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社会结构:民族和宗教
分享到:
2021-03-29 00:54:59 【来源:毛浚语】 点击:

约旦学者纪哈德·穆海辛关注约旦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国家前景等领域的研究动态,在钻研大量史料并分析了前人对约旦独立前后的研究之后,他认为,先前的文献大多关注政治领域,对约旦建国前后的社会状况、社会经济关系等层面考察不周。由此,他撰写了《约旦社会结构:民族和宗教》一书,深入考察约旦社会和地理状况,集中探讨1921年至1967年约旦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变革等方面分析其中的民族、宗教因素。这部作品2020年由约旦空间出版社推出。

约旦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地处亚欧非三大洲贸易线路的交汇点,1517年归属奥斯曼帝国大马士革省。

1916年,英国与法国签订赛克斯·皮科协定,决定秘密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亚洲部分。

1920年圣雷莫会议召开,表面承认新月地带的阿拉伯国家应该获得独立,实则将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划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建立外约旦酋长国,即约旦哈希姆王国的前身,麦加谢里夫候赛因·本·阿里次子阿卜杜拉一世任外约旦酋长国首领。

1946年5月,阿卜杜拉一世宣布约旦独立,国家更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安曼为新王国首都。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约旦境内,给约旦社会带来挑战。

1950年4月,外约旦同西岸合并,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西岸,约旦军队受到重创,战前蓬勃发展的经济势头遭遇冲击,约旦内外政策也因大量难民涌入而发生重大转变。



图源:中国地图出版社

《约旦社会结构:民族和宗教》分为三部分,以时间顺序研究了从19世纪中叶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期间约旦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各阶层状况、建国过程、民族结构、宗教状况、社会变革等。

第一章“对于外约旦居民的社会地理学分析”,阐述了外约旦的人口分布、社会结构、行政规划、以及奥斯曼帝国对外约旦地区的治理情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约旦地区自然资源匾乏,劳动力短缺,交通落后,不具备资本流通的条件,社会制度混乱,人们大多过着游牧、半游牧的部落生活,部落冲突时有发生。奥斯曼帝国统治后期虽然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不过改革派发起的现代化改革为地区发展注入了一定活力。

著名的坦齐马特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法律、财政、税制和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温和的改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世俗因素增多,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外约旦地区由此出现了现代化萌芽。



第二章“国家诞生及其宗教、民族结构:1921-1948”,考察英国对于外约旦酋长国建立的态度、以及阿卜杜拉一世治理外约旦的情况,分析了外约旦酋长国的领导层、社会阶层、宗教与民族结构、社会生活等。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外约旦人的主要宗教信仰,穆斯林和基督徒历来在多层面交流互通。车臣人、切尔克斯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是当地的主要族群,他们融入了约旦社会,并对当地建设发展贡献了力量。

1921年,英国开始对外约旦实行委任统治,殖民体系代替了旧有的社会秩序,英法殖民的挑战和西方工业化的冲击促使约旦的传统社会进行适应性变革,外约旦司法、行政、军事、税制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现代化进程开始推进。

随后的反殖民运动时期,约旦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得以唤醒,民族民主运动持续兴盛。1946年独立为民族国家后,约旦实施宪政改革,行政、军事、政治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章“约旦社会变革:1948-1967”,分析了约旦哈希姆王国成立、约旦河东西两岸合并的历程,以及中东战争引发的难民问题、政治危机对约旦的影响。

约旦是世界上最大的巴勒斯坦难民接收国,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约旦并给国家治理、经济建设带来沉重负担,难民安置问题成了国家重大事务。

1950年4月,外约旦议会正式宣布外约旦与约旦河西岸合并,并将国名更改为“约旦哈希姆王国”。此后,难民安置和归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约旦政府通过制定东西岸经济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巴勒斯坦难民与约旦社会的融合得以初步实现。

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到1967年“六五”战争爆发,此阶段约旦民族国家建构的主要目标是在领土控制区内打造现代化民族国家,促进社会融合,使其确立起对约旦的政治认同。巴勒斯坦难民在政治层面被接纳、经济生活得到发展,开始融入社会,与约旦人通婚。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约旦 社会结构 民族 宗教

上一篇:格尔达威名句选译
下一篇:清真寺的教长主任委员要重视名节操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