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原城东区政协主席马玉林
分享到:
2021-08-28 11:29:54 【来源:马钫供稿】 点击:

 


晚年的马玉林老人。马钫供图


今年十一月初,惊悉马玉林去世的消息,心里万分悲哀和留恋,因疫情的原因,儿女们没有通知生前好友,低调处理了丧事。我未能亲自前去送灵和瞻仰他老人家,实感万分悲伤和遗憾。说起来他还是我己故的舅舅全国劳动模范马积福的好友和领导,两人同时在1950年光荣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那年全市入党的党员六名,他俩就占了东区的两名。马玉林有点文化,马积福不识字。后来在合作化时他俩同时调去市农牧局工作,但马积福因为没有文化,推掉了市农牧局副局长的职务。马玉林因有文化也比较年轻,一直在市农牧局工作,其职务不详,市委组织部至今留有档案可查。

马玉林(1927年——2020年,享年93岁)自小父亲早逝,留有弟兄三人,老大马有四夫,以打短工为生,老母亲也给人家打短工,给别人家菜园子拔草、洗衣服得到一点收入为家中补贴。马玉林在菜园子里批发一点新鲜蔬菜,用提筐挑上走街串巷,叫卖蔬菜为生。那个时代,走街串巷的小本生意全凭一张笑脸和吆喝声,马玉林在叫卖蔬菜中经常吆喝的一句词是“大萝卜”,因此“大萝卜”竟成为他的外号,一直伴随他许多年。他后来担任东郊公社党委书记,主抓蔬菜生产,群众亲切称他为“萝卜书记”,甚至于许多群众不知道马书记的名字,而只知道“萝卜书记”的称呼。当年他的个头高,满脸带着笑容,声音宏亮,当他见到任何人,都是嘿嘿的笑,从不与别人争吵,一辈子没有改掉。在领导岗位上也好,在二十里铺五七干校也好,和省市领导同时在西宁街头的公共厕所挑粪积肥也好,都没有改掉自己和蔼的脾气。凡是省市领导们每到一个露天的公共厕所里挑粪时,街上的行人都是捂着鼻子离开大粪车躲着走。那么臭的味道满街很难闻,他确连口罩都不带。有一年夏天,大新街南面有一座公共厕所,我亲眼看到有马玉林、市委书记李宁、还有省委副书记高克亭、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肖寿山等省、市好几位领导亲自挑粪,满裤子和上衣的袖子上全是粪便,心里有说不出的一种滋味。至今八十岁的我,还没有忘记那一幕,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这一代年轻人会想到他们那一代老革命、老领导吗?他们那一代人早己逝去,但他们的故事永远留传下来。

马玉林一家人租住在清真巷5号的大杂院内。解放后,当时第三区人民政府就在设在清真巷8号的院内。由于刚刚解放,国民党残部四处闹事,社会治安很乱,影响着人民政权和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政府开始要建立新政权,首先要加强武装力量以保证政权的正常运行,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和负担非常重,地方政权必须加强民兵建设和地方武装的建设,马玉林首先自愿报名担任了清真巷治安民兵。在正式成立地方政府时,原城东区属第三区人民政府,清真巷也不叫清真巷,统称南关,包括南庄子、中下南关、清真巷的高槽区域等,被定名为第九街。第一任街长姓王,是红四方面军的被俘人员,在东关当长工,王街长是四川人,讲一口四川方言,拉个拉个(那个)是他的常用语,人们称呼他为王拉个街长。一年后,由下南关的马海源担任街长,由于马海源脸上有麻子(天花后遗症),大家称他为麻街长,马玉林任付街长兼第九街民兵队长,后成为第三区民兵大队长。随着形势的需要区政府还成立了地方武装。这几个组织都设在清真巷一个旧时官僚的院内,这批地方武装承担了地方劳教的警卫任务,地址也在清真巷。那些劳教人员办起了副食厂,后来又划拨给省劳改局南滩新生园艺副食厂。地方武装后来划拨给青海公安部队(1983年改称青海武警总队),经过扩充后调到牧区,警戒牧区的社会治安任务。

马玉林是土改工作中逐渐脱颖而出的地方少数民族干部,从一个担筐卖菜的小贩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政府干部。他极度珍惜时代赋予的使命,拼命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成绩报答党和人民的信任。

1953年成立东关回族自治区时,马玉林通过普选成为人民代表,又因自己得了长子,为了纪念这个难忘喜庆的日子,特别为长子取名马晋选。到了农业初级合作社时,马玉林调到市农牧局工作。1958年8月份,成立人民公社,范围包括平安县的曹家堡、石灰窑、互助县的高寨等,称东方红人民公社,面积很大,我算不出有多少平方公里,但知道公社东西长度达到30公里。由市委调市人民银行的李广盛任东方红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年龄31岁的马玉林任东方红人民公社社长,地址设在上十里铺村的村庙里,村庙大殿为会议室,设置有会计、出纳、文书各一名。195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农村一面要搞大炼钢铁,一面还要深翻土地,马玉林作为一名年轻领导,有序不乱的把全公社工作有计划安排的非常周到。第一步抢收成熟了的粮食,抓紧收割成熟了的小麦,紧接着搞上一点深翻的样板田。第二步收秋粮和土豆类。田里的粮食,蔬菜收完了,剩下的劳动力,搞冬天的浇水,和备肥积肥。然后再搞大炼钢铁,不到二个月大炼钢铁结束了。再搞备耕。虽然那么大的一个人民公社,只有十一二个工作人员,却把工作做得有头有序。

1959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根据市上的安排,把小峡外的高寨和红庄划给了平安县。东区的北园村由市委直接交由城中区管辖,地址设在花园南街。东郊的两乡成为小峡公社,原来的各高级社为大队,按原来的名称不变。市委为了发展蔬菜,把新民、联合、团结三个大队调往小峡外的红庄,发展蔬菜基地。剩下的先进、友谊等大队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指定中庄几个大队和十里铺的几个大队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马玉林乃为小峡公社党委书记,袁永清,魏永吉为付书记,马绍贤为社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从友谊大队调马进良,刘存寿为曹家寨大队的书记和大队长,魏学仁为下十里铺大队的大队长,马积福为上十里铺大队的代书记并兼职小峡公社的副社长。

小峡公社把联合大队在纳家山的一百多亩旱地,如沙燕尾巴、狠舌头、官前沟等分给友谊、先进、北园三个大队耕种,主要以饲料和土豆为主。饲料解决生产队的牲畜饲料问题,土豆上交西宁市蔬菜公司供应市场,缓解了西宁市市场上的居民吃菜困难。1959年我觉得是一个奇怪的年,全国各地开始闹饥荒,可我们青海有两件重大的喜事,第一是兰州到西宁的火车在10月1日通车运营,解决了自古以来甘青交通的大问题,解决了战略发展和历史上的重大交通问题,“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自然障碍被突破。第二是新中国成立的十年大庆。在我们东区范围内,农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丰收,纳家山秋粮和饲料的丰收取得罕见的成果。特别是土豆的产量达到了近万斤,白胖胖的大土豆,受到了市民的欢迎,超额完成了下达的任务,社员每户都分到了超产后多余的土豆,给来年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和基本保障。由于东区的粮食超产丰收,在交公粮时,公社的秧歌队敲锣打鼓沿七一路给当时的省委报喜,青海唯一的电影纪录制片厂把报喜的场面制作成电影新闻录片,在各个电影院播放,青海日报也在头板头条上登载了消息,当然公社马玉林书记也喜出望外,他嘿嘿的笑脸更有光彩。做为一名主管农业的公社书记,时时大抓农业,大力生产粮食、蔬菜是他最中心的工作和最终目的。

小峡公社也有民兵大队,当时民兵大队已经完成了对国民党残部的警戒任务,生产之余进行基本训练,有时也负责维护社会治安。民兵大队主要力量都是青壮年劳力,马玉林书记在农闲时,决定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小峡公社下辖和平大队(现互助高寨),有一条渠称和平渠,年久失修,影响了农田灌溉。马玉林书记调动公社民兵大队,奋战数月,将和平渠彻底修缮,挖深和拓宽渠道,增加过水流量。劳动中,马玉林不仅是指挥员,也是身先士卒的带头人,率先拿起铁锹跳入渠中劳动,带动全体民兵不遗余力改造渠道。   

1962年开始中央制定了新的政策,改掉浮夸作风,取消了食堂大锅饭,制定了中央农村六十条,抓实事求是,改善农村社员的生活,大开拾边地,开放自由市场,充许农副产品自产自销,谁开的地谁收益,生产队绝不干涉。可作为公社书记的马玉林,动员各大队的书记,在上十里铺大队马路边的一块空地上开了一个自由市场,要求各大队书记解放思想,带头带领社员在公社开的市场出售蔬菜,引来了城市居民到自由市场上频繁光顾。市场结束后,总结经验,大胆鼓励社员在所有的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和家禽家畜,市场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收入也增加。后来的几年里大家的生活也好转了,有些社员家开始养奶牛、养羊养鸡。生产队要多开荒,社员除了自留地外,多开房前屋后路边的拾边地。这是公社书记马玉林的一贯主张。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马玉林担任了东郊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到了七十年代,国家开始在农业上提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出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代替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开始全面调整国家发展的总方针。西宁市把全市的农村也作了调整,把联合、团结、友谊、先进几个大队并入到东郊人民公社。公社书记是马玉林,主任马全寿,副主任赵志善。公社下设农村工作办公室,晋财祥、何长福、张寿、袁玉邦等负责乡镇企业。但是东郊公社的土地面积有限,马玉林还是采用学大寨的精神,由公社统一领导把杨沟湾北湟水河滩的沼泽地及半个湟水河的干河滩进行了开发,沿湟水河修了防洪墙;把八一路北的沼泽地进行平整改造,动员全公社的力量,不到一年改造成三百多亩的良田,修建了温室,建起了塑料大棚,增加了饲养场,办起了副食加工厂。同时建成东郊公社直辖的农业综合试验场,这个试验场所生产的蔬菜、蛋禽、牛奶以及豆制品以及肉类,全部供应了西宁市场,缓解了城市居民的副食品需求,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    

联合大队从小峡外的红庄返回西宁,土地很少,由联合大队书记李成元带领全体社员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把白家河湾的荒滩改造成良田,土地增加了四百多亩,修建温室、塑料大棚,值得一提的是马玉林书记专门支持李成元在全市搞塑料大棚的样板,专派李成元随全国农业考查团前去朝鲜进行农业考察访问。李成元在朝鲜经过考察取经,在白家河湾修建了一座三十二亩的大型塑料大棚,成为全公社、全市甚至全省的样板试验田,从此带动了全公社塑料大棚的高速发展,增加了蔬菜单产的产量和循环生长期,品种也越来越多,蔬菜亩产达到了万斤,联合村民的收入一下提高了许多倍。为此李成元得到了国务院农业科技奖。由此全公社掀起了大建塑料大棚的高潮。借此联合大队开发了纳家山的荒地,粮食也丰收了,并成为全公社收入最高的大队。这是跟公社书记马玉林的亲身指导是分不开的。

马玉林更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在曹家寨办起了一个农业科技试验站,把友谊大队党支部付书刘存有调去当站长,专门改良蔬菜品种,给各大队培育优良品种的菜苗,解决有些大队没有育苗技术的困难。为了发展蔬菜和粮食的任务,从各大队抽调代表参观乐都县蔬菜粮食套种和高底田套种的经验,和乐都县委书记张致富取得联系,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讲课,介绍他们的套种经验。马玉林书记又和兰州雁滩公社党委书记联系,并亲自去兰州请蔬菜技术员,来东郊公社亲临指导。他从兰州请来的一位姓吴的技术员留在友谊大队专门指导蔬菜生产技术,给东郊公社的蔬菜生产打好坚实的技术基础。马玉林书记在全公社继续推动扩大蔬菜生产,增加各种蔬菜的品种,特意和省农林科学院、省蔬菜研究所立项,由省农林厅、省财政厅、市农牧局、批准在友谊大队建起一座太阳能蔬菜试验温室,当年就取得了成果。新品种的牛角辣角、羊角辣角、白兰瓜、苏联的吊架小西瓜等喜获丰收。马玉林书记每抓一项工作,就要亲自到现场,忘我认真的工作态度,谁也比不过,也做不到。在他担任东郊公社书记以来,东郊公社的粮食年年增产,从田间管理,到施肥,蔬菜粮食的品种都是经他亲自严格把关的。马玉林书记把水利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刚好快到春季来临,专门要求水渠管理的负责人,组织清理渠道的垃圾,先放水试验,看渠道是否畅通。巡渠管理人员的配置,是否责任到位。水进入渠道还要进行破冰工作,渠道有毛病即时派出工作人员抢修。不能发生水渠塌陷,水源流失或影响城市的环境。 

马玉林书记所有的工作都要亲自到现场做调查,然后开会集中大家的意见作出决定,并制定解决方案,凡是有一点工作上的漏洞,他绝不客气,工作态度一丝不苟。

马玉林书记在东郊公社抓粮食蔬菜生产,不到三年时间,整个公社的粮食收购任务一比一年超产,蔬菜的收获超产部分达到了人们的预想。到了1975年,西宁市的蔬菜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并供应了广大农牧区。全市的市场已经饱和。省委省政府为了鼓励东郊公社的优异成绩,从国家物资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特别给东郊公社奖励青海湖牌的汽车10辆,在那个年代里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东郊公社成立了一个汽车运输队,不但解决了运送蔬菜和肥料的困难,在农闲季节还可搞长途运输的副业,给公社也增加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在马玉林书记的严格督促下,东郊公社各大队也获得了奖励了不同数量的汽车奖励,合计全公社有汽车三十余辆。

农业方面发展了,乡镇企业也突飞猛进。在马玉林书记的操持下,东郊公社办起了一个砖瓦厂,穆成德为厂长,王琛元为会计,公社也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东郊公社在曹家寨大队又办起了一个乡镇企业——农机汽车修理厂,业务有农机具修理、翻砂铸件、手扶拖拉机拖头制造等,有各种机床七八台,专接外活加工。所生产的手扶拖拉机拖头由省农机生产资料公司专项分配,并销售到外省。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马玉林亲自抓各大队的企业,倾力支持发展。因地制宜从曹家寨到杨沟湾,靠近南山一带的各大队都利用荒地办起了砖瓦厂,总数有十七八个,利用南山优质红土专门烧制红砖,这些红砖给全省的建设提供了保障。从苦水沟到杨沟湾的南山根,都是高低不平无法耕种的干旱荒地,而且这里的土质都是红粘土,最适应燒砖。东郊公社包括(湟水)河南的这几个大队,都有了自己的砖瓦厂,一方面按排了剩余的劳动力,另外还增加了收入。所以马玉林自担任东郊公社书记的日子里,农民的收入年年增长。另外根据各大队的实际情况,办起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企业。从(湟水)河北林家崖村开始,先有了拖拉机的拖头厂、饮料厂、黄河宾馆,储家营村办起了五金批发市场、小旅社,还有个人办起了小商店,利用火车站的优势,王家庄村办起了小商品批发市场、修建了电影院等等,小寨村办起了星火化工厂、养猪场,钢窗厂等等。(湟水)河南的先进村办起了共和路先进旅社、康乐路口办起了废品收购站、八一路旅社、骨胶厂、德令哈路的翻砂厂等,友谊村办起了友谊汽车拖拉机修理厂、造纸厂、弹花厂等。曹家寨村办起了翻砂厂、新型房屋开发公司等,各种行业遍地开花,全公社大大小小的企业不计其数。    抓农业也是马玉林的拿手戏,一年四季,他离不开庄稼地。开春前他亲自骑着自行车,早上八点他已经到乐家湾、杨沟湾的地头上,亲自观察地里备耕的肥料准备情况,甚至每亩地有几堆肥料,了解种子的落实及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每一个大队、每一块地他都不放过,到下种前,他要在公社专门召开备耕生产动员大会。他要求每位大队书记汇报具体的备耕工作,他随时提问每一个细节问题。稍有漏洞都是瞒不过他的。他真是搞农业的专家,因为他先在田间地头作过详细的调研。耕种结束后他又要到地头观察灌溉情况,土壤是否有板结。过几天他骑着单车又要跑到地头上观察出苗率的情况,然后又开大会,听取大队书记们汇报。过一个阶段他又要骑着自行车观察青苗的长势及祛除杂草的田间管理。一直到收割开始他又要跑多少次。他跑累了,肚子饿了,随便进入社员家要个干馍馍,要点开水充个饥又跑到另一个大队作调研。有时河南跑完了,扛上自行车,淌着漫过膝盖的湟水到河北进村下地作调研。那时城东的湟水东段没有过河桥梁,公社年轻干部张寿跟随马玉林书记到各大队询问蔬菜产量情况,一直跑完河南的大队后,需要从杨沟湾大队到河北的傅家寨大队,正当张寿以为马书记会带他绕道建国路桥时,马玉林书记却对张寿说“我们从河里钻(淌)过去”。当时把年轻的张寿吓了一跳,夏秋季节湟水动辄发洪水,万一走到河中间,上游的洪水下来躲都无处躲,这简直就是在玩命啊!看着犹豫不决的张寿,马书记卷起裤腿毅然下了河,扛起自行车淌河从容而过。张寿只好跟着书记下河,进行了平生第一次淌河的举动。随后的日子里,张寿跟着马书记淌河成了家常便饭,在张寿跟随马书记的三年中,不知曾经淌过多少次湟水。

1997年,马玉林开始研究南北山即塔尔山村和泮子山村的人畜引水工程。两座山都是徒步跋涉才可以到山顶,马玉林先后和群众交谈,和干部研究,提出解决人畜饮水的具体困难,最后由市委书记温志才亲自下乡作了详细的调研,市政府同意解决两山人畜饮水的实际困难。1999年,两山终于通上自来水,两山的老百姓历来是喝窖水生活,从来没有喝过清澈的自来水,他们对此感恩不尽。早些时候,马玉林向塔尔山派出公社专职干部,进行荒山绿化,形成了今天的塔尔山林场,造福一方。

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西宁市城区又进行了调整。1986年,西宁市成立城北区,撤销原西宁市郊区,原数东郊公社的20个村全部移交城东区管辖,成立中庄乡、十里铺乡。马玉林从郊区区调入城东区,担任副区长,一方面要落实各项平反工作,又要抓工农业生产,还要顾及东区教育及安置下放返城的城市居民解决住房等问题。把打靶场、一颗印、大园山、富强巷、大寺沟等处作为回城居民的安置,给所有从农村返回来的居民分配院落,通电通水通路,所有工作安排的有条有序。

改革开放后的城东,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大办街道企业,解决返城居民的就业问题。马玉林大力支持兴办街道企业,先后将原有的土方队搞高档次,成立建筑公司。区政府办了一个城东区建筑公司,马青山为经理。各办事处相继也办起了建筑公司,马振忠办起了清真巷建筑工程公司,可以承览各类有规模的建筑工程;黎顺清办起了东关建筑工程公司;周家泉办事处成立了东建公司;大众街由韩文斌弟兄们办起了穆斯林建筑工程公司等。清真巷办事处由马进宝办起了五金厂、民族制革厂,張明德办起了市第四皮鞋厂,马志良办起了钢窗厂。区政府直接办起了棉毛针织厂,专门生产无纺布和机制地毯。随后在东关大街办起了尼龙袜厂,生产出了驼铃牌尼龙袜子,在共和南路办起了毛纺织厂,专门生产开斯密的精细毛线。把修粘轮胎、修鞋的手艺人办起了橡胶制品厂。又在共和路办起了回民食品厂。动员了万盛马父子出来制作回族特色的糕点,挖掘出了传统的万盛马的特色手艺糕点、花样点心。这些企业的出现,大量的安置了闲散劳动力,并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就业。区政府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开了许多知青商店。五花八门的企业,像雨后的春笋遍地开花,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减少了居民找工作压力,东区的民间经济突飞猛进。在花园北街有一个房屋维修队后来发展成了地毯厂和皮鞋厂。花园南亍的制帽厂,供应了全省各州县,产品供不应求。东区的这些企业的发展,给东区的财政作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好多在东区的企业被市上轻工局接管,如驼铃牌的尼龙袜子成为名牌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城东区第一皮鞋厂、第三、第四皮鞋厂、民族皮鞋厂等,都被市轻工局所接管。

为了解决孩子们上学的大事,在一颗印、打靶场、大圆山等处修建了小学,解决了孩子们义务教育的重大事情。东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返城孩子的增加,修建了林家崖的逸夫小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关回族对教育不重视,更由于一些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不主张孩子上中学。为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回族孩子集中的中学,马玉林通过原友谊大队的书记,在磨尓园挤出了一块十多亩最好的肥地,修建西宁市唯一的回族中学。资金没有,马玉林动员民间的资金,自己带头募捐,把有经济实力的知名商人、热爱教育事业的热心人集中起来当场报名募捐。很快一所回民中学拔地而起,解决了东区的孩子们入学的困难,历年来培育多少优秀的有用人材。

马玉林一生忠实于党的工作,勤勤恳恳,为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对东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马玉林老先生从解放除期就受到了党的培养和教育,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对东区的发展建设付出了一生,留名青史。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城东区政协主席 马玉林

上一篇:索麻巷的传说
下一篇:一位抗美援朝回族老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