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马注《清真指南》中的儒学思想
分享到:
2018-11-28 05:37:05 【来源:中国伊协在线】 点击:


马注,是我国清初著名的穆斯林学者,代表作是《清真指南》,全书将伊斯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社会道德融为一炉,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思想。

一、以言行相顾而立“信”的儒家信条

“信”,是儒家五常之一,意即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马注深谙儒家思想,又博通伊斯兰教经典,这样论述“信”:

前人云“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面若人,兽心不可测。”以不测之人,其言其处,若奏韶聋俗,莫知其音。砺刀之石,日见其损。故谟民贵于择友。

又如:

学者口中谈论的道理,要与自身上的行为称个对值,则仰不愧于真主,次不愧于圣贤,外不愧于他人,内不愧于自己。若言行一有不称,则平日所念的经书,众中所说的言语,皆是一片虚词,一圈故套,虽妻子亦教他不化,焉能教化他人!

他不仅强调了为人为“信”的基本信条,同时突出了择友的重要性,这与孔子的“益者三友”不谋而合。

常人虽读圣贤经书,言行不能相顾,理虽明而道日远,欲到圣贤地位,何异画饼充饥?

常人读经书,皆能明晓其理,但在实际行为中又不能践行经书中所云之理,所以说“言行不能相顾”而欲通达于道,只不过是敝鼓丧豚之举。马注认为,“言行相顾”之举不仅是提升自我品位之径,更重要的是能通达于道。

有“信”则处处皆通,无“信”则举步维艰的门径是马注所谓的“言行相顾”,与孔子的“言忠信,行笃敬”同为一理。

二、以普善彰显“仁爱”的儒家情怀

仁爱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马注不仅将爱人、恕人的仁爱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里,又将其与伊斯兰教的慈爱信条结合在一起,用具体的措施罗列出来:

亲近好人,远离坏人,指引迷人,仿学圣人,尊敬上人,宽恕下人,悯恤愚人,爱怜孤人,疼顾亲人,接绪远人,探望病人,助殡死人,解释冤人,取和仇人,周济贫人,念想恩人,则品位自然超越。

他将仁爱的方式具体化,一一罗列,彰显了伊斯兰教的普世情怀。在此基础上,并得以升华,如:

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

这种普善的思想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丰富,通过对有生命之物的恻隐上升到对万物的普世情怀。马注的仁爱思想不仅是取儒家而释伊,更是通过儒家思想来佐证伊斯兰教的仁爱思想。

三、以淡泊富贵而显“斥奢倡俭”的儒者作风

儒家所讲的富贵,往往是与仁义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儒学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其中的“道”便是遵循仁义,追求富贵不能违背道德。马注就其而阐发了穆斯林的社会责任感,如:

贫而无赡则富者危,贱而无依则贵者危,愚而无知则智者危,卑而无学则尊者危,一家不化则家长危,一族不化则宗长危,一方不化则伊玛目危,伊玛目无学则一方危。

推己及人,爱别人,爱人民,把富贵和教化延及到人民,只富自己不富别人的富与达不是儒家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所以在这里马注的回儒情怀又得以展现,他的济世情怀再次与儒家相融合。    

孔子到卫国后发现卫国人口稠密便慨叹道“好稠密的人口!”为他驾车的学生冉有听后便问道:“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富之”(使人民富起来)。冉有又问道:“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育他们”。 这是从儒家仁的思想中引申出来的。不论何时,道总是凌驾于富贵之上,这也是马注所倡导的,如:

富莫富于知足,贵莫贵于知耻,饱莫饱于道德,暖莫暖于清廉,自在在于少财,受用在于无事。不知足者真贫,不知耻者真贱,无道德者真饥,无清廉者真寒,多财帛者真苦,多事务者真劳。

这与孔子的淡薄鄙夷不义之财的思想是一致的,贪婪者的眼里是没有穷尽的,为了没有穷尽的物质欲望而徒劳一生是极其可悲的。

马注主张活出真我,不为富贵和贫贱所左右,他认为富贵和贫贱是招致人们附势和凌辱的利器,只有活出真我,坦然面对自己所持有的精神诉求方为贵。如:

趋我者,彼陵贫贱非趋我也,趣富贵也。彼趣富贵,我何为喜?陵我者,非陵我也,陵贫贱也。我何为怒?

除此之外,马注还主张“斥奢倡俭”的生活作风,又如:

人知富贵为乐,而不知贫贱中有真乐。人知贫贱为苦,而不知富贵中有真苦。真苦不在贫贱,真乐不在富贵。

这种“斥奢倡俭”的观点与孔子对富贵的观点同出一辙,孔子认为奢华虽然象征着富贵,但隐藏着祸害,不会长久;俭朴却能长久稳固。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第七》

四、以仁爱之举而倡“孝敬”的儒家伦理

儒家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和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记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

马注的孝道观同样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不过他更多言及的是对子嗣的教育问题,因为伊斯兰教规定,一人所为,死后会殃及到父母,故教育就变得格外重要,故此,他在《清真指南》卷五里说道:

供亲之禄,不足称孝;从亲之令,不足称顺;惟敬惟谏,忠诚事主,方谓至宝。故养子不教, 不若无养;教而不正,不若无教。锦绣金玉未必能用;车马仆从,未必能驱;栋宇田园,未必能守。惟经教施舍,关切匪轻,行违主命,干及父母。有一日之声息,尽一日之亲心。

我们将这条分开来看,第一句是说孝的具体方式:讲求不仅要供给双亲之禄,而且还要听从父母之命;不得违背父母之志;若有所谏,必须惟敬侍之。这里讲的敬,和孔子的孝道观是一致的,如: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又如: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第二句是说教育子女的重要性,目的在于让子女遵从父辈之命,操守父辈之业,方可“生,能事之以礼;死,能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子女继承父之志,这就是孔子所谓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人死如灯灭,一旦离世,这些都为他人所有,故不能为自己受益。而只有教育好子女,让子女通过施舍,行仁爱之举,自己方能得益。马注说:

死后万事俱休,惟三卷未闭:一,继往开来;二,修桥建寺;三,孝子贤孙。

所以,教育子女懂得施舍,也是对仁爱思想的认可,这也印证了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的仁孝观。此外,他还有两条是言及孝道思想的:

人生有三事当忧:一,为父母所忧;二,为身体所忧;三,为子孙所忧。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衣食营谋,陷于不义,或存或没,致罹罪愆。故有身当为叩拜,有舌当为祈求,有财当为施济。昔日之忧忧子,今日之忧忧亲,有一日之性命,尽一日之子职。

马注在谙熟儒家经典后开始研习伊斯兰教经训,他在恪守和维护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了儒家文化的养分,为推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注 清真指南 穆斯林 伊斯兰教 儒家 社会 特色

上一篇:从马坚理解中国回族知识分子的心史
下一篇: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启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