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回族学者李士厚与郑和研究
分享到:
2018-08-09 07:49:18 【来源:中国回族学网】 点击:


(一)

李士厚先生(1909-1985)字如坤,载庵,回族,祖籍陇西固原。清雍正年间,先祖李翠将军随云南提督哈元生统军来滇,遂落籍云南鲁甸县,居桃源乡岩洞村。祖父李本忠 (字实夫)以军功由云南巡抚保奏“协镇衔,尽先补用副将,受职昭,威、鲁三属统领”。伯父李克昌(字辉山)自幼从军,参与援越抗法,为都司,后改叙同知,以知府用,光绪三十一年总督锡良奏晋二品衔、四川提补道员,统领巡防右军。父李华昌(字石帆),为前清明经进士,以诗、书、画教谕乡里。

李士厚先生早年在云南东陆大学读书时,由于他积极上进,聪颖好学,品学兼优,深受清末状元、时任东陆大学教授袁嘉谷先生赏识,袁先生后来为他1937年著的《郑和家谱考释》一书所做序言中寄予厚望:“授学生数十辈,数十年,而李生士厚之《郑和家谱考释》最确而精,盖所谓温故而知新者矣.......今得见李生作,不胫而走,将有盛于无穷者,虽老矣,盖犹跂予望之”。东陆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省立第一中学、女子师范学校。曾任省立第一中学教导主任、回族明德中学校长,并创办私立护国中学,之后,受云南通志馆馆长周钟岳之聘,任该馆编辑并从事历史研究,后调任省政府秘书,秘书科长。抗日战争爆发,滇境沦为抗战前沿,李士厚先生先后出任安宁、姚安、宣威等县县长。1948年调任云南省政府人事室主任,1949年参加卢汉领导的云南起义,之后受聘为云南省文史馆馆员。1983年被任命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1985年3月15日因病在昆明去世。

李士厚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云南通志族姓考》、《滇考》、《庄蹻开滇考》、《郑和家谱考释》、《老子道德经释义》、《中国文字概说》、《说文部首浅释》、《郑和家世资料》、《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郑和新传》、《载庵诗文选》。          
 

(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云南地方政府选用知识分子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李士厚先生以一介知识分子先后出任安宁、姚安、宣威县长。由于他青年时代在东陆大学受到当时的民主思想的影响,又坚守中国传统的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深知抗战在即,责任重大,他以老师周钟岳先生书写给他的对联“惟用法律自绳已,豈必局促为人讥”为座右铭,一改封建社会官员的陈规陋习,轻车简从,克己奉公,兴利除弊,确保地方良好秩序,支持了当时的抗日战争。

1943年,李士厚先生出任姚安县长,因前任县长推行种烟。从中渔利,被押解昆明执行枪决,他上任伊始,即衔命禁烟。前任县参议长、县团防大队长、县府秘书相互勾结,横行乡里,大肆种烟,他立即采取措施,将三人羁押到省严办,同时又将种烟地区的乡镇保长缉拿归案,分别判处徒刑,刹住了种烟之风。

姚安县普朋镇鲊左乡有个地头蛇叫罗有清,其人力大善猎,爪牙甚多,长期独霸一方,违禁种烟,鱼肉百姓,糟蹋妇女,民怨极大,但因势力太大,历任县长奈何不得。李士厚先生经过调查,商得县参议长由人龙同意,下决心翦除此霸。但罗有清十分傲慢,且有武装,无从下手,于是李士厚先生亲自深入虎穴,以委任罗为县团防大队副大队长为名,前往麂子村,派罗的亲信去请其来该村受委,罗始前来,两人屏退左右,在该村小庙楼上会见。罗防备甚严,身带武器,两人同行同坐,难得下手。直到会议结束,两人起身下楼时,李士厚先生假称回座位取礼帽,借机退步反身抽枪,趁罗下楼之际,连发数枪亲手将罗击毙,为民除了一霸,大快人心。

当时的官场,作风腐败,不少人晚上吹赌嫖窑,白天卧床不起,或在烟塌卧床办公,又相互勾结,请客送礼,吃喝吹拍,官官相护成风。李士厚先生到任后,严肃机关纪律,集中县政府内科室人员在大厅办公,严格规定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时间,不得迟到早退。他每日黎明即起,威坐公堂,手批目诵,案无留牍,在他的带动下,改变了机关人员的工作作风。治姚期间,他主持修筑了大石朋石堤,疏浚河道,改建南城门,小南门桥,修建抗战忠烈祠,兴办教育和慈善事业,成立县银行,创办姚安简报。当时,地方士绅官员多次欲为他设回族宴席,他一概谢绝,并严禁家属与当地士绅官员家属往来。1946年9月李士厚先生离任,姚安民众自发夹道相送,地方士绅以“革故鼎新”匾相赠。

李士厚先生在民国时代出任几任县长,他为民做主,刚正不阿的作风和事迹广泛流传于各地民间,记载于当今各地文史资料、地方志及史籍。如他在安宁当县长时,驻滇中央军医院伤兵屡次抢夺百姓蔬菜、木炭,殴打商贩,李士厚先生将肇事者抓捕,引发众多伤兵包围县政府的事件。他不畏强暴,镇定自若,组织县警卫队自卫,迫使驻军长官来县署谈判,返还所抢百姓物资,并赔礼道歉。据《安宁史话》载:1942年2月蒋介石来昆明慰问美国自愿援华空军时,在安宁温泉召见时任安宁县长的李士厚先生及县参议会会长等人,当听蒋说道“这几年国难当头,你们和安宁的百姓受苦了,大家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直接对我讲讲”时,李士厚先生当即向蒋反映:“安宁为滇缅公路门户,过往及驻扎军队太多,百姓都能理解,但学校驻军使学生学业荒废,长此下去不行;伤兵四处横行糟蹋百姓,老百姓也受不了”。最终使蒋介石下了“严禁学校驻军”的手令和整饬了驻滇部队的纪律。

(三)

李士厚先生一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对文史、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及中国文字学都有深入的研究。东陆大学毕业即从事教育工作,后经袁嘉谷先生介绍到云南通史馆任编辑并作历史研究工作,在袁嘉谷,周钟岳、秦光玉诸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早期著作:《云南通志族姓考》、《滇考》、《庄蹻开滇考》、《郑和家谱考释》、《老子道德经释义》、《中国文字概说》、《说文部首浅释》。中年以后虽历经坎坷,但仍卷不离手,学习始终。晚年,他在云南文史馆积极参与《清实录(云南部分)》、《护国运动史资料》、《滇军志》等书籍的编写;他组织文化大革命劫后余生的老诗人创办“金碧诗社”,并任社长,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词;他编写教材,为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字学;他孜孜不倦,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文史研究,其中他为明代航海家郑和及其航海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中外著名的郑和研究专家。

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    1433年七次奉命出使西洋,直抵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遍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郑和的航海早于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人,他是世界进入地理大发现的开拓者,但在我国的史籍中,有关郑和其人及其航海事迹记载甚少。1894年,在云南昆阳发现郑和为其父立的墓碑《故马公墓志铭》,经袁嘉谷先生考证后发表了《昆阳马哈只碑跋》,世人始知郑和是云南昆阳人,曾祖父拜颜,祖父及父亲均朝觐过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和麦地那),人们尊称为“哈只”,郑和是马哈只的第二个儿子。1936年在云南玉溪郑和第十七代孙郑绍明家发现郑和家谱,这是研究郑和的又一重大发现,李士厚先生的业师袁嘉谷指派他前往考证,他根据家谱中记载的郑和的出使、随使官兵、下洋的船舶、所到国家及永乐、宣德两帝给郑和的敕书,对照大量的史籍及苏、闽等地有关郑和出洋的碑记,潜心研究,写成了《郑和家谱考释》一书出版,该书是国内研究郑和较早的专著,对后来的郑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

1936年云南玉溪郑和家谱的发现和研究,使李士厚先生成为全国较早研究郑和的学者。事隔四十多年的1983年,全国纪念郑和出洋五百八十周年筹备委员会邀请他参加筹备工作,并撰写有关资料,当时已是古稀老人的他,欣然接受任务。为了对郑和及其出洋作深入研究,他数次奔走京、沪、宁等地,寻找有关史料、碑记,考察出洋遗迹,寻访南京等地的郑和后裔。1983年夏,在九江召开的郑和学术研究会上,李士厚先生携云南郑和十八世孙郑云良与他多年寻找到的南京郑和十九世孙郑自强、郑自海相会,滇宁两地郑和后裔五百余年后的聚首,促进了郑和及其航海事业的研究。九江会议后,李士厚先生与两地郑氏后裔同往北京,寻访数十年前北京民族文化宫借走的南京郑和家谱(咸阳世家宗谱),寻访未果,之后,民族文化宫寄来一份“郑和家谱首叙”抄件的复印件,言有何价值,请他鉴定。这篇首叙是经太平天国动荡后,南京郑氏后裔书写的,其中,叙述了郑和是元代云南行省中书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而赛典赤.瞻思丁的五世祖则是宋代西域普化力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率众入贡中华的国王所非尔。关于所非尔入贡中华之事,国外书籍和中国宋元史上多有记载,而且李士厚先生之前曾亲往云南通海纳家营,即赛典赤长子纳速剌丁后裔居住地考察,其中乾隆年间所立《皇明敕封世袭锦衣卫纳永阶之墓碑》中称:“粤稽我纳氏宗族,远祖肇自西域,自所非尔入贡中华,受爵奉命.......”。可见,所非尔的事迹在元代纳氏家谱早有记载流传于后辈,这篇首叙叙述的郑和家世与这些史料相符。首叙还叙述了郑和被赐姓的原由,以及郑和死于国外,归葬南京牛首山等问题。于是,李士厚先生著文发表肯定了这篇首叙的学术价值。至此,全国各地有关郑和研究的资料和新发现的信息不断的汇集到李士厚先生这里,特别是赛氏后裔沙儒诚等收藏的两本《赛典赤家谱》以及赛氏一支系的《赛氏总谱牒》的到来,为深入研究郑和的家世提供了原始资料。

三本赛氏家谱汇聚在一起,发现家谱清晰地记录了赛氏自鼻祖、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以下五十六代,即自公元六世纪至二十世纪的民国初年跨越一千多年的世系、碑记、封敕、官爵等。从家谱修撰人的提名可知,家谱是西域移居中国的二十六世孙所非尔携来中国,然后接辈流传续修的。李士厚先生研究后认为:所非尔身为国王,又是圣裔,具有较高的阿拉伯文化,自然是很重视族谱的。自所非尔始,家谱上都有每隔几代修撰的记录,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四十五世孙马注主持对家谱做了重大的增修。马注是云南永昌人,曾任永历帝中书,锦衣侍御,后在北京任教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赛氏后裔。三本家谱的保存者,均是很有学问的人,如其中的沙儒诚先生是云南行省右丞沙的后裔,曾游学埃及,是精通中、英、阿文的学者,这都体现了家谱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李士厚先生是一位治学认真而严谨的学者,由于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中国古籍,凡事他必须一查到底,使其水落石出。有了这些珍贵的资料后,他对照了大量的史籍和多年来收集到的多种新的资料,包括法国人里昂.马赛以及英、美、西班牙等国撰写的伊斯兰教史,以及日本、印度等有关郑和航海研究的书籍,深入的考证了郑和的家世:郑和是穆罕默德的三十七世孙,所非尔的十一世孙,赛典赤的六世孙。赛典赤之后的世系是:赛典赤---- 纳速剌丁------ 伯颜------ 察尔米的纳----- 米里金----- 郑和。由于郑和非凡的家世以及祖父、父亲都曾前往阿拉伯朝觐,影响和铸就了他特有的气质,所以历史选择了他统率明代中国庞大的船队,七次出使西洋,使中国走向世界。为此,在1985年纪念郑和出洋五百八十周年前夕,李士厚先生发表了《三保太监郑和对我国的贡献以及他的家世渊源和后嗣近况》、《从新发现的赛典赤家谱中进一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郑氏家谱首序及赛典赤家谱新证》、《郑和的家世、宗教信仰及赐姓》等多篇论文及出版了专著《郑和家世资料》。

 (五)

李士厚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他寻访到的南京郑和家谱首叙、赛典赤家谱以及其他新发现的史料的研究,是继上世纪初对昆阳马哈只碑的研究、1936年对云南玉溪郑和家谱的研究的又一郑和研究成果。

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前夕,李士厚先生生前完稿的《郑和新传》和《影印原本郑和家谱》同时出版发行。《郑和新传》是他集数十年研究郑和及其出洋的成果,用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写成的。书中对郑和家世渊源,对照多种资料和史籍、碑记做了深究;对少年郑和离滇和入宫受职做了考据;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动机、出洋功绩及其影响,结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作出客观分析;对郑和出洋所到国家和地区、当时的航海交通、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予以详细介绍,全书内容涉及明初政治经济史、中西交通史、造船航海史、中外贸易史,是一部较为全面的郑和及其出洋传记。《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一书完整的再现了1936年在云南玉溪发现的郑和家谱。家谱原件后来在郑氏后裔家中遗失,《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用的影印件是李士厚先生当年复制,后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十年浩劫和动荡中用心保存下来的。书中除家谱影印件外,是李士厚先生亲笔小楷抄写的郑和家谱和他的校注,可以说是一本兼有藏品、考据和书法的珍品。

先生夫人张氏桂贞,1949年后从事教育工作,于2010年去世,享年98岁。子长瑜、长琦、长璨,女佩琼,虽各有其所学专业,但皆承其家风,读书作学问,兼有书法、绘画、篆刻之长。
 

参考文献:

鲁甸县志编纂委员会.鲁甸县志,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

姚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姚安县志,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7

李士厚.郑和新传,云南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7

杭建荣.安宁史话,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0

Array

上一篇:益见|一路,见过太多的“穆斯林”,却很少见到穆斯林
下一篇:卓新平:社会政治层面对待宗教问题应该脱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