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马研科先生和他的画
□ 文/一朵莲(青海)
一直想为老画家马研科先生写几句话,却又怯于自己寡淡苍白的拙技不能很好地写出老人的风采,以致蹉跎到今日。
我是一个落伍于时代脚步的人,几乎没有社交生活,恰好研科先生也恬淡守静,所以,虽为化隆同乡,彼此认识也是在我乍然活跃于文艺圈又迅速归去的尾巴上。
马研科先生创作的《莲》(2011年)。
承蒙青海回族研究会会长喇秉德教授厚爱,我有幸参加他九眼泉府上的家宴,一起的几位化隆文艺界前辈中就有研科先生,门源回族老作家马文卫老师也受邀赶早班动车过来了。
先生年近七旬,身材魁梧,两眼炯炯,雪白的络腮胡子,根根透着倔强坚韧的气质。
先生说话缓慢有力,谦逊谨慎,待晚辈亲切随和,大多数时间,他愿意做一只耳朵,微笑着倾听大家高谈阔论。
分别时,我不放过机会,俗俗地向先生索画,先生爽快答应,并问我喜欢梅兰竹菊,还是牡丹?
不是妄自菲薄,我之前的几十年生活跟阳春白雪的文艺没有交叉点,面对先生争奇斗艳的丹青佳作,我眼花缭乱,心都要跳出来了,不知道选哪种花卉才好,踌躇间,有人替我做决定,你名有莲,就作莲花如何?
马研科先生创作的《莲》(1998年)。
我转向先生,先生笑着说:就画莲花,莲花很适合你。
呵呵,彼时,我大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赶脚,到处金光灿灿,居然忘了自己一直独爱那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
再次见先生,还是在喇教授家里。著名青年诗人梦醒时分回乡探亲,我们一起去拜访教授,忙于画作,缺席之前几次接风宴的先生也匆匆来了。
家宴结束,我们一行人都去先生家参观他的画室,并取画。
马研科先生创作的《莲》(2016年)。
先生家在建国南路东侧的一幢老旧多层住宅楼里,六楼,我们爬得气喘吁吁,先生老当益壮,一直在最前面带路。
走进屋子,走进画室,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一间斗室,俨然是一处精神世界的桃花源!
窗下巨大的画案上,一幅六尺富贵牡丹在收尾阶段,这是先生惠赠马文卫老师的画作,两个青海文艺界泰斗级人物、两个和共和国同龄老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委实令我们晚辈艳羡!
画案右首的托盘里,摆放着两碗清水和各种颜料,唐王维在《山水诀》首句提到:“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想来用清水调色自如者画功为上乘。
两面墙上挂满装裱好的花卉斗方,先生笔下的花卉,是赋有生命的,无论梅兰,还是竹菊,抑或牡丹,她们像芳华绝代的女子,青春洋溢,明媚饱满,在橙色的骄阳下,在水样的月光下,在微露的晨曦里,在绚丽的晚霞里,变幻着生动的面孔和摄人心魄的美。
一幅莲花图,悄然隐在其中,却有青山遮不住的风姿:只见肥硕的莲叶间,盛开着几朵莲花,白莲胜雪,红莲如霞,两三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聘婷袅娜,柄上细细密密的小刺儿清晰可见,似有一阵清风徐来,暗香浮动,沁人心脾!再配上先生独创的篆体题字:“洁玉不染尘”,真乃一幅巧夺天工的莲花墨宝!
先生擅长梅花和牡丹,斗方以梅兰竹菊称奇,很少画莲,因应我而一气儿画了三幅,另两幅叫人捷足先登,但我最喜爱这一幅,经历命运种种,我知道,来到手里的,才是我的命中注定,也是人间独一份!
马研科先生和他的画作。贤彪摄
先生还擅长作山水画,醉心独创篆体,我笔下词穷,无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先生画作书法之风采,朋友们可从穆斯林在线平台搜索简约老师的佳作《万虑尽随流水去 ,洁净心地得春风 ——记著名艺术家马研科先生》和韩有录老师的佳作《与共和国同龄的草根艺术家马研科的山水画记》领略一二!
接下来,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抓紧入手先生的花魁牡丹、花中君子梅兰竹菊和四尺紫梅,先生不单画紫梅,还有墨梅,白梅,红梅,我喜爱梦幻般的紫色。艺术无价,入手趁早,先生年届古稀,此时无论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还是画技的锤炼,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我是个俗人,还讲一个俗世陈规,当先生的画作还在他老人家的画室里时,价格还是我等能拿得下的,如果有一天进了展厅和拍卖行,呵呵,那我只有流口水的份儿了!
生活,不仅是社会的逐鹿争锋,不仅是厨房的柴米油盐,还有客厅和书房的一抹诗情画意,平凡如我们,不妨给自己灵魂装帧一处随时可以栖息的世外桃源!
二零一九年霜降
马研科先生创作的《白梅》(2012年)。
马研科先生创作的《黄梅》(2015年)。
马研科先生创作的《紫气艳韵 清香万里》(2012年)。
上一篇:阿拉伯文书法:中国梦
下一篇:草根阿文艺术家毕俩里·肖军其人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