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回族古宅与清真寺550周岁记
分享到:
2020-01-22 06:47:24 【来源:安庆市伊协】 点击:

安庆回族古宅探花第和南关清真寺坐落在长江岸边盛唐山麓,它们俯瞰长江,雄伟壮观。过去,沿江民房低矮,江中行船,远远便能见着这组飞檐翹角的徽式古建筑。古宅和清真寺始建于明成化5年(公元1469),当时不叫探花第和南关清真寺,称作“清真敦悦堂”和“清真礼拜堂”,是北宋初年由西域来华的天文学家回族先人马伊泽第二十代孙马义奉旨修建。今年掐指一算,正好550周岁诞辰,因此,便想着为它们写篇“记”。

安庆南关清真寺全景旧貌(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马义为安庆卫在籍军户,出生于1412年。1439年,西南边境麓川蛮内部发生夺权骚乱,兵祸波及我国西南百姓。1441年,大明王朝调安庆卫官军赴西南平乱,马义奉调出征。自出征,他戍守西南边疆25年,从未还家,且英勇善战,斩杀乱贼无数;于是,自小旗升至总旗、百户长、千户长、卫指挥同知直至都指挥使。边乱平息后,为壮中华神威,马义仿效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事例,在西南边界处立铁柱,纪念西南平乱事。当地百姓感念马义功德,立庙纪念他,庙中有文说:马义英勇事迹记录在明史中。

安庆南关清真寺俯视图新照片。

1466年,马义奉旨荣归。朝廷因马义功勋,“特敕升加赠世袭骠骑将军管理总兵官,署都督佥事”,并恩准建府邸、修家谱、辟祖茔、建清真寺。1469年,骠骑将军府第在安庆府镇海门(南门)内落成,马义将府邸取名为“清真敦悦堂”。不称将军府那是敦厚低调,冠“清真”二字那是显示民族身份,取名“敦悦堂”那是崇尚人性之美——“敦悦”即敦厚和悦之意。将军府如此命名真算是别有新意。与府邸同时建成的还有清真礼拜堂(后来改为南关清真寺)。没想到的是176年后的南关清真寺,在南明叛军左良玉部的肆掠中毁于一炬。

安庆南关清真寺大门。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政权马士英阮大铖专权,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三月自武汉起兵,顺江而下进攻南京。至九江,左良玉病死船中。四月七日其子左梦庚领叛军闯进安庆城,乱军在安庆城肆无忌惮,一把大火烧了南关清真寺。清朝初年战乱平息后,清真寺方得以重建。据《重建清真寺无像宝殿记》(见1949年杨子贞阿訇译著,马以愚参订的《完璞氏藏稿》)记载:左兵入城,殿亭厅堂零落不堪,清初马公美重新修建,足壮大观。然而,208年后,清朝太平天国战乱,南关清真寺又于1853年被兵燹焚毁。于是,才有了下面所记的第三次重建。

安庆南关清真寺礼拜大殿——无象宝殿。

第三次重建序幕起于咸丰11年(公元1861)。《重建清真寺无像宝殿记》记载说:“越八年,辛酉仲秋之朔,大军克服,庶民来归,唯元气大挫,经营无力。而李君实生、王君万林商诸同人,首集费用,以图兴复。后两年,郑君雪湖、端木君东山议建门楼围墙,规模渐定。然,工未兴,李王二君相继而逝。继两君执事十有五人,自同治壬戌元年迄光绪乙亥元年,凡十四年,仅集青蚨(银钱)三千余贯。是年冬约工师周德辉依旧基摩图,殿基阔六丈四,深六丈,此墙之基可稽。殿高四丈有奇,三方走廊,两级荣檐,献柱十有六,侧柱十有二,正擎柱高四丈,围五尺,有残碑之可考也。横七间直六间,中直亦七间,础之基可据也。”据《重建清真寺无像宝殿记》所述,周德辉工师绘好图纸后,资金尚不足而未动工,得知消息,受恩堂钱氏再助青蚨千贯,众姓复助二千余贯。又得江西福建广东湖北及各州各乡所助千余贯,合计八千多贯。于是,重建工程正式启动。


安庆南关清真寺大殿前院。

《重建清真寺无像宝殿记》说:“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丙子孟春月二十日,咸沐浴盛服礼拜诵经,昭事上帝以兴工也。······是年冬十一月工峻,二十七日,同人沐浴于新殿作宵礼。”此段记载显示,礼拜大殿的重建,十个月落成。此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有义士捐资(不愿说出姓名,是谓隐德)陆续兴建北首学堂、洗心所(水房)、水龙局,以及疏浚水井、建养正堂和两庑讲台、石栏等工程,并分助西关之寺。据有关资料介绍,安庆市南关清真寺第三次重建,自1876年春礼拜大殿破土始,至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陆续完善后立“重建清真寺碑”止,历时22年,前后耗银万两。(见《中国回教史鉴》,作者马以愚,商务印书馆民国37年版)

安庆市探花第老宅俯视效果图。

第三次重建,更彰显中华传统文化样式,《重建清真寺碑记》说“悉遵旧制,唯慕万寿宫暨奉直会馆圆脊模式仿佛之。”刘致平先生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新疆人民出版社)中赞美说:“该寺由大门到大殿前,经大门、石窟门及垂花三道门,将不大的空地分割为三区,曲折以入,通过几层小天井,突然迎面出现一座高大雄伟的重檐斗拱五间外带周围廊的大殿,很有趣味。”

城市改造后重新恢复的探花第大门。

清真寺重建后的一个重要特色即是伊斯兰教 “本土化”色彩。大殿内高耸的立柱上悬着一对对长长的金字阿语对联,自殿门至窑殿,沿中轴线分两边排列,若自庭院向殿内远观,给人以既高耸且有纵深之幽玄感;而金字闪烁,又显示出尊严华贵气氛。殿外廊檐上方悬着的几处额匾庄严肃穆,令人仰视便心存敬畏,其一为“无像宝殿”,是寿阳朱天庆于大殿落成第二年所献。有研究中国清真寺的人称,在全中国清真寺中悬“无像宝殿”额匾的寥寥无几。另一著名额匾为“开天古教”,为民国初山东第一任都督安庆回族人余则达所撰。廊檐立柱上则附着汉字楹联匾,其中有清朝安庆怀宁县令云南籍滇南回族人沙琛所提,其联曰:涵清虚之体视无见听无闻保泰长宁总是一元默运,广真实之用遂其生复其性位肓多征无非万象昭宣。还有江右王昭所提,其联曰:认定一真主宰至诚信久无疆,按时五礼朝参惟命于穆不已。 此外较闻名的楹联匾还有:无声无臭道本一中罢万象,有典有则经垂千古贯三才。这些楹联意蕴隽永,深含伊斯兰教哲学“本土化”的特色。只不过老匾均在文革时被拆毁,现悬挂的是重新复制的楹匾。至于,两庑券门上方的题字也充分体现大中华文化色彩,如 “入德”“存诚”“怀情”“守真”等字样。今天,如此美丽的伊斯兰教建筑仍矗立在长江岸边,为此壮观做出贡献的有重建时安庆回坊贤达诸君的精心策划组织和无私奉献,有本坊众穆斯林以及中南数省不少穆斯林教亲的倾情捐赠;此外,更有以周德辉为首的庞大工匠队伍的辛勤劳作。其中有副工师周怀月,执绳墨者周盛泽,采柳木者李朝松,督瓦工者程金茂,督石工者邵茂堂等。

恢复后的探花第前厅。


说完清真寺,再记“清真敦悦堂”故事。“清真敦悦堂”建成258年后,迎来第二次扩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安庆“清真敦悦堂”第11代孙(马伊泽第29代后裔)马大用高中武探花,为国戍守西北以及湖南福建和台湾,功勋卓著;雍正皇帝御赐“探花及第”金匾;于是,马大用将“清真敦悦堂”故居扩建为 “探花第”,这就是这所古宅现名的由来。扩建后的探花第张扬中华传统建筑风格,它北依盛唐山,南临长江,西连清真寺,东接回坊民居,为徽式四进院落,其气势曾一度蔚为壮观。老宅前建有“照壁”,府门上高悬“探花及第”金匾,门前置系马石,并竖有高高的四根旗杆,杆上曾飘扬过“福建水师提督府”旌旗。老宅第四进后院顺山坡而上建有花园,春夏两季,百花盛开,香飘四邻。但随着时光的磨砺,探花第日渐陈旧残颓。上个世纪末,安庆老城改造,陈旧的探花第老宅被拆除;但是,人们知道古老的“探花第”有着珍贵的爱国历史故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探花第在原址上重建,由于受周围环境影响,人们只恢复了二、三两进院落。其中,第二进厅堂通高为6米,通深是8米;第三进厅堂通高为6.6米,通深也是8米。两进厅堂都是九檩前后廊结构,具有古朴典雅中华风韵。恢复后的探花第大门外两侧仍留着四只古老的立旗杆石鼓,其状如响鼓。鼓石上下面均素地,无饰纹;侧周面有浮雕。主体是一行龙戏珠,其余均为浮雕祥云,云腾云飞栩栩如生。整个鼓石造型奇巧,构图别致,虚实相衬,彰显出中华古老而精湛的石雕工艺。重建后,也恢复了 “照壁墙”,但是此墙已不再有“屏风”作用了,只显示传统文化意义而已。系马石也移至第三进前院,作历史文物留存并展出。但老宅的家训却被复制到恢复后的厢房门楣上而格外醒目,譬如“居德”即“以美德安居”,“宁俭”即“以俭朴安宁”。2006年恢复后的探花第辟为安庆市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2007年,国家民委授予陈列馆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安庆市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在展出安庆回族历史和少数民族工作成果的同时,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作者王润生:安庆市伊斯兰教协会)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寺 安庆回族 回族古宅 安庆回族古宅

上一篇:从4百字到90万字 一一滇黔桂氏五族修谱20载之感想
下一篇:【红色记忆】菏泽穆斯林的抗战,感受真切的家国情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