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怀中先生的学术积累
1970年,著名回族学者杨怀中先生调入宁夏人民出版社,开始了作为编辑的职业生涯,而回族与伊斯兰文化学术研究正是其专业志趣和主要阵地,他有感于“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对回回民族的发展状况,不作跟踪记录,这使今日的研究人员大有望洋兴叹之苦”⑴1。杨怀中先生作为编辑出版了14种图书,分别为《回族简史》《漫谈清真寺》《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1]《回族史论集》《伊斯兰教在中国》《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下册)《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2]《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3]《世界伊斯兰教派概要》《伊本·白图泰游记》《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故事里的逻辑》《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4],这些书籍主要集中在回族伊斯兰文化研究方向,展示了杨怀中先生作为编辑的策划意识和选题眼光,也彰显了其作为文史学者的情感观照与学术智识。他不仅仅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
1981年,杨怀中先生进入宁夏社会科学院工作,身份兼具学者、编辑与研究机构管理者三重角色,并具体担任了该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回族研究》的主编,为该院回族学学科的首席专家。
对于《回族研究》这一学术期刊的创办,杨怀中先生是牢记了白寿彝先生的嘱托,经过多方奔走,用时八年才得创刊。当时的杨怀中先生,不断地加入大部头著作的编纂团队中,如作为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参与了《回族人物志》(元明清及近代)四卷的编写工作,参与撰写了由白寿彝先生担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中的明代卷、近代卷,并具体撰写了《郑和传》和《杜文秀传》,深度介入到了相关重点和主流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中。
杨怀中先生出席社科颁奖大会
1991年,杨怀中先生的专著《回族史论稿》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有关回族史研究和伊斯兰史研究的论文17篇,其中包含“伊斯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唐代的番客”“宋代的番客”“元代东来的回回世家”等重点文章,并由白寿彝先生亲自做序。该书可谓是奠定杨怀中先生影响力的力作,多篇书评赞扬其展示了回族的文化特质、倡导了回族的精神价值。之后,杨怀中先生又与余振贵先生合作主编了《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该书成为了解相关文献的指南针,多达578部相关文献,涵盖广阔,被认为“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最为翔实的著作,对继续挖掘新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继续拓宽研究领域和范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⑵2。该书出版于1993年,对此后不断吸引人才进入到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古籍点校方面,杨怀中先生有《钦定兰州纪略》和《钦定石峰堡纪略》两部关涉回族的古籍。此外,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也收录了杨怀中先生的9篇文章。2012年,杨怀中先生的专著《回族史散论》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些著作的出版,与杨怀中先生在编辑和学者之间角色的顺畅转换,以及对“回族学”研究不断升级的引领意识是分不开的。
二、杨怀中先生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知网以“宁夏社会科学院”作者“杨怀中”为检索项,共得45篇文章,发表时限为1991至2017年,时长为26年。其中《宁夏社会科学》2篇,《光明日报》1篇,题为《影响世界的阿拉伯文化巨人》,1篇入选《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其余均发表在《回族研究》。这样的发表安排,正体现了杨怀中先生在学术领域的阵地意识,也有助于形成学术品牌和“拳头产品”。
杨怀中先生已发表的论文作品中,合著较少,仅有3篇合作作品,体现了杨怀中先生作为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勤奋与追求,尤其是独立的判断和审慎的思考。坚守自己的发表阵地,也能体现出杨怀中先生能够“牢记使命”与“不忘初心”。从其作品的发表频次与周期来看,也体现出了“细水长流”的特征,即每年基本都有发表,且每年的发文量都不大,呈现出一个独立作者良好的创作姿态。
首先为回族人物和文化方面的研究,这是建立“回族学”的最主要的文献和理论基础。这方面的文章有《武坛二王——王子斌、王子平》《马启西先生传略》《展示人性的大美》[5]《海固起义中的马喜春一家》《杜大元帅事略》《杜文秀传略》等,主要采用历史梳理的方法,对回族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要史实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
其次为学术商讨类研究,主要有《在新形势下,加强民族研究工作》《儒学与伊斯兰文明结合的现代意义》《对王岱舆、刘智学术地位的再认识——致杜维明先生的信》《不背乎教亦不泥乎教——明代回族读书人对回儒文化交流的心态》《波斯照明学派对十七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四次高潮》《元代东来的回回世家(续)》等。此类文章主要突出作者的研究意识和学术思辨,是真正体现杨怀中先生学术水平的作品。
再次为祝词与贺词,这部分不是重点,但也体现了杨怀中先生对于出版界相关动向的重视以及关怀,如《祝〈阿拉伯世界〉越办越好》《回顾与启迪──祝贺<汉译《古兰经》史话>问世》《重振回商精神》,主要是作为编辑出版人的专业观察和工作体会。
最后为郑和研究,杨怀中先生共发表过3篇论文,即《蕃客东来与郑和出使西洋》《走进郑和》《回回民族航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从回回民族史角度看郑和七下西洋》,也是对回族精神的再挖掘和再发扬,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杨怀中先生还有一些属于内部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作品未计算在内。
三、杨怀中先生对学术团队的培养
1. 勇做学者型编辑家,争当学术开拓者
杨怀中先生在其《回族史散论》的末尾《编余题墨》一文中说:“我于1970年秋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校调入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政史编辑组做编辑工作。1981年秋调入宁夏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编《回族研究》学术期刊。悠悠40年,和书稿、文章打交道,每遇有新意书稿、文章,辄走笔点评,附于书、文之前,计有卷首语、导语、提要、题记、序、跋、编者按、摘要等形式,现选取42条,汇成《编余题墨》。从中可以看出时代氛围、学术环境和编者心路历程。怀中记2011年8月”⑶3这段话展示了杨怀中先生作为一个文人、编辑家的自律,既不断真实地记录自己在研究、撰述和出版方面的最新进展、成绩和突破,也不断地加强与同侪的联系。以文会友、切磋琢磨,以平等姿态、优化服务意识,也是在延长学人的生命。
杨怀中先生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回族简史》《清代伊斯兰教论集》《漫谈清真寺》《伊斯兰教派概要》《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回族史论稿》《汉语同义词辨析》等著作。“杨怀中先生同白寿彝先生、马坚教授一样,秉承学者的求真之道,在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中国阿拉伯学和中阿文明交流学术共同体的思想历程中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并在学科生长发展的历史节点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学术领地。”⑷4这就是执着的信念和坚定的追求,以及作为编辑家的情怀与视野。
2. 团结和壮大研究团队,做好提携与贯通工作
首先,杨怀中先生对于回族学的研究,受到陈垣、白寿彝等先生的启蒙,并以金吉堂、傅统先、马以愚、白寿彝等先生的回教史研究以及杨志玖先生的元史及元代回族史研究作为重要参照。“他上承陈垣先生及其研究生、白寿彝先生还有杨志玖诸先生之学,下启一大批中青年学人进入回族历史文化领域,事迹昭昭,可贺可赞。这是学术源流,显示了人在其中的作用和位置。”⑸5此外,杨怀中先生非常乐于接受学界业界同行的采访,也乐于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研究心得,特别是能够做好承前启后和贯通左右的工作。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杨怀中先生能够巧妙平衡学者与编辑两种身份,同时又兼具理论家、批评家、实践家的特征,在学术追求中能够达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评述、纪念、追思杨怀中先生的文章,最终的聚集点多为“热爱”,即志同道合者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中寻找到的共鸣,并坚持走好学术之路。
四、杨怀中先生学术道路的启示
1. 注重平台建设与荣誉积累,不断向主流方阵靠拢
杨怀中先生的专著《回族史论稿》,被认为是“展示我国回族学史绩的一部功勋著作”。其《回族人物志》(元代卷)获得省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二等奖,并被编入中宣部出版的《全国得奖书目》中。杨怀中先生还完成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回族通史》的写作。其中,《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于1996年在第一届宁夏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入选作品奖,并获得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回族史论稿》一书,获得北方18省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首届中国民族图书三等奖及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此外,杨怀中先生的论文《论十八世纪哲合林耶穆斯林的起义》《甘宁青回族中的苏菲派》,分获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杨怀中先生还参加了白寿彝先生担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的撰写工作,此书先后荣获了三个奖项,分别是: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特等奖和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有了这些奖项的认可和支撑,对于杨怀中先生持续从事相关研究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另外,学术作品受到官方认可和同行赞誉,也在客观上激励了同类学者继续沿着相似的道路前进,并不断激发新研究方向的学术能量,逐渐上升到主流研究方阵。
2. 注重加强国际交流,把民族学术推向世界
杨怀中先生是非常具有国际观念的学者,即不让学术著作少人问津、束之高阁,而是要不断争取进入到主流和官方视野中,不断将著作推向新的交流平台,得到更高层面的认可。这本身就是将学术著作进行二次、三次和多次传播,不断使其产生传播累积效应。杨怀中先生在众多美国大学发表演讲,并以会议论文参会,展现了开放而积极的学术姿态。杨怀中先生的作品也被收入《非阿拉伯、波斯地区伊斯兰学人传》和摩洛哥伊斯兰资料库《国际伊斯兰学者名录》,研究论文《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四次高潮》《波斯照明学派对17世纪中国汉文著述的影响》(均为英文版)先后发表于国外相关英文杂志。
3. 做好编辑出版服务,以长者风范关怀后进
单纯的学术文字编辑工作,往往显得枯燥,而注入温暖包容的学术服务意识和严谨细致的教育思想,则会使编辑出版工作增色不少。杨怀中先生在这方面的成绩和贡献尤为突出,如《〈中国回族文物鉴赏〉序》《一个将领,可以写出一个朝代的兴衰——〈诸马与民国〉序》《〈回族研究〉创刊20周年精品书系总序》《〈回族语言文化〉序》《值得记述的历史——序拜学英〈泾源回族史略〉》《发扬回族医学的优秀传统——勉为杨华祥先生〈汤瓶八诊疗法〉前缀》《〈新月之光〉序》《一部兼融伊斯兰知识性与现实性的学术著作——勉为〈碧海探珠——努尔曼·马贤文选〉前缀》《回族伊斯兰教的柱石——〈中国回族阿洪经师知见录〉前缀》《〈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序》《〈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题记》《古老而又年轻的中阿友谊之树长青——记〈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文译本在宁夏编辑出版的经过》等。这些序言和前缀,是一个编辑家和出版人对相关学术著作的观照、品评和提携,既能够巧妙地表达学术观点,也能够融汇更深层次的“学术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研究著作,也需要像杨怀中先生这样的名家大家给予关怀和指引。
杨怀中先生部分著述
杨怀中先生还经常记述自己的编辑经历与工作体会,这也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如《〈回族研究〉20年的回顾与展望》《回族研究的春天》《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生态移民工程记》等,都在不断进行回顾与反思,“彰往知来”以继续做好回族编辑出版史的自觉梳理工作。同时,杨怀中先生还写作有一些书评,比如《回族史料学的丰收——庆贺〈回族典藏全书〉出版》《南京回族社会历史的长卷──读〈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积累四十年终成四册书——回忆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也都体现了杨怀中先生本身的学术情怀与责任担当。
作为学者,发表高水平学术作品是其核心工作和首要任务;作为编辑,在多出书、出好书的同时,辅导、指引和培育更多的编辑人才,也是重要使命。与杨怀中先生共事过的不少晚辈学者和编辑,已经陆续成为相关专业和领域的接班人和骨干,这又是一个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贡献,同时这也就是为什么杨怀中先生在学界和出版界值得持续性共同纪念的原因。
参考文献与注释略。
文章原发表于《中国穆斯林》2020年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