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基层回族学会工作经验谈——以大理州回族学会为例
分享到:
2020-01-20 04:50:08 【来源:回族研究】 点击:

摘要:大理州回族学会成立已经二十多年,经过一大批回族学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努力整理出版了《大理回族史》,并先后出版了三辑十七个分册的《大理回族文化丛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理回族各个方面的总体情况;会刊《大理回族》坚持每年出刊四期,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区为宗旨,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兼顾了广泛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深得群众喜爱并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通讯员群体。学会以学术著作和会刊杂志相结合,通过各地通讯员的调查整理,基本对大理州所有回族社区整体面貌的资料收集和社会发展概貌的全面掌握,基本做到了一个“全覆盖”的系统文化工程。学会在重视学术研究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理州回族学会在组织结构、组织管理、学术调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其他地区回族学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大理州回族学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日常工作、取得成果等成功经验以及不足方面做了全面的总结,对如何做好基层回族学会的工作,如何让学会服务于回族群众;学会工作和群众联系更紧密以及学会日常研究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主题词:基层回族学会   大理   工作经验




                                                          

  大理州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滇西交通枢纽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全州有回族72000多人,分布在全州12县市,共有清真寺98座。

  1983年按照国家民委的相关部署,大理州组建了回族社会历史调查领导组,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1995年3月,经大理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大理州回族研究会”,州政协原副主席马秉智任会长,马占先、王恒武、刘立阳、忽绍宽、马忠宝、张金勇任副会长,王恒武兼任秘书长;2006年12月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上,更名为“大理州回族学会”,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马国盛任会长,副会长忽绍宽、马镕、马利和、杨泽雄、张金勇、马崇文、王超英、马继华、曹泉,马镕兼任秘书长;2012年8月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仍选举马国盛为会长,副会长马镕、马克伟、张金勇、马崇文、王超英、曹泉、马利和、马琴、王瑞康、纳明,王瑞康兼任秘书长;2017年12月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马琴为会长,副会长张金勇、马志宏、曹泉、马利和、马建军、左红云、马绍云,马志宏兼任秘书长。学会现有会员200多人,另有三个团体会员即三个县级回族学会,分别是巍山、漾濞、永平三个县回族学会。此外,洱源县回族学会正在筹备中,年内将成立。




  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大理州回族学会在全州回族同胞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编辑出版了一大批书籍,工作卓有成效、成果颇多。这得益于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也依靠全州回族群众的支持,学会的日常工作才能有条不紊进行。学会活动正常,按照章程完善财务管理,开源节流,想办法筹集资金,按时换届,不断吸收有能力有担当的回族人士加入学会,使学会的人员结构合理,工作持续有效,保持了稳定与发展的统一,在全国地州一级回族学会中是一个工作较为突出的学会。

  学会成立之初,因为各方面条件限制,工作的开展并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在2006年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后,学会的工作有了相当大的起色,在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州民委的指导帮助和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经广大会员共同办好会刊《大理回族》,并编写了一本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地方回族通史——《大理回族史》,还先后编辑出版了三辑十七分册的《大理回族文化丛书》,在推动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促进回族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服务“两个共同”工作主题等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果,做了大量实事好事,学会工作得到党委政府和广大回族群众的充分肯定。

  大理州回族学会是研究回族历史文化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间社团,以团结全州回族群众为宗旨,研究工作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积极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向适应,坚持以促进民族繁荣进步和发展为己任,结合自身实际,成为广大回族知识分子和各地回族群众联系的纽带,工作越深入,群众认可度就越高。
                                                           二

  在文化研究过程中,正确认识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理解伊斯兰教中国化和中国化伊斯兰教的关系,正确把握回族文化的实质是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二元文化共同体”的关键,研究工作要有利于维护各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学会研究重点是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研究历史目的是以史为鉴并要更多为当前回族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大理州回族学会的研究工作在这十几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集中学会人力财力,集三代学人智慧编写了一部地方民族通——《大理回族史》,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成果。

  多年来,编写一部综合反映大理回族总体情况的回族史就是大理回族学者和广大回族群众的夙愿,早在1985年,我州一批有识之士就经过广泛调研,收集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了《大理回族简史》(油印稿),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材料还不能成为一部严格意义的史稿,此后这一工作并没有能够继续推进,搁置多年。2006年,大理州回族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后,一批年富力强,有知识、有远见的中青年组成了学会的骨干,学会面貌为之一新,并应广大会员的呼吁,把编写一本综合反映大理回族整体面貌的《大理回族史》作为学会最重要的文化工程来抓。此后三年里,大理回族老中青三代学人分成若干个组分别按照编写提纲分章节认真写作,数易其稿后经过认真统稿,使文稿行文得到完整统一并形成《征求意见稿》多方征求各地学者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再次统稿,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

  作为一部地方民族通史,《大理回族史》充分体现了“回族文化是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理回族史就是大理回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这两大核心主题。由于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写作过程多方征求意见,统稿又非常认真使整书文风统一完整,行文流畅、条理清晰、章节明了,详略安排得当,一经出版发行就得到各方好评,深得群众喜爱,中国回族学会会长高发原先生评价“这是近年来回族史写作中的一部力作”。

                                                             三

  《大理回族史》是一部综合性通史,在一些事件和部分问题上没有过多展开,作为补充,大理州回族学会在编写完《大理回族史》后立即启动了《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的编写,丛书从历史研究和现实发展两方面入手,意在加强新时期对回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从大理回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激发民族精神,巩固民族团结,具有深远和深刻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拓宽大理回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010年7月,《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第一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影印孤本<咸阳家乘>考释》;《大理回族史料集》;《珂里庄志》;《随心集》等四个分册组成。


2011年7月,《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第二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大理回族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貌》;《杜文秀研究论文选编》;《大理回族文学艺术选粹》;《奋进中的当代大理回族儿女》五个分册组成。




2017年7月,《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第三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大理回族马帮》;《大理回村》;《大理特色清真美食》;《新新月集》;《马福民诗词书法作品选》;《墨花流芳》;《大理回族民间故事》七个分册组成。


2019年,《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第四辑基本完成前期组稿,分为《大理回村(二)》;《大理清真寺巡礼》;《大理回族碑文集》;《王胞生文选》等四个分册,不久也将出版发行。

  至此,《大理回族文化丛书》已有二十一个分册出版发行,四辑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相互联系层层推进,从不同侧面展现大理回族文化的面貌,由此把大理回族文化研究推向纵深。四辑丛书具有如下特点:

  1、注重地方特点,《大理清真美食》,《大理回族民间故事传说》,《大理回族文学艺术选粹》等无不具有深深的“大理”烙印和回族文化的特征;

  2、抢救性挖掘整理历史资料,《大理回族马帮》,《大理回族碑文集》《影印孤本<咸阳家乘>考释》等都是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地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3、支持帮助有著述的地方学者出版文集,丰富了文库也体现亮点,如杨庭侯经师的《随心集》;作家王瑞康的作品集《新新月集》;著名书法家、诗词大家马福民先生的《马福民诗词书法集》;米如琳哈吉的《墨花流芳》;汉族作者友好人士王胞生先生的论文集《王胞生文选》等等都在不同侧面放射出大理回族文化独特的光芒。






  4、开展村寨调查研究,全方位介绍大理各个回族村寨的面貌,如《大理回村》,《大理清真寺巡礼》等。此外还帮助指导有条件的回族村寨编写村志村史,到今天,大理已经出版了《珂里庄志》、《大围埂村志》、《小围埂村志》、《马米厂米姓村志》、《士庞村志》等五本村志,此外尚有《东莲花村志》、《芝华村志》、《宴旗厂村志》在编写修改当中,不久即可出版。对于资料相对缺乏,各种条件限制的村寨,学会以《大理回村》系列,按照每一村一万字左右的文字撰写小村史,大理的九十六个回族村寨已有三分之二介绍完毕,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做到对所有村子的全覆盖,不遗漏的介绍,实现“一个都不能少”,完成一项“村村都有村史,村村都有文字记录”的文化工程。
                                                              四

  《大理回族史》是一部通史,《大理回族文化丛书》是专题研究,二者互为补充,这是大理州回族学会取得的最重要的文化成果。这属于阶段性的文化工程,在日常的工作中,学会的核心工作是办好会刊《大理回族》。




  在2006年之前,曾先后断续出版过两期《大理回族研究》,后来因为经费、人员等条件的限制而停办。直到2006年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后,会刊重新恢复并成为学会广大会员和各地群众之间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原名《大理回族研究》,每年定期不定期出版两期或三期,2013年后更名《大理回族》并定期为季刊,一年按时出版发行四期,常年坚持,实属不易,这也是学会工作最活跃的一项内容。




  《大理回族》每年四期,如遇重大活动就加一期增刊,充分体现时效性与时代特点,如《洱海保护专辑》、《杜文秀研究专辑》、《大理州建州六十周年专辑》、《书法绘画展览专辑》等。杂志体现了政治性、学术性、时效性、广泛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广大回族群众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政策的一个信息来源,也是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办刊宗旨上充分考虑要让学术研究和阅读趣味之间的平衡点,考虑的读者和受众特定文化层次,兼顾了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普通读者兴趣爱好的和谐统一,故而深得各地回族群众的喜爱,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800册,并有大量外地学者通过电子版阅读,影响扩大到全国各地。每期杂志,我们有针对性的邮寄到国家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大理州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图书馆,便于各地学者参考。从2006年复刊至今,《大理回族》已经出版发行了50余期,质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依照“贴近群众、紧扣生活、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办刊方针,更体现了“学术研究与现实要求相结合,雅俗共赏”的要求,《大理回族》分为“走进回村”,“回族经济社会”,“回族历史研究”,“回族文化教育”,“大理回族人物”,“清真寺巡礼”,“回族论坛”,“星辉月光”等多个栏目,涉及大理回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充分体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广泛性与特殊性的兼顾。





 目前,大理州回族学会已经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通讯员群体,最老的已经有九十二岁。他们的文化热情在《大理回族》杂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研究和写作热情也非常高。坚持杂志的编辑出版,是大理州回族学会工作扎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常年编辑会刊收集了大量来自基层的珍贵第一手调查资料,让我们得以全面掌握各地回族社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状况,这是我们能够编写出数量可观、质量优良的《回族文化丛书》的基础。

  分阶段持续编写《大理回族文化丛书》和每年四期坚持出版会刊《大理回族》,使整个学会的学术研究得以持续深入进行,并由此产生了一项重大的历史文化系统工程,这就是只需再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大理所有的回族村寨情况将被我们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考察,大理回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被关注到,由此形成的所有文本资料将成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涉及面之广、探讨问题的深入、形成资料之丰富在全国回族社区中算是一个典型。这已经被许多假期到大理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生领教到了,他们下来调研一段时间后看到我们这些材料后都觉得好像没有他们什么事情了!

                                                       五

  大理州回族学会在办好学术研究的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体现学会活力,丰富会员的文化生活,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

  2008年和2018年在漾濞县和巍山县组织了两届大理州回族学会男子篮球邀请赛,活跃了学会的日常工作,也加强了各地群众的联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3年9月在永平回族文化城举办了“大理州回族学会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群众热情非常高,有上万人参观了本次展览。

  2015年举行了“大理州回族企业家座谈会”,得到了全州回族企业家的大力响应,充分体现了学会的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大家都希望这样的座谈会可以不定期举办。

  2009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先后开展过四次学术论文征集活动并召开了专题论文交流会,拓宽了通讯员的视野,加强了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理州回族学会的工作和各地回族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会在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杂志的发行和经费的筹集得到群众的支持越来越大,工作进入良性发展。
                                                     六

  虽然,大理州回族学会在多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现实中存在的困难还是非常多,存在许多实际的问题。

  首先是经费问题。经费紧张或许是所有民间社团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大理州回族学会自身不是经营实体,没有固定收入,日常办公、编书、杂志的印刷和开展其他活动都需要相当的经费,所以捉襟见肘,东拼西凑就成了常态。虽然我们的办公室人员都是兼职,不存在日常的工资补贴等项目开支,大家把这看成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一种责任,多数时候都是私车公用、公事私办,全凭一种信念支持,把这个事业看成是“揽塞窝补”,“干尔麦里”。但是日常的必要开支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就单杂志一项来说,每期印刷费、稿费、邮寄费就需要近两万元;《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的出版更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所以这多年来,学会都是想方设法开源节流,想办法筹集资金,办好各项工作。筹资的渠道不外乎争取政府拨款支持,企业赞助,群众捐助几种,总体上是举步维艰,资金缺口一直比较大。

  其次是人才问题。学会会员、理事年龄偏大,以退休人员为主。特别是办公室人员都是兼职,缺少得力的人员,许多事情办起来力不从心,最简单如杂志的分发,这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运输分发,非常繁杂,让几个老人维持确实勉为其难。而研究人才的匮乏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总体上,经过这二十多年后,老一辈学者逐步老去,其中一部分已经归真离开了我们,但是年轻一辈的成长还需时间,并且参与到回族研究中的年轻人太少,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突出。这是我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全国回族研究队伍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经费不足我们可以想各种办法,但是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短时期内很难有大的改变。最直接的表现是,我们日常的《大理回族》来稿越来越少,高质量的稿件也在减少,这应该引起整个回族研究队伍的思考,也应该引起整个民族的深思!




  其三,因为人才的不足,对回族文化的研究深度依然不够。虽然,学会也不断在鼓励会员、通讯员多调研、多写稿,也写出了大量文章和调研报告,但总体研究水平不高,对历史问题的深度研究,对社会问题的广度拓展都力有未逮,最直接的,会员文章能够发表在《回族研究》和《中国穆斯林》等专业刊物上的依然不多,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方向。

  当然,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广大会员、理事仍然不会忘记身上肩负的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仍然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干好这份光荣而艰巨“尔麦里”,广大回族群众也会继续支持我们学会的各项工作,大理回族的文化传统在我们这一辈手里也必将会得到继续传承和发展。



参考资料:
  《云南回族史》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第一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第二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大理回族文化丛书》(第三辑)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
  《大理回族》2006——2018年 大理州回族学会编
        (作者系本会秘书长)

实习编辑:麦砾岩

Array

上一篇:再次重温沙甸事件
下一篇:陈梧桐: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