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
张维真:疫情断想
先知说过:“你们逃避瘟疫,犹如逃避狮子。” (布哈里辑录)前面提到的一段圣训提到不要进入疫情爆发区、也不要从爆发区走出去(布哈里、穆斯林辑录),说明传染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另有一段圣训却说:“没有传染,也没有吉凶之说。”(布哈里、穆斯林辑录)否定吉凶之说,是为了否定伊斯兰之前流行的一些迷信,如通过飞鸟的方向、沙粒的形状来判断吉凶等,从而肯定一切事物离不开真主赋予这个世界的法则和规律。但其中“没有传染”这一句,不是与前面的圣训发生冲突,又与传染实际存在的事实相悖吗? 马哈茂德·托罕在他被作为圣训学教材的《圣训学》(مصطلحات الحديث )中,援引著名圣训学家伊本·哈吉尔·阿斯克拉尼(1372—1449)对这两段圣训的调和方法,说不传染是事实,但另一段圣训说逃避瘟疫,不是肯定传染,而是为了消除误解,因为万一由于其他原因而得了病,会以为是传染所致,其实不是。查阅海湾国家一些谢赫的调和方式,也是基本照搬这一说法。我认为这一调和方式值得商榷。 在《有无传染?》一文中,我认为,前述一些圣训,以及欧麦尔带领大军躲避有瘟疫的沙姆地区,欧麦尔对此所做的解释,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的许多证据,说明有些病会传染是事实。而另一段圣训否定传染,是说传染是事实,但也不是绝对,圣训以骆驼之间相互传染为例,说如果传染是绝对的,那么,第一个病驼是谁传染的呢?(艾哈迈德、提尔米基辑录)这说明,有些病会传染是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了的,无需置疑,但如果把传染看成是绝对的,没有回旋余地,也是有问题的。 其一,绝对传染论不符合事实。因为对于许多被认为会传染的疾病,人们的反应却大相径庭,有人会被传染,而另有些人却不会。以前的非典、现在的新型肺炎,以及其他许多会传染的疾病、包括疥疮等皮肤病,都莫不如是。非典、目前的新型肺炎中一些患者被治愈,其中一部分自愈,而另一些不治而亡;一些人被感染,而另一些人却幸免,无不说明了传染并不是绝对。对此,钟南山院士也指出新型肺炎传染程度究竟如何,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其二,绝对传染论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使得人人自危,草木皆兵,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非常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些专家说:有些人不是因为疾病而死,而是由于恐慌、忧心忡忡而死。对于疾病是否会传染的态度,也是一个道理。 承认传染是一种事实,就会让我们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防范措施,“拴好骆驼,托靠真主”(提尔米基辑录),“从一种前定逃到另一种前定”(穆斯林辑录),不至于违反真主的法则和规律:“真主不改变一个民族的状况,除非他们改变自己。”(13:11)疫情期间我们国家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大量投入,对救治患者方面的全力以赴、科学探索,提倡自我隔离、少出行、戴口罩等鼓励性或强制性措施等,无疑是“改变自己”的积极、主动行为。 与此同时,不迷信传染,不认为传染绝对化,就会让人们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这次疫情,以及类似的任何考验,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谁敬畏真主,真主就会给他一个出路”(65:3),“困难之后便是容易”(94:5),“如果你们充满信心,你们不可战胜”(3:139)。 一个人是不是确切被传染,不是取决于某个特定的物质因素、物化行为,而是取决于宇宙的主宰——所有因素的创造者。因为即便是医学专家也无法确定,在诸多因素中,到底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了传染,是通过呼吸道、空气、食物、血液、水源,还是其他未知的途径?专家们只是强调通过各种方法积极预防,不可懈怠,却很少有确切的、铁板钉钉的定论。对造物主的规律和法则,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掌握。而世界上的有些秘密,对人类而言也许永远是未知数。这就说明了,有些昆虫为什么有某些匪夷所思的举动,有些动物为什么有某些不可思议的行为,有些植物有某些难以想象的现象,连顶尖级的动物学家、生物学家也回答不了。 因此,不认为传染绝对化的意义在于,疫情固然严峻,但这不意味着一定要人人自危、如临大敌,在实际的传染到来之前首先被自己不正确的心态打倒。对疫情不必要的恐惧,比疫情本身更为可怕。我们应该做的是,重视一切防范措施,与此同时,对未知的事情坦然面对,不急不躁,乐观豁达,随遇而安。一如对前定规律的态度一样,接受已知的一切,在未知领域积极进取。“谁敬畏真主,真主就会给谁一个出路,在他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他提供给养;谁敬畏真主,真主就会使他满足。真主必定胜任自己的事情,真主为所有事物预定了规律。” (65:3) 七 学者、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次疫情的源头是野生动物(一说是蝙蝠,一说是其他动物,总之是野生动物),就像之前的非典被认为是吃了果子狸所致。尽管许多资料都一再重申,没有证据证明野生动物比一般家畜、家禽营养成分更丰富,而且野生动物由于缺乏防疫检验,以及其他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人感染病毒的风险更大。但一些人的贪婪、不知足、自以为是,让他们不守本分,铤而走险,不惜拿生命去做赌注,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和好奇。 古兰经说:“令世人爱好的,是种种欲望,如女人、子女、成千上万的金银、名牌骏马、牲畜和庄稼。那是今世生活的享受,真主那里有更美好的归宿。”(3:14)就连平常属于合法的事物,过分了就会使人自负、肆虐、自欺欺人,何况是那些未知领域、充满风险的野生动物呢?贪欲,在历史上无数次使人类自食其果,悔恨莫及。这次疫情和之前的非典,又记录下人类因贪获罪的历史。 古兰经说:“今世生活是骗人的享受。”(3:185)古兰经从未否定今世生活,如教我们念“主啊,求你赐给我们今世的美好,和后世的美好,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2:208)可为什么在这里说它是“骗人的享受”呢?一是指当人类对合法事物使用和占用过多、越位,超过自己的正常需求,就会导致本来合法的事物转变为非法,如过分吃喝,过分睡觉,过分行房事,等等。之所以非法,是因为对自己身心造成伤害,或对他人造成侵害。二是指人性中的觊觎、不安分。本来真主所赐给我们的大量食物,不胜枚举的蔬菜、粮食、家禽、家畜等,足以满足我们的生活,也足以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但人的贪婪就如圣训所说“越喝越渴,至死还不满足”,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千万想亿万,有了家禽、家畜想野味,等等,不一而足。 法律一时可以遏制贪欲的延伸,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欲。贪欲事关人的素质、人格、信仰、品味和境界,这些领域,法律怎么好干涉呢?从本质上讲,一心品尝野味、不惜生命代价的人,与一心侵占国家和人民财产、不惜以身试法的贪官的心理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贪欲,绝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因为它危及众人和社会,后果不堪设想。这次突如其来、不断蔓延的疫情,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铁的事实:貌似个人“自由”、个人行为的有些做法,很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社会灾难。 对这次疫情的反思,应该包括对饮食的理性选择。我曾经写过一篇《清真饮食的世界意义》,大意是:清真饮食不是关乎穆斯林的“民族饮食”,甚至也不是“宗教饮食”,而是关乎人的健康的世界意义的饮食文化。人是万物至灵,人的婚姻关系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的社会关系、文明程度与其他动物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切无不出自人与动物的鲜明区别,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能力,有自制的天赋。那么人的饮食有所选择,有所讲究,而不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也就理所当然。专家所建议的运动员的菜谱,都与“宗教”无关,却与清真饮食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这似乎不是偶然。 这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按照清真饮食来要求自己,而是说,最起码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在食品安全不断向我们敲响警钟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是不是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节制,而不是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因为这已经不是“个人自由”或“私生活”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公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次疫情就明确告诉我们,当疫情的“雪崩”铺天盖地的时候,乱吃乱喝、不知自律的那些“雪花”也许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过:“执行真主法度的人与以身试法的人,好比是同乘一艘船的人,他们通过抽签来决定自己在船上的位置,于是部分人坐在上层,部分人坐在下层。下层的人用水时要经过上层,他们就说:‘假如我们在属于自己的领地开一个洞,对上层的人也没有什么危害。’ 如果其他乘客放任他们我行我素,他们就会全军覆没;如果他们及时制止,他们就会幸免于难。”(布哈里辑录) 有学者把这段圣训提到的船称作“社会之船”,船上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分子,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如另一段圣训所说:“你们每个人都是牧羊人,都要对自己的羊群负责。” 信息化、数据化的今日,世界就像一个村落,称其为“地球村”一点也不为过,没有哪个人可以声称“吃什么喝什么属于自己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因为你吃出毛病来,遭殃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要由全社会、甚至全国乃至全世界为你买单。之前的非典、今日的新型肺炎,不是活生生的的例子吗? 现代伊斯兰学者、思想家艾布·阿尔拉·毛杜迪(1903—1979)把法度比作山路上设立的围栏,没有哪个人会说:这个围栏限制了我的自由,我要拆去围栏,去寻找我的自由。饮食不经过大脑的筛选,信马由缰,吃出问题,危及社会,与酒驾、超速等对公共交通的危害如出一辙,而且有过之无不及。这应该是这次疫情对国人最深刻的教训之一。 求真主呵护,让我们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上一篇:张维真:面对疫情,怎么做殡礼?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