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分享到:
2018-05-06 17:24: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


  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党全社会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充分认识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对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战略、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信息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

  认识与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就指出:“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与马克思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标准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私有制社会和公有制社会不同,技术社会形态理论根据不同的技术特点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渔猎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经典马克思主义从人与物质世界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权重意义不断增强,人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信息方式规定的只有两种形式:信息垄断和信息共享。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原始人类社会既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共享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以后,信息垄断也随之产生。信息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把信息垄断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为信息共享社会创造了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的信息共享社会。社会信息化发展,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度发展,人们将日益意识到,只有互利、合作、共享,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国家富有,而另一部分人和国家日趋贫困的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发展方式,终究不可能实现稳态、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要复兴,就离不开信息化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全球信息化要造福全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方向指引。在当代中国,科学推进信息文明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化发展实践,又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新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党和政府就意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2000年,中国实施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逐步在建设中国信息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应对社会信息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价值诉求。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需要进一步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效应。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正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在全球信息经济中,中国正逐步取得领跑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化发展道路,是对信息技术资本主义应用的扬弃。本质而言,信息化生产方式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但是,两种生产关系中的信息化劳动方式是根本不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是给使用劳动的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就是把产品作为资本生产出来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创造的包括现代交通、通讯、智能机器等先进生产力,如果不能被全社会占有,资本主义文明就是虚伪的和不可持续的。“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大规模地发展了劳动过程的物的条件和主观条件,把这些条件同单个的独立的劳动者分割开来,但是资本是把这些条件作为统治单个工人的、对单个工人来说是异己的力量来发展
的。”2008年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导致虚拟经济过度繁荣、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中国在吸收借鉴西方信息化文明成果的同时,注重信息化社会效益的价值和方向的把握,既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科技成果,又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污染、信息鸿沟、信息垄断现象。中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始终坚持促进劳动、知识、信息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始终坚持既确保国家对信息资本的有效管控,又能通过信息化激发新的社会发展动能。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领,是中国信息化长期向好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信息化与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合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信息化发展潮流正恰巧处在同一个历史浪潮中。从历史长河中看,发展只有“和平”和“非和平”的两条道路。通过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走外延扩展的发展道路——这种只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基于旧的国际秩序前提下走得通的现代化强国道路——在今天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

  信息化一定意义上代表着现代化。正如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一样,社会主义信息化与资本主义信息化也具有本质意涵的区别。信息科学技术创构的先进生产力只有造福全社会,科技才能真正展现其“文明”的属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信息文明建设,对信息资本进行合理利用和限制,是化解信息技术异化风险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遇上了信息化浪潮,是信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中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在信息化浪潮中,坚持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是契合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中国信息化发展最大的优势,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最鲜明的特色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网信事业发展思想。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不仅引领中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化发展道路,还将随着中国道路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成为引领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日益彰显出伟大的真理光芒。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还将有利于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对世界新的理论贡献,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

  “手推磨产生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那么,信息时代,“信息磨”、“虚拟磨”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是克服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社会更符合信息化大生产条件。信息革命的发展,日益彰显出科学具有“历史的有力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社会革命功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正在重塑和重构原有的社会存在方式,包括社会制度。抓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始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意识和历史主体意识,世界社会主义必将迎来光明前景。随着全球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必将在21世纪变成现实。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华民族 机遇 信息化

上一篇:沙特首家电影院揭牌开业,首部影片放映美国漫威电影《黑豹》
下一篇: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