬起头儿瞧。众客人请在上席里坐,随后我们的曲儿闹。”听众已经兴奋不已。唱把式们说一声:“过来了。”另一对曲把式紧接着就唱起来:“大豆花儿白,大豆花儿白,把乡邻好比南海沿上一只船。船帮水,水帮船,好一个太平年。”唱完说一声:“过来了!”又一对把式唱起来了,依次类推唱完一曲又一曲······高潮迭起,此时有二人走到中间,按着曲调和节奏,挥动手脚,边唱边舞,一片欢快之情沸起在宴席场。还有人翻穿皮袄、头戴草帽、腰插杄杖、萝卜圈儿作眼镜来表演“装”(滑稽表演),与听众有问有答,惹得人们哄堂大笑。在炕上的妇女们,已被其他曲把式们的《虎马儿》《方四娘》等宴席曲唱得哽咽抹泪,进入“角色”中去了。主人家忙着上菜上饭,尤其给立在四墙角被称为“口袋匠”的人们频频送上放有草果、花椒的“热物茶”,如果冷淡了他们,宴席场将一哄尽散的。宴席曲直唱到天色启明,唱把式们唱出:“初八十八二十八,多谢东家的好香茶!”才相互致谢道别了。

回族宴席曲中著名的作品很多,如《莫奈何》(一名《五更月》)是以五更起兴的一首古老的征妇怨歌,其表现生动细腻、含蓄真切,足可以和乐府诗及唐代闺怨诗媲美。它的姊妹篇《虎喇马儿》是一首征夫之歌,征人倒在途中,濒临死亡,向路人哀求捎书带给家人,生活的苦难和凄切的情感被描写得通彻肺腑。《同五更》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描写了新婚的喜悦;《十二月花果》以明快的调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脚户歌》表现了回族人民勇于和生活搏斗的豪迈情怀;《和睦歌》表达着处世治家、祥和为重的哲理······回族宴席曲是历代回族人民理想和愿望的颂歌,也是他们生活、历史的见证。

回族宴席曲・附一

五更月

(一名莫奈何)

一更里呀,莫奈何,

月儿上来照着我的床,

床儿上我铺红毯呀,

裁哩嘛裁衣裳。

衣裳儿都缝好,

纽带儿齐簪上

我的出门人呀,

你回来时新衣新穿上,

我的出门人呀,

你不回来闲衣闲箱里装。

二更里呀,莫奈何,

月牙儿上来照着了床,

床沿儿上我铺红毡,

盖哩嘛盖连被。

半个儿我盖上,

半个儿空荡荡,

我的出门人呀,

你回来呀连被我俩人盖,

你不回来呀,

半个儿风吹着噗噜噜响呀。

三更里呀,莫奈何,

月牙儿上来着照着了园,

我的前花园中呀,

有一棵紫荆花儿的树。

那个风吹着摆,

那个日晒着毒。

我的出门人呀,

风吹着呀日晒着伤不着它,

我就只害怕呀,

四月八的那个黑霜杀着了它。

四更里呀,莫奈何,

月牙儿上来着照着了园呀,

我的后花园中呀,

有一棵腊梅花儿的树呀。

那个狂风儿刮,

那个冰雪儿压,

我的出门人呀。

听着是吃粮人的马叉子沙啦啦响,

睡梦颠倒把人哄呀,

原来是枝叶儿咔嚓嚓落。

五更里呀,莫奈何,

东方发白着大天亮,

我没梳个头着洗了个脸,

西河沿上担一担水。

拾起了头儿看

一对儿鸳鸯卧,

公鸳鸯见了我噗噜噜飞上了天,

我们的出门人呀,

你回来我俩成上个对呀。

演唱:冶进元

记录时间:1957年-1979年

流传地区:西宁、化隆等地

 


回族宴席曲·附二

虎喇马儿

虎喇马拉上了出门去,

出门着得了个头痛脑热的病

头枕上了马的鞍子了睡,

脚踏上了那个瞎老鼠的古堆了睡,

地铺上了马的汗褆了睡,

身盖上了马的搭盖了睡。

天上的明霜往下下,

地上的冷雾往上腾。

我头枕上马的接子了睡,

我脚蹬上瞎老鼠的古堆了睡,

一日一日地病重了呀,

若有过路的姑舅哥呀给我写上三封书。

头一封带给我的大大妈妈去,

拉大了儿子没报上恩义。

第二封信带给我的哥哥嫂嫂去,

把我的一对冤家错嫑待,

粗米淡饭嫑叫他俩肚子饿,

裤破衣烂嫑叫他俩肉出来。

第三封信带给我的妻子去,

你有心了等上三五年,

没心了等上个头周年。

要嫁你嫁上个买卖人,

再嫑嫁我们出门吃粮的人,

你会嫁了嫁上个单身轻马的人,

不会嫁你嫁上个大夫小妻的人。

人家有心了叫你个尕娃的娘,

没心了骂一声嫁汉婆。

辫辨儿夫妻是灯盏里的油,

前嫁后娶是格子里的牛。

你骑上虎喇马儿把书信早送到,

到将来打马到南山里吃饱草。

马儿呀,我的虎喇马儿呀,

嫑忘了吃粮人的尸骨在路边里撂,

年轻人过来当成骑马踩镫的土坎坎,

年老人说这是出门人的坟骨堆。

演唱:冶进元

记录:谢承华

记录时间:1979年

流行地区:化隆、循化等地

【注】

虎喇马儿:古代著名的良马名,黄褐色。《虎喇马》与《五更月》相应,是征人的哭述歌。征人不能归来,病倒路途,恍愡见到姑舅哥(表兄弟,这里作对过路人的亲切称呼解),托他给家人带信,讲述着深深的悲痛,最终郁郁死在路边。这是回族宴席曲中流传很广、感染力很强的著名宴席曲之一。

②汗褆:垫在马鞍下的毡布。

③搭盖:马休息后,为防着凉搭在背上的苫布。

④瞎老鼠的古堆:瞎老鼠即田鼠,当地方言。古堆,田鼠打洞掘起的土堆。古,当地读音为骨”。

⑤大大:即父亲,当地方言。

⑥一对冤家:即两个亲生儿女。冤家,对孩子的怜称。

⑦辫辫儿夫妻:即结发夫妻,当地俗称。

③格子里的牛:格子即犁地套牛用的木杠。

回族宴席曲·附三

脚户哥

头帮的騾子(哈)满头红,

你看看脚户哥们好不英雄。

西口外的大路上响着(个)马铃(呀),

喊一声你就“花儿”痛烂心(呀)。

骡子上驮的是紫花布,

苦命的哥哥们当了个脚户。

路上的尘土(者)一溜烟

晌午的太阳似火炼。

滚豆儿热汗擦不干,

紧赶慢赶(者)去打尖。

骡子(哈)吆在了店门外,

叫一声知心花儿开门来!

双扇的大门两下里开,

脚户哥的骡子拉进来!

骡子(哈)拉在了转槽里,

喂上麸料(者)饮水哩。

尕驮子卸在了台子上,

三间的土房里歇阴凉。

大红的八仙桌四四方,

乌木的筷子双下上。

青铜的壶儿里茶倒上,

七寸的碟子里肉捞上。

方盘子拾上的大锅盔,

指甲面片儿花儿配。

一口吃饱(者)难得上

多谢了知心花儿的好心肠。

头帮的骤子(哈)起了程,

二帮的骡子(哈)响着马铃。

一条条大路通天边,

脚户哥的路儿走不完。

演唱:冶进元

记录;谢承华

记录时间:1962-1983年

流行地区:西宁、循化等地

【注】

①满头红:走在前面的骡子头上系以红罗绳,以为领头骡子的标记。

②花儿:指民歌。

③打尖:民间俗语,即吃饭休息。

④知心花儿:对女店主的亲切称呼。

⑤锅盔:厚约寸许、大如锅盖的一种烙饼。

6指甲面片儿:面食,大小似指甲。

回族宴席曲·附四

打柴

(一)

高山的顶上云雾儿罩,

半虚空中里雪花儿飘。

飘来飘去三寸厚,

打柴的哥哥们发了愁。

上山里打柴无柴草,

下山里打柴柴叶儿高。

打一把干柴架一笼火,

打柴的阿哥们烤手脚。

到哪个山里打哪个柴

过哪个河儿脱哪个鞋。

步步的脚儿游天下,

到处都是我们穷人的家。

(二)

打不上柴草难活命

眼泪汪汪地离家门。

尕驴儿赶上出门走,

三走两走走九州。

九州遍地遭荒年

金银买不上米和面。

人吃人来犬吃犬

雅雀老鸹啄沙板。

哥哥们身无半文钱

忍饥挨饿喊苍天。

记录:韩昌林、治朴、杨占暴

记录时间:1957年

流传地区:西宁,化隆等地

(本文选自《青海回族》 作者 谢承华)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非物质文化 宴席

上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历任教长你们知道多少?(三)
下一篇:湖北回族古籍整理工作又结硕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