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人独立创作的最早的文学故事
分享到:
2020-04-25 10:58:00 【来源:丝路文库】 点击:

麦卡姆(Maqamat),是古代阿拉伯文人独创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阿拉伯语原意为“集会”,后引申为集会中的“说话”“说教”,是一种韵体散文加诗歌的叙事文,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骈体文,目的是展现作者的文笔功夫。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被艺人配上曲调,以说唱的方式咏史叙事,相当于中国的弹词和鼓书。如新疆地区流行的维吾尔说唱歌舞史诗“十二木卡姆”,就是它流传到中国的变体。



哈利里创作的《麦卡姆词话》,以艾布·栽德·苏鲁吉为主人公,此人是一个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文丐。整本书的50 篇故事,均被作者精心设计在不同地域、不同场合和人群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的文采和睿智。几乎每篇故事中,都有他大段大段的即兴吟诵,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舌头是他最有力的武器,口才是他最有效的药剂。上自达官贵胄,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着魔,为之倾倒。

我退休后应聘到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阿拉伯语。从2009年秋开始,我利用教余时间开始翻译阿拉伯中世纪古典文学名著《麦卡姆词话》,经过三年寒暑,至2012年夏全部译完。当我在电脑上打完最后一行字时,长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译文所据版本为黎巴嫩贝鲁特历史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权威校订本。此外,我还找到了与此书同时代的阿拉伯中世纪著名画家为其绘制的彩色故事插图。插图共九十九幅,我选择了其中的八十幅。

此书以《哈利里麦卡姆韵文故事集》闻名于世。哈利里是作者名,所谓“麦卡姆”,是阿拉伯文人独创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阿拉伯语词义为“集会”,是一种韵体散文加诗歌的叙事文,类似于我国古代的骈体文,目的是展现作者的文笔功夫。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被艺人配上曲调,以说唱的方式咏史叙事,相当于我国的弹词和鼓书。我国新疆地区流行的维吾尔说唱歌舞史诗“十二木卡姆”就是它流传到我国的变体。“木卡姆”就是“麦卡姆”,只是在由阿拉伯语转译成维吾尔语时发生了音变。
《麦卡姆词话》是阿拉伯古典小说的雏形。众所周知,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一直很薄弱,比较著名的小说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卡里莱与迪木乃》等,都是以古代印度传说故事为底本,通过波斯文转译成阿拉伯文,再经补充、改编成书的。而纯粹由阿拉伯人自己独立创作的故事文学微乎其微,数量极少。《麦卡姆词话》是由阿拉伯文人独立创作的最早的文学故事,它的意义不言而喻。

《麦卡姆词话》通常围绕着一个虚构的主人公进行,它的故事由一个也是虚构的说书人讲述。主人公一般都是一位才华横溢、智商极高的文坛高手。为了在混乱不堪的社会上生存,他只能以文谋生,而他采用的手段则是行乞。为了保证乞讨有得,他不得不以他的口舌为武器,进行欺诈、谎骗。《麦卡姆词话》的出现是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严酷现实的客观反映,是乞讨和偷盗盛行的时代生活的缩影,是文人沦落成乞丐的真实写照,其题材风格适应了当时大众文学的鉴赏口味。它在叙事中注重音韵与修辞之美,在行文中融入诗歌、格言和谚语,具有极强的文学美感,非常适于传诵、说唱。所以,它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人民大众的欢迎,迅速普及开来,以至演变成阿拉伯民间主要的说唱艺术。

最早用“麦卡姆”体裁写作的人是阿拉伯中世纪著名诗人白迪尔·泽曼·哈马达尼。他出生于公元969年,公元1007年去世,逝世时不到四十岁。此人自幼聪慧敏捷,博闻强识。早年背井离乡到各地游历,有“即兴诗人”之称。他在收集民间传闻和乞丐故事的基础上编写了五十一篇麦卡姆故事。每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睿智博学、才华横溢的才子,但他们都饱尝生活的甘苦,不得不用各种乞讨方式应付艰辛时世。

阿拉伯文学史公认,使用麦卡姆文体创作故事成就最高的作家当属哈利里。在哈马达尼去世四十七年后,公元1054年,哈利里出生在伊拉克巴士拉城郊区的迈山村。他的全名为艾布·穆罕默德·卡西姆·本·阿里·哈利里。“哈利里”的阿拉伯语词义为“丝绸商人”,用此词作为其家族姓氏,说明其先祖以其职业为自豪。其家族一直是当地名门望族,殷富之家,据说他家的椰枣树就有一万八千多株。但哈利里虽为富家子弟,却志在文学。为此,他先去巴士拉求学,后赴巴格达投师,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在文法、修辞、诗歌以及教法教义各科都出类拔萃,终成文坛名士。哈利里其貌不扬,常不拘小节,但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常在文人雅集上与人赛诗比赋,技压群雄。他也曾跻身仕途,做过巴士拉城的情报官;也曾出入宫廷,受到过阿拔斯王朝第二十八任哈里发穆斯泰兹希尔的器重。此哈里发颇重文才,奖掖文人。哈利里受其鼓励,自公元1101年至1110年效法哈马达尼创作出五十篇麦卡姆故事,献给当朝宰相舍拉夫丁,得到极高的赏赐。穆斯泰兹希尔哈里发去世后,哈利里继续往返巴士拉与巴格达,与当时朝廷重臣、名流交往。哈利里晚年归隐家乡巴士拉开班讲学,生徒慕名而来。他于公元1122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哈利里的《麦卡姆词话》一经问世,便在当时朝廷上下引起轰动。人们纷纷登门,欲求抄录、传诵,拜师学艺者不计其数。他曾首准他的七百名学生传诵其书。此书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

作为当时的著名文人,哈利里除了《麦卡姆词话》外,还著有《诗集》《论集》《文法妙析》《探臆得珠》等著作。但影响最大的,一直传诵至今的仍是他的五十篇麦卡姆韵文故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浦·希提在其名著《阿拉伯通史》中说:“在问世后的七百多年内,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宝藏中仅次于《古兰经》的著作。”哈利里的《麦卡姆词话》被学术界公认为麦卡姆文体的登峰造极之作。其文笔不仅明显高于其前辈哈马达尼,也一直领先于后代作家,可谓空前绝后。与哈利里同时代或后代乃至近代现代作家,用麦卡姆文体写故事的不乏其人,从未间断,但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声誉都远不及哈利里。埃及著名作家艾哈迈德·爱敏在其所著《伊斯兰的正午时期》中甚至认为,在阿拉伯故事文学中,哈利里的《麦卡姆词话》的文采超过了《一千零一夜》和《安塔拉传奇》。

哈利里创作的《麦卡姆词话》的传述人名叫哈里斯·本·哈马姆,是一个浪迹天下,云游四方的文人。五十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个叫作艾布·栽德·苏鲁吉的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文丐。除第一篇和最后两篇外,哈利里为他设计了四十七场表演,让他在四十七处不同地域、不同场合和人群中不断变换角色、身份;但在这千变万化的场景中,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展现自己的文才和睿智。几乎每篇故事中,都有他大段大段的即兴吟诵,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惊艳四座。舌头是他最有力的武器,口才是他最有效的迷魂药。上自达官贵胄,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着魔,为之倾倒,自愿为他掏金献银。

哈利里创作的《麦卡姆词话》结构严谨,故事完整,有头有尾。五十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栽德的传奇一生,浑然一体。但每篇又可独立成章,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整部著作既是一部长篇又是五十个短篇,可谓匠心独具。哈利里所处的时代是阿拔斯王朝的没落期,社会动荡,兵连祸结,战乱不止,国势衰弱,民生哀苦。大批释奴因生活所迫,走上了盗骗抢劫之路,王朝上下讹诈之风盛行,文坛被一片华而不实、雕章琢句、淫巧卖弄之风笼罩。“在这个文化的衰颓期,产生了一个文学的下层阶级,这个阶级的许多成员,都不能独立维持生计,到处流浪,随时准备在语言问题和语法问题上摆下擂台,或者就琐碎的问题互相吟诗比赛,其目的是赢得富裕的保护者的恩惠。”——希提《阿拉伯通史》。处于乱世的民众只能把精神寄托在苦行修身,笃信宗教,用对后世的企望解脱今世的苦闷之中,所有这些都在哈利里的故事中有所反映。他通过主人公栽德混迹天涯、四处乞讨的经历,劝人顺主认命,五十篇故事中充斥着大量诗词歌赋、骈文韵句、笔法华丽考究、细致入微。哈利里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阿拉伯语的文字特点、文法和修辞手段,为主人公设计了很多文字游戏。比如既可顺着读又可倒着读的回文诗、语法谜、诗谜、双关语谜以及用同义词或一词多义设谜等。还利用阿拉伯语一半字母带点、一半字母无点的特点,制作全部用带点词组成的诗文韵文,或全部用无点词组成的诗文韵文,或带点词与无点词互相间隔排列组成的韵文,甚至每词必须由带点字母与无点字母间隔组合形成的韵句,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正因为此书的妙笔宣教特点,使它在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大众中,获得了仅次于《古兰经》的地位,受到民众的欢迎,被推崇为“时代文学”。民众还给此书起了个大众化的名字,叫“艾布·栽德言行录”,俗称“骗子言行录”。里面的故事章节、诗文和文字游戏等,几乎被穆斯林民众当作经文世代传诵。

总的说来,麦卡姆故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尽管它是以小说形式写成的。汉纳·法胡里在所著《阿拉伯文学史》中说:“它缺乏小说最重要的因素,即情节;缺乏具有个性的人物及心理分析和道德研究。它总是由一些计谋构成,叙述某个乞丐的生活,千篇一律;它有时偏离内容,注重形式;它含有大量训诫、谐谑、语言和语法的游戏;其语言简练而多僻义,全是骈韵。”我想,这正好说明了麦卡姆文体是阿拉伯古代故事文学的初级形式,是由诗体文学向叙述文学转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麦卡姆词话》对阿拉伯民族近现代文艺复兴,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近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都曾用麦卡姆文体写出过颇有影响的作品,如黎巴嫩作家纳绥夫·雅齐吉的《两海集》(1856),埃及作家穆罕默德·穆维利希的《尔撒·本·希沙姆叙事录》(1906)。此书被认为是用麦卡姆文体表现新的社会内容的重要尝试,是使阿拉伯文学从传统叙事故事迈向现代新小说的重要一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前两个世纪的阿拉伯作家,在他们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过程中,没有哪一个没受到过麦卡姆的影响。甚至获得过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现代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在他的长篇中,如《我们街区的孩子们》(1969)、《平民史诗》(1977)、《爱的时代》(1980)都不难找到麦卡姆的影子。在阿拉伯文学史上,新小说与麦卡姆的渊源,大约相当于中国现代小说与古典话本、章回小说的渊源。

从公元12世纪起,哈利里的《麦卡姆词话》在西方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中间流传开来。它曾两次被译成希伯来语,后又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法文等西方文字,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重视。在西方宗教学者眼中,它是一部极好的宗教教义指导经典,不仅适用于伊斯兰教,也适用于犹太教和基督教。西方人在译介此书的同时,也开始模仿此书体裁书写故事小说。学者们认为,兴起于16—17世纪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就是受阿拉伯麦卡姆故事影响而产生的。所谓“流浪汉小说”大多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流浪汉的遭遇:他漂泊不定,笃信天命,却玩世不恭,以自己的文才智慧行骗。其主人公、模式、内容都与麦卡姆故事相似。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曾放映过一部译制影片,叫《瞎子的领路人》,就是根据出版于1554年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改编的。

为哈利里《麦卡姆词话》绘制彩色插图的画家名叶海亚·本·马哈茂德,他于哈利里去世近百年后出生于伊拉克瓦希特城。他是阿拉伯中世纪著名巴格达细微画派的领军人,在阿拉伯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绘制的插图真实地再现了《麦卡姆词话》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阿拉伯民俗,包括建筑、饮食、服饰、日常生活情景等,对理解此名著内容有很大帮助。

功夫虽然付出了,然而水平有限。译文质量如何,只能任人评说。但愿我的拙笔没有减弱这部名著的光芒。

 

(作者:王德新  2012年10月于大连外国语大学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文人 文学故事 阿拉伯

上一篇: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下一篇:新冠肺炎与新一轮伊斯兰恐惧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