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穆斯林统治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安达卢西亚时期,正是欧洲历史上不同族群和谐共处的最佳范例。正是这一范例的存在,让我们依旧对和谐与和平充满了希望。
  • 亨利表示,此次展览已经大获成功,穆斯林群体也为之振奋,展览的一大意义,就是告诉欧洲,穆斯林文化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不仅极大激励了穆斯林群体,也对仇穆群体作出了有力回击。
  • 艾卜·阿卜杜拉·穆苏尔布·本·欧麦尔·阿布德里耶(卒于伊历3年),是参加过白德勒战役的伊斯兰先驱,在首次《阿格拜盟约》之后先知派往叶斯里布(麦地那)的宣教士,也是白德勒战役、吴虎德战役中迁士军团的旗手。
  • 穆斯林妇女对伊斯兰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其中,穆斯林女学者们在教法、圣训学及人文学科方面的贡献早已被多数人所熟知,而穆斯林妇女在科学、医学、政治等方面的贡献却依旧鲜有人知。 ……
  • 一百年前,欧洲力量主宰中东。一百年后,中东仍风雨飘摇。再过百年,情况或有改观,但这一代穆斯林已无缘见证。即便历史以它最快的速度转变,就目前情况来看,依旧没有希望。他们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守望,是伊斯兰历史最残酷的展现。
  • 纳吾肉孜节,又名诺鲁孜节,古波斯非物质文明遗产,波斯语Norooz,起源于三千多年前,与古代拜火教信仰有关,也是古波斯人的新年。按照波斯历法的推算法,这天出现在中国农历的“春分”时节,即阳历的3月20日左右,今年是3月21日,照耀大地的太阳行至北回归线返回。因此,这一天日夜长度均等,意味着从此白日渐长夜晚渐短,人间得到更多的阳光,古波斯人确定为“送旧迎新”的新年,类似于中国的春节。各地居民尽其所能,全民欢乐,热烈庆祝,家庭团聚,探亲访友,全村聚餐,文艺汇演,各地都有不同的民族风采,例如伊朗是全国法定的节日,民间习俗欢庆两个星期。在阿富汗的许多地方,纳吾肉孜节成为伊斯兰节日,他们认定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那年为元年(公元622年)。
  • 总结而言,在传媒长期的影响下,港人对伊斯兰仍有很深的误解。跟以往不同的是,部分港人明白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而愿意去学习,增加认识,其中以教育界在这方面的努力尤为明显。不过,香港的穆斯林群体比较小,不一定能够充分响应社会认识伊斯兰这个需求。寄望各方能够多加合作,共同努力,让伊斯兰文化的知识可以在香港普及开去。伊斯兰是那么远,又这么近;无论华人、少数族裔或印佣,穆斯林可能与你生活在同一个小区。的确,如果港人能够对伊斯兰信仰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尊重和包容,便有助于缔造多元种族文化和谐共融的美好社会。
  • 通过梳理和分析这部抄本中反映宗教生活的插图,不但使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当时的穆斯林进行斋戒、礼拜、朝觐等宗教活动的情形,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过往的文化传统。
  • 奥斯曼王朝时期的清真寺,和其它地方不同风格的清真寺中的一些宇宙景观和象征意义,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突兀和离谱的事情,因为在那样的时间和岁月里,伊斯兰稳麦和古兰经与圣训有着密切的联系,穆斯林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萌生出这些思想也就是情理之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在伊斯兰建筑的设计之中,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安拉的朝房——清真寺;当然,你完全可以说那是大宇宙的一个缩影图,或者说,它原本就本该如此。对此,我们应该有所理解和认识!
  • 在大理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说在很早以前某个清真寺里曾经“供奉”着一块万岁牌。身为大理人我也只是听说,从未见过,最近才从俩位可靠的朋友那里听说真有此事,这块牌子被保留了下来,他们都亲眼目睹过。于是乎,我才好奇进一步调查了解此事,基本弄清楚其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