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在清真寺里给学生教授汉文的阿訇——记经学大师虎嵩山
分享到:
2021-04-02 02:06:55 【来源:北方的波斯蓝】 点击:

从元、明、清以来,中国的回族穆斯林经堂教育都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主,很多阿訇精通阿语和波斯语,但汉语水平很低。有这样一位大阿訇,率先在清真寺里给学生教授汉文,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 、 中阿兼通 、著述颇丰的人才 , 对西北乃至中国伊斯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开拓与创新的作用。他就是出生于宁夏同心县的中国近代知名阿訇-经学大师虎嵩山。

一八七九年 十一 月 二十三 日 , 虎嵩山出生于宁夏 同心县 (时称平远县半个城 )。 他原名虎万福 , 经名赛尔敦丁 , 以字行 。青年时期马元章为 其更名镇林 , 字嵩山 。 虎嵩山的父亲为虎夫耶门宦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 虎嵩山自小遵从父命在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 , 期间曾到各地寻访名师。 一八九七 年 , 虎嵩山到海原县烂泥沟清真寺师从汪乃必阿訇 , 学习并接受“ 尊经革俗 、 凭经立教 ” 的伊赫瓦尼学说 ; 一八九九年 “ 穿衣” 毕业即受聘到同心城清真小寺任教长 ; 一九零一年至 一九二四年先后任同心城清真东寺 、 固原县硝河城清真大寺等清真寺教长。


率先在清真寺里给学生教授汉文的阿訇-记经学大师虎嵩山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期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辛亥革命的爆发 , 清王朝的寿终正寝… … 虎嵩山的青年时期正经历着国家和民族这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革。 在民族的苦难和国家生死存 亡的历史时期 , 虎嵩山一方面严格履行教长的职责 , 格守伊斯兰教教义 , 坚守着清真寺的一方净土 , 传承着自明朝嘉靖年间陕西经学家胡登洲所开创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另一方面也不断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 。

二十世纪初叶 , 中国各族儿女发扬 “ 多难兴帮” 、 “ 自强不息” 的精神 , 纷纷留学海外 , 投身爱国救亡运动。 正如留学法国(如周恩来、 邓小平等)及苏联 (如刘少奇 、 朱德等 )的革命青年一样 , 在留日的革命青年中 , 曾有十四个省三十六名回族青年学生 , 成立了“ 留东清真教育会” 并创办了回族历史上第一个刊物《醒回篇》, 号召回族同胞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 与各民族同舟共济 , “ 教育救国” 、 “ 共图国强” 。 一批回族阿訇、 教育家纷纷到国外访问留学 (如王宽到阿拉伯半岛 、 埃及 、 土耳其等 国考察 )。 深受他们的影响 , 虎嵩山也决意出国考察并履行朝觑功课。 一九二五至 一九二六年 , 虎嵩山从海路经上海、香港赴新加坡 、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考察并到圣地麦加参加朝觑大典。在漫长旅途中看到外国列强对中国人的歧视 , 更增强了他的民族 自尊心 , 增强了他办学强族兴国 , 投身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决心 。回国后的第二年 , 虎嵩山在宁夏大力倡导和兴办穆斯林新式教育 。改良宗教以启迪民心 , 发展教育以振兴民族 , 是当时中国回族穆斯林中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和知识分子 (主要是经汉两通的阿訇 )的共识 。 他们奔走呐喊 , 付诸行动 , 改革传统的经堂教育 , 在中国穆斯林聚居地兴办现代回民学校 , 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穆斯林人才 , 而且用实践探索了回族的教育模式 。在这批宛如星河的杰出学者和知识分子中 , 虎嵩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



回族自明代形成,汉语就成了回族的正式语言,日常生活中说的是汉语,但回族,尤其西北回族不学汉文,经堂教育也不学汉文,因此,西北回族穆斯林普遍不识汉字,吃了不少苦头。经堂教育不学汉语,汉语水平所限,只能用汉、阿、波三种文字的单词混合成的经堂语口译、讲解经典,因此,不能准确地把阿、波文经典用汉文译出来,讲“卧尔兹”也用“经堂语”,而“经堂语”译出来的混合语言又受到阿文语言结构的影响,译文不是普通汉语。穆斯林群众听起来似懂非懂,有损于经典的既有含义。认立学经典中有许多哲学词汇,由于阿訇、满拉(海里凡)中文和哲学知识的障碍,有些哲学术语不能准确地译出来,而只能把阿文术语念出来,加上阿语水平的障碍,不能理解真正的含义,形成教师、学员心里似乎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说不出来的现象。

回族传统经堂教育教材
 

虎嵩山是一位博学多识的经学大师和教育家 , 兴办回民学校 , 提高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素质是他的毕生夙愿 , 他在改革传统的经堂教育 , 发展新式回民教育 , 促进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流互 动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 具有开创意义 , 特别是对推动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与顺应时代方面起了主要作用。他认为以文化救人 、 救教 、 救族和救国的关键是从儿童着手 , 改革经堂教育先得从教材开始 , 教材不改革 , 便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 因此 , 一九二七年在他自己亲手创办 的位于固原三营的“ 中亚学校” 中 , 首先对经堂教育中使用的教材存在的不足作了修订 , 先后编写了两册《阿文教科》和一本《波斯文法精华》。

《阿文教科》课本开创了我国现代阿语 语法用现代汉语讲授 , 语法术语用现代汉语翻译解释之先河。

在改革经堂教育方面 , 他主张“ 中阿并 举” , 终生学习 , 培养经汉两通 的人才。他认为只有培养中阿兼通 、明德格物 、博文约礼的阿訇 , 才能适应生存于汉语文化环境中的回 族穆斯林社会的发展 ; 他认为过去的经堂教 育培养学生只注重阿文 、 波斯文的学习 , 轻视汉文的学习 , 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 又不能确切地理解 、全面深人地阐述伊斯兰教义 。

他率先在清真寺里给学生教授汉文 , 尽管遭到一些保守阿訇的诽谤和阻挠 , 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 正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 ,在西北的清真寺教育中加授汉语 , 并创办了多所中阿并授的学校 , 为国家和回族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 、 中阿兼通 、 著述颇丰的人才 , 对西北乃至中国伊斯兰教育事业 的 发展起到了开拓与创新的作用。 如 一九二七年 , 虎篙山任固原老三营清真寺教长时 , 在寺创办了一所“ 中阿小学” 并任校长 , 这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最早的中阿文教育机构 , 虎嵩篙山也因此被称 中国西北中阿学校的创始 人 ; 一九三一年 , 出于 “ 谋造就师资 , 为将来发展宗教 , 减少耻辱之具” 的目的 , 虎嵩山呈报地方政府批准后在三营镇正式开办了一所 阿学校— 中亚学校 , 并被公推为校长 ; 一九三三年 , 虎嵩山被聘为同心大寺教长时 , “ 经与当地协议在大寺成立了中阿小学 ” ; 一九三四年 , 虎嵩山应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透聘请 , 在银川合作创办“ 宁夏私立中阿学校” ; 一九三七年 ,驻防三营 、 同心一带的国民党第八十一军军长马鸿宾先生仰慕虎嵩山的才学 , 聘请在其司令部举办了中阿讲习所 , 之后马鸿调任绥西防守司令 , 讲习所也随军迁到吴 忠 , 遂 “ 规模益宏 , 成效日著” ; 1 9 3 8 年 , 马鸿透又在吴忠中阿讲习所的基础上成立了“ 中阿师范学校” , 聘请虎嵩山任校长 , 学校广招各地优秀青年人学 , 一时人才云集 , 盛况 前 , 大开学习汉语 、 阿拉伯语 、 波斯语和翻译著述之风 。在虎嵩山的大力倡导下 , 新式教育在宁夏和甘肃的一些地方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 。 这些学校的创办集中了当时西北回族中 一些知识精英 , 上海、 云 南 、 江苏 、 四川 、 青海及甘肃等地的很多学生慕名前来宁夏求学。 当时的新式教育 , 为全国各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 虎嵩山的弟子中更是人才辈出 , 很多人成为全国文化界 、 伊斯兰教界的著名人物 , 如马坚 、 马福龙 、 虎学良 、 马元卿 、 丁振翼等。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 ,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宁夏和甘肃地区 , 能够出现这样令人振奋的局面 , 得益于虎嵩山的躬身实 践和楷模作用 。 一九三九年 , 虎嵩山在银川与到访的白崇禧将军 (兼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 ) 晤时谈道 : “ 西北回民虽多 , 但太贫穷 , 文化落后 , 要发展教门 , 兴教建国 , 必靠人才。 因此兴办中阿经学堂 , 培养中阿兼通的新人才, 鼓励回民儿童经书并读 , 积极兴办回民中小学 , 培养回民人才 , 提高回民素质 , 是当务之急。 ” 他还请求白将军以其个人影响 , 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倡办高层次的中阿学校。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 中华民族同仇敌汽 , 共赴国难 , 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 虎篙山也积极投人到抗 日救亡的运动中 , 提出“ 国家兴亡 , 穆民有责” 的 口号。 时任宁夏吴忠中阿师范学校校长的他 , 凭借着自己在回民中的威信和这个宁夏穆斯林的最高学府 , 积极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讲 : “ 爱国属于信仰 , 穆斯林应热爱祖国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 没有国家哪还有宗教。 ” 他指导学生每周出一次墙报 , 举行一次演讲 会 , 都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内容 ;他还支持学生利用课外活动轮流到集市上宣传抗日 , 抵制日货 , 唱抗日歌曲:《穆斯林进行曲》。他严厉批评那些对日本侵略者置若阁闻的穆斯林是伊斯兰教的“ 伪信者” 。 他在当时给全国穆斯林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回教同胞们 : 在这“ 长期抗战” 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 , 我们处在后方的教胞应作一种精神之战— 就是给国家和前线将士们作一种胜利的祈祷 。 这种祈祷就是总裁说的 : “ 我们的抗战精神重于物质 , 要以我们的精神来战胜敌人的物质。 ” 也就是《麦克 图布》经上所说的 “ 无形之战胜于有形之战 ; 精神之战胜于物质之战” 。 真主在《古 兰经》中启示我们 “ 被压迫继而被侵害者 , 施以同样报复 , 定得真主之襄助 ” 。 这就是我们 “ 最后胜利” 的把握 。 所以本人用阿文作了一篇《胜利祈祷词》, 并且译成中文 , 希望全国各地的阿訇们 , 把它教授给后方的教胞 , 同他们在每日五番拜后 , 念这篇祈祷词 , 同心诚意向真主祈祷吾国胜利 , 珍灭日寇 ! 这就是我们教胞们为国家尽的一点责任。 现在把这篇祈祷词写在后面 , 望大家向主祈祷 , 以冀胜利早日降临 : 真主啊! 求你援助我们的政府 , 使我们的国家永存 , 使我们的抗战胜利 , 消灭我们的敌人 。 求你在敌人侵略城市 , 杀害人民种种残忍行为上 , 护佑我们 。 求你差遗狂风 , 使他们的飞 机坠落郊野 , 使他们的兵舰沉矜海洋 , 使他们的士兵厌战 , 使它的经济崩溃。 求你降天灾惩罚他们! 真主啊 , 求你赏准我们的祈祷! 阿敏! 这篇祈祷词被石印成尺五见方的白纸宣传品 , 分发全国各清真寺 ,有的清真寺和县政府还翻印了这篇祈祷词。 甚至白崇禧见到了这篇祈祷词也颇为感动 , 亲自呈送蒋介石阅知。 蒋为这一回教教长的爱国热情所震撼 , 遂同白合影一张 , 题“ 嵩山兄惠存” , 下书“ 中正 ” , 赠寄虎嵩山阿訇 。当时这篇抗战祈祷词不胫而走 , 在全国穆斯林中传诵 , 其言真语切 , 感人肺腑 , 充满爱国热忱。 虎嵩山当阿訇不忘国难 ,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 , 挺身而出 , 带领回族穆斯林大众共赴国难。 虎嵩山的爱国壮举 , 也代表了西北乃至全国广大穆斯林爱国爱教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怀。



虎嵩山阿訇写的抗日胜利祈祷词


王洛宾词曲的穆斯林青年进行曲


回族抗日宣传单


虎嵩山一生译著颇丰 , 精通阿拉伯文、 波斯文并谙练汉文 , 用多种文字著书立说。 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 还通过他的译著倡扬敬主爱人 、 爱教爱国 、 中正温和 、 追求真理 、坚持正义 、 学习知识的思想 , 倡导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 他的译著主要有 : 《月论释难》(汉文版、 阿拉伯文版 ) , 《波斯文法精华》《阿文教科第一部》《阿文教科第二 部》《伊斯兰教三字课本》《拜功之理》《波文之 源) ( ( 麦克图布注释》《侯赛尼大辞典》和《米什卡提圣训》等 , 逾五百多万字 。 正是虎嵩山数十年如一日地学习著述 , 成为了既博学多才 , 又著述等身的一代经学大师。 虎嵩山留下的著译 , 不少已流失 , 据其三孙虎希柏的搜集 , 保存至今的约为十六种。

 

以《伊斯兰教三字课本》(上册 )为代表的 伊斯兰教基础 常识读物 , 及虎嵩山指导其子 虎学良编写的《依玛尼问答实说》和《回教女 子三字经》, 在西北地 区广为流传 , 迄今仍不 断翻印再版 ; 《阿文教科》第一 、 二部和《波文 之源》是虎嵩山为改进经堂教育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词法 、 语法教学而编著的教材 , 他的早年弟子 、北京大学教授马坚深情回忆起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于固原三营求学于恩师门下的情形和恩师对他一生为人治学的巨大影响时说: “ 先生一是思想新颖 , 二是品格高尚 , 三是富有革新开拓精神 , 四是学识渊博 , 中、 阿 、 波文并举。 先生当时讲授的由我笔录并发表于 1 9 2 9 年《清真铎报》上的( (新 月问题的研究》一文 , 奠定了我对《回历纲要》 一书撰写的基础 。 先生在那个时代能编写出那样好的阿拉伯语法和波斯语语法并用汉语详解的基础课本 , 在那个时代是无人可比的。 ” 马坚教授所译《古兰经》以“忠实、明白、流利”的文风著称。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行了他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古兰经》,为中国广为流传的汉译本之一。伊斯兰世界联盟采用他的汉译本,由麦地那印经局出版了《古兰经》阿汉对照本,发行到伊斯兰世界。






前排老者为虎嵩山大阿訇,后排站立未戴帽子者为马坚教授



 

而《波文之源》一书 , 是继常志美的《米诺哈吉》和马联元的《波文仙法》之后 , 由中国学者编著的波斯语教材 ;余振贵 、杨怀中在 《中国伊斯兰教文献译著提要》 中评介说 : “ 《侯赛尼大辞典》是虎嵩山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 充分展示了编者深厚的伊斯兰教学和娴熟的波斯文水平 , 也反映了当年宁夏伊赫瓦尼派学者重视研究伊斯兰教理论的社会风尚 。本书为学习波斯文经籍提供了便利 , 因此在国内穆斯林中享有较高声誉 。 ” 二零零六年一月黄山书社出版的 《清真大典》收录了《侯赛尼大辞典》; 虎嵩山把 国内外流传较广的 《米什卡提圣训集》(辑录 6 0 巧 段圣训 )列为经学教育主要课程之一 , 经多年的 讲授 ,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由其子虎学良整理中文译本 , 历时十年完成 , 约八十万字 ; 《月论释难》是解决国内穆斯林斋月起讫分歧问题的专著 , 此书 19 3 7 年出版了阿拉伯文 本 , 194 9 年 由虎嵩山的晚年弟子马贤将此书译为中文。
 


解放以后,虎嵩山阿訇在甘肃平凉任教长。1955年11月28日,虎阿訇在平凉归真,终年76岁。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虎阿訇的葬礼,至今让当时目睹或亲历那个宏大而动人场面的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不已。从平凉到宁夏同心250多公里的送葬路上,沿途固原、三营、七营、李旺堡等重要乡镇、村庄闻讯而来的几万不同教派门宦的穆斯林群众争相抬送虎阿訇的埋体,很多人的鞋子被踩掉了,赤脚奔跑在大路上,唤着他的名字,追赶着自己的虎阿訇,希望能抬送他一程……,这是安拉对他今世的最好的褒奖。这条路是他生前为主道奋斗,多次跋涉过的今世之路,这条路又是他走向后世的归真之路,他用一生的追求光明、兴办教育和为主道、民族、国家的奋斗在两世为他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你们是为世人而被产生的最优秀的民族,你们命人行善,止人作恶,笃信安拉。”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留下了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叛逆精神,他的革新思想,他的终生学习,他的爱国主义,他的品德,他的骨气,他的学识,他的著作。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寺 汉文 阿訇 经学大师 虎嵩山

上一篇:《交融的色彩》——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循化寺院建筑
下一篇:安达卢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