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真
张维真,回族,甘肃临夏人。中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 1963年生于甘肃临夏(河州)。 1982—1985年,在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中阿学校)学习。 1986—1992年,学习于巴基斯坦国际伊大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1993—2004年,相继任教于甘肃临夏外国语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等。 2004—2010年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任临夏外国语学校校长。
热门排行
我们需要这样的胸襟 ——译者前言
分享到:
2021-04-01 03:33:44 【来源:瀚歌】 点击:

穆罕默德·拉基布·巴尤米(1923—2011)在他的名著《近代学者、大师评传》中,对近代著名学者艾哈迈德·艾敏(1889—1954)及其思想予以充分论述。这部《艾哈迈德·爱敏传》,是前者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

作者对艾哈迈德·爱敏的学术贡献和思想影响予以正面肯定的同时,对他作品中有争议的观点作了客观评述。指出艾哈迈德·艾敏生前就已经看到一些学者、特别是穆斯塔法·西巴伊对《伊斯兰的黎明时期》和《伊斯兰的近午时期》中一些观点的批评,并诚恳接受。同时指出艾哈迈德·爱敏的那些错误观点属于技术错误,并不是有意为之。

记得留学期间有老师亲口说艾哈迈德·艾敏是“犹太共济会”的成员、“东方学家的走卒”。前一段看到一个资料把近现代改革维新学派的主要学者、领袖列入“共济会”。无中生有,草木皆兵,已经成为一些激进学者、激进思潮的通病。针对这一现象,作者在为艾哈迈德·艾敏作辩护时说,一些人总是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可以随意判断他人的信仰和思想,甚至可以进入他人的内心去窥测他的动机,尽管这种做法与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教诲背道而驰。

艾哈迈德·爱敏的《文化史》以及其他许多作品,如八卷本的《沉思录》等,无不证明他执着的信仰、不凡的学术地位,说他是“东方学家的走卒”纯属捕风捉影、别有用心。

近来读了艾哈迈德·艾敏的许多文章,深感自己以前对他有很大偏见,其实他的作品的深度、广度和视野,以及他朴实无华、行云流水的文风,是许多近现代学者所不及的。在八卷本的《沉思录》中,他对“信仰安拉”、“信仰后世”、“宗教的未来”等内容的论述独具匠心,读后让人荡气回肠,掩卷深思。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些学者出于成见,对艾哈迈德·爱敏的一些错误观点紧追不舍,进而否定他的历史贡献。其实,发生错误是人之常情,古今任何一位学者、伊玛目也没有避免错误,即使安萨里、伊本·泰米叶那样的大师也不例外。

因此,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最好的人是及时忏悔的人。”又说:“演绎者如果演绎对了,有两份回赐;如果演绎错了,有一份回赐。”对艾哈迈德·爱敏的错误,以及任何一位学者的错误,应当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和对待。

艾哈迈德·爱敏的代表作《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原名《伊斯兰的黎明时期》《伊斯兰的近午时期》《伊斯兰的中午时期》),由纳忠教授及其弟子们陆续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019年再版时,采纳了我在《试谈〈文 化史〉中的几个翻译问题》的观点,对错译或误译的一些地方作了修改。

《文化史》在我国被翻译成中文,并由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对艾哈迈德·爱敏学术地位和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艾哈迈德·爱敏传》,以及六卷本的《近现代学者、大师评传》中,作者穆罕默德·莱哲布·巴尤米不仅让我们一睹那一段精英荟萃的历史,而且带给我们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著述方法和处事态度。

面对五彩缤纷、各有千秋的思想巨人、学术大师,我们需要这样的胸襟,需要这种就事论事、大气磅礴的写作风格。

这部传记的翻译过程中,萨利赫老师、阿卜杜拉兄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我感受到“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现实意义。在此一并致谢。

和《伊本·盖伊姆传》一样,此书列入杨平老师他们策划的“丝路文库”丛书系列,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文化工作、思想探索似乎不再时髦的今天,杨平老师以及同仁们的努力显得弥足珍贵,无可替代。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胸襟

上一篇:​何谓公正
下一篇:伊本·盖伊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