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与阿拉伯文化
分享到:
2020-10-19 04:24:42 【来源:中国夜市网】 点击:

被西方人称为“CHINA”的青花瓷器,与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可能少有人知,中国的青花瓷器在其漫长的研制、生产、外销过程中,与阿拉伯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地区的文化符号,中国的青花瓷器中有很多也正是为了适应阿拉伯穆斯林的生活习俗而烧制的。可以说,伊斯兰文化丰富了中国青花瓷器的种类,甚至提升了青花瓷器的工艺。



青花瓷器是用陶土制成瓷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她具有色彩协调、端庄雅致的艺术效果,而且彩在釉下,不受空气、酸碱等腐蚀性气体的影响,色彩能保持长久不变,所以一直备受世人特别是各国贵族的青睐,中国瓷器成为他们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中国青花瓷器,已牢固树立了在世界瓷器市场的霸主地位,并一次又一次地攀上了世界艺术殿堂的巅峰。

但人们可能不知道,青花瓷器所用颜料是产于阿拉伯地区的。青花颜料是烧制青花瓷器的着色剂,不同的钴料,因呈色差异而直接影响青花瓷器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效果。元青花瓷器最初使用国产的“土青”颜料,直到元朝中期才出现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并被广泛使用在青花瓷器工艺中,特别是专供皇室使用的官窑瓷器以及对外贸易的外销瓷器上。而“苏麻离青”料则是产于伊拉克附近的“苏麻离”地区。

明代文献《窥天外乘》中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由于元代实行对外开放,许多阿拉伯人将阿拉伯地区的宝石、香料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到中国,然后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到阿拉伯地区销售。当他们发现产于伊拉克的“苏麻离青”料比青花瓷器的现用颜料更美观时,便将其带来中国试用。这一试便试出了中国青花瓷器的辉煌巅峰。“苏麻离青”在高温中烧成,发色深蓝苍翠,产生自然晕散的“料晕”,浓处有黑色结晶斑,闪烁着宝石光泽,色浓处深入胎骨,形成凝聚的结晶斑点,立体感非常强,用手抚摸,有凸凹不平之感。由于“苏麻离青”料所具有的不可模仿的得天独厚的特点,分别在元、明两朝的官窖生产中广泛使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杰出航海家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7次“下西洋”,从阿拉伯国家带回了大量的“苏麻离青”料,被广泛使用在元代中后期及明代早中期的青花瓷器生产中,开创了我国青花瓷器的辉煌时代。直到明成化中期,“苏麻离青”料来源中断,明代后期至今,在青花瓷器的生产中全部使用国产青料。

青花瓷器的图案文饰也大量吸收了阿拉伯地区的风格。元、明时期,青花瓷器的图案除山水、人物、花鸟等中国传统图案外,也有回纹和卷草纹等典型的阿拉伯文饰。

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做装饰的青花瓷器,从元中期开始,历经明永乐、宣德、成化、正德等各朝,均有此类传世珍品。台北鸿禧美术馆收藏一件明永乐时期所制的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流口上方刻有波斯文,意为“贾哈哥瑞王之子阿克比尔沙哈二十年之物,伊斯兰教历1035年(1625年)。”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灵芝开光阿拉伯文罐,其意为“穆民是优秀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仅明正德时期饰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瓷器就收藏了20多件。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及中东国家多有类似品种收藏,是我国元、明时期与伊斯兰国家经济、文化友好交往的珍贵见证。

为了适应阿拉伯地区的市场需求,元、明时期,一些带有阿拉伯风格造型的瓷器非常多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青花花果纹执壶,形态新颖,造型精巧,阿拉伯人使用此种执壶洗手或浇花,我国穆斯林称此种执壶为“汤瓶壶”,并常作为清真食品的标志而印在清真牌上。又如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天顺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阿拉伯文三足炉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顺年”楷款的阿拉伯文三足炉,均为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专用的标准器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盘座,器身纹饰分3层,中间一层绘变形花瓣纹,上、下两层绘阿拉伯文及团形图案,是仿伊斯兰金属器制作的。再如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琛宝花卉纹花口大碗,其碗口径达40.5厘米。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和伊朗阿迪比尔宫收藏的元青花大盘,其直径最大至57厘米。据明马欢著《瀛洲胜览》中记载:“用盘盛满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由此可见此类大碗、大盘是为了适应与中亚、西亚地区穆斯林的饮食习惯而专门烧制的。

青花瓷器的出口大量销往阿拉伯地区,其中销往穆斯林国家的数量最多。比如元青花,据考证,世界上现存大约300多件,在我国传世和出土的约100多件,当年流传到国外至今尚存的总共有200多件,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萨莱博物馆里就陈列着80件,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陈列着37件,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和伊朗阿迪比尔宫也收藏了数十件。元青花现在我国存世中一般多为小件器物,而器型厚重高大、工艺考究的重器珍宝如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国内存世较少,而在中东、西亚及东非沿岸还有所存留。由此可见,元、明时期,中阿经济、文化之间交流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次数之繁都已达到了高峰。

青花瓷器是我国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但我国的青花瓷器无论在工艺的颜料、纹饰与造型,还是在制瓷的外销、珍藏与收藏等各个方面,都与阿拉伯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频繁的海外贸易交往,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青花瓷器的繁荣与发展。我国的青花瓷器,将永远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翻腾的浪花、陆上丝绸之路飞扬的沙尘,与山河同在,见证中阿人民的友谊。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青花瓷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 中国文化

上一篇:青花瓷与伊斯兰文化
下一篇:马有福:跨世的贺礼——林惜纯与其一幅四条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