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和长城同时建造并具有长城作用的清真寺
分享到:
2019-11-27 03:29:3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天镇县袁家皂村是大同市四个回族聚居村之一。位于阳高县与天镇县、河北省阳原县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西北距阳高县城30多公里,正西距大同市区60多公里。村庄建于白登山南麓,桑干河北坡,呈低平状黄土丘陵地貌。明代袁家皂属镇虏卫管辖,那时候的名称为原家皂堡(见明正德八年《大同府志》),是明代长城沿线驻扎军队的地方。据记载,原家皂堡为明天顺年间大同镇天成卫长城沿线修建的29座边堡之一。清朝前期,大同镇阳和卫与高山卫合并称县后,这里划归了阳高县,后又几经变动,2018年又划归天镇县。

门楼和邦克台


袁家皂村,属于阳高县马家皂乡,原属天镇县,旧称原家皂堡,也叫原家皁(zao)堡,或称袁家竈(zao),总之地名的写法在变动,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根据大同府志的记载,该村大约建成于1457-1464年间,当时属于大同镇天成卫长城沿线的29边堡,推测是明代回族驻军建造。该村是一个回民聚居村,阳高县的回民主要分布在袁家皂村,袁家皂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在村的东头,当地一些人称作“古庙”,据说是“全国唯一和长城同时建造并具有长城作用的清真寺”。

俯瞰袁家皂清真寺。目前只剩门楼、大殿残垣、望月台和邦克台。



袁家皂村清真寺算得上籍籍无名,论名气当然不可能跟大同市清真大寺或者宣化清真寺相比,但是它在史料中是被记载的。

清真寺的建筑时间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为:袁家皂清真寺,是明天顺年间创建明长城沿线军事设施原家皂堡时和明长城同时建造起来的清真寺院,其邦克台与望月台,采用长城烽火台的建造技术,用黄土夯筑十余米高的四方高墩,四围包以城砖而成。既用以驻地穆斯林的宗教设施邦克台和望月台,又作为驻军将士的瞭望台和烽火台,极大地方便了预防敌警。清真寺做到了军事与宗教两用,在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中是较为独特的。

 


清真寺门楼,传统中式建筑装饰,门楼梁头是“寿”字。


据袁家皂村的穆斯林老人说:又云两座台子原是防蒙古人的瞭望台,回民盖寺时就正好做成了邦克台与望月台。以下为清真寺图示:

清真寺大殿,几近坍塌。


袁家皂清真寺总体说是中规中矩的回族建筑风格,但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从方向上看,礼拜大殿建在坐西朝东的方向,圣龛背向正西,这是因为麦加克尔白是伊斯兰教的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都面向它,而中国位于麦加之东,故圣龛均背向西。

从清真寺大殿后墙能看出“凹壁”是卷棚顶。


袁家皂清真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为正方形单进院,门楼古色古香,门楼外梁头上刻有“寿”字,门楼内两侧砖墙上有花饰。礼拜大殿在一石垒台阶之上,面阔3间约8.7米宽,进深2间约7.8米长,为大木起脊传统古典式砖木结构,墙体采用大同当地常见的“穿靴带帽式”,即墙体底部、顶部及四周以较结实的砖料砌筑,而中间则多以土坯材料填充。大殿内有六根立柱,墙面上书写有美化了的阿拉伯文“清真言”都阿。凹壁在正向墙面,是一门型壁龛,叫“米哈拉布”,是阿訇教长站立讲经和领拜之地,被认为是清真寺最圣洁之处,装饰很讲究,这里的装饰是一幅以兰彩大书的正方形经字都阿。

门楼、邦克台、大殿。


大殿前部椽头向外超出,形成一个较大的屋檐,石雕柱础等构件精美(已丢失)。原有5间土坯券窑洞在院内北侧,一间为教长室,一间为伙房,3间为水房洗浴房。最特别的是:在寺之西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类似边关烽火台(也作瞭望台)的高台,这就是望月台和邦克台。高台高约6米,用黄土夯筑成,据说高台周边原包有砖石。

相传穆斯林一天的开始不是日出,而是月出,人们站在楼上,看到月亮出来,就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因而要设望月台。念邦克又叫唤礼、宣礼,每日五时拜前都要念邦克,以此召唤所有的穆斯林来礼拜,因此要在门楼旁建邦克台(或楼)以便让声音远播,有的大清真寺还是双邦克楼。


从门楼可看到清真寺大殿美化的墙壁。
 

令人遗憾的是,袁家皂清真寺现已残破不堪,四面院墙已不复存在,清真寺门楼、邦克台、望月台尚在,礼拜大殿因为柱础丢失即将坍塌,岌岌可危,土坯券窑洞也已全部不在。鉴于袁家皂清真寺修建望月台、邦克台的方式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独特案例,强力呼吁有关方面予以特别保护。

上一篇:青海省伊斯兰教经学院动工建设
下一篇:“海上丝绸之路”与沿海四大清真古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