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莱氏族人经过协商决定:大家一起凑钱兑礼品,派两个人为代表将礼物赠予南扎史国王。随后,他们便派遣阿穆尔·本·阿绥与阿玛尔·本·沃力德,(一说是阿穆尔·本·阿绥与阿卜杜拉·本·艾比·莱比阿)带着礼物乘船前去觐见南扎史。两个人一见到南扎史,便向国王行了叩礼、并祝福国王。古莱氏族的代表团与基督教的主教一致劝告南扎史国王,将穆斯林交给古莱氏族人。但,南扎史国王有自己的主张,他派人找来穆斯林,他要亲自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 “我们在也门听说先知迁徙(麦地那),我们乘船到了阿比西尼亚南扎史国王那里遇见了哲阿法尔·艾布·塔里布,我们同他一起住下。直到海拜尔之役胜利时,我们前去与先知会师。先知说:“船上的人呐!你们获得了两次迁徙的报酬。”——艾布穆萨·艾诗勒耶
  • 迁徙到俄塞俄比亚的人们不久便得到麦加人皈依伊斯兰的消息,于是他们决定当年十月返回麦加。直到快接近麦加时才知道:原来人们说“麦加人都加入伊斯兰了”的消息是假的。有些人重返阿比西尼亚,有的人则偷偷潜入或者有古莱氏人担保进入了麦加。
  • 迁徙阿比西尼亚掀开了伊斯兰历史的新篇章。所谓迁徙阿比西尼亚指的是:由于伊斯兰教早期的穆斯林,受到来自古莱氏贵族阶级的种种迫害,穆斯林被迫从麦加迁徙到阿比西尼亚。
  • 公元616年,亦即穆圣宣布为圣后的第六年,麦加古莱氏两大部落的贵族联合抵制穆圣,目的是向哈希姆部落(Bani Hasiyim)施压,让他们撤回对穆圣的保护,把穆圣交给他们杀掉,被哈希姆部落的首领—穆圣的叔叔艾布塔利卜拒绝了。
  • 丁德贵,回族,生于1931年4月8日,现年89岁,甘肃省平凉市人,于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8月入朝参战,1956年回国并复员回原籍务农。1958年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其户籍现在西宁市城东区。 年近90岁的丁德贵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对于70年前参加过的那场战争记忆犹新,在与丁老的几次座谈中,了解到许多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情节。用丁老的话说,他27岁来到青海,在这里生活了60多个年头,其实早已是个青海人了。
  • 马玉林(1927年——2020年,享年93岁)自小父亲早逝,留有弟兄三人,老大马有四夫,以打短工为生,老母亲也给人家打短工,给别人家菜园子拔草、洗衣服得到一点收入为家中补贴。马玉林在菜园子里批发一点新鲜蔬菜,用提筐挑上走街串巷,叫卖蔬菜为生。那个时代,走街串巷的小本生意全凭一张笑脸和吆喝声,马玉林在叫卖蔬菜中经常吆喝的一句词是“大萝卜”,因此“大萝卜”竟成为他的外号,一直伴随他许多年。他后来担任东郊公社党委书记,主抓蔬菜生产,群众亲切称他为“萝卜书记”,甚至于许多群众不知道马书记的名字,而只知道“萝卜书记”的称呼。
  • 据说明末清初时,索麻巷是一条无名之巷。索麻巷里居住着一位年迈的老者是位德高望重的人叫索麻,他面容慈祥,为人大度,有一颗包容的心。他几乎天天做好事、善事。好在老者有后代奔忙生计,无须他承担。所以他就把心思一心扑在群众身上,只要是巷子里住户的事,他事无巨细,全都负责。谁家父子闹矛盾、婆媳纠纷、邻里不团结,他都会出面。他待人一向是笑容满面,和人说话也是和风细雨的。每次遇到这样那样的纠纷时,他都会从中调停,最终使双方相互谅解。那时社会经济不发达,居民生活艰难,老者对巷子里的各家住户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他每天从清晨至中午的这段时间都会爬上自家的房顶,观看哪家烟囱中无冒烟的迹象;他猜这家一定是面临了无米之炊的窘况,他便会拿着米、面、油去那家,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饱学多才的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在知府刘弘绪等的支持下,在创办新社学的同时,在回族聚居的西宁东关地区购置地皮,建造屋舍,创办了回民社学。之后,清代在西宁任职的西宁道蔡廷衡、知府马愚、玉通、龙锡庆等人先后捐银助学,社学一直办到清末。1914年,回民社学改为西宁县立高等小学校,后又改为东关同仁小学。几经变迁,19969年正式命名为西宁市东关大街小学。因260多年前这里办过回民社学的缘故,所以这儿的街巷被称为“社学巷”。
  • 1926年两广统一后,李、白、黄派人到广州学习黄埔军校办学模式和经验,双方协商后由军委会决定在南宁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简称南宁军校,以李宗仁为总负责人,此后双方无实质往来。南宁军校共办八期,第一任校长俞作柏系李宗仁任命,此后历任校长均由广西当局任命,白崇禧兼任过其中四至八期的校长。从办学开始,南宁军校就拥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歌,不采用黄埔本校的校训和校歌。南宁军校招收的对象,一是桂系军队中的下级军官,组成学员队,另外就是面向省内招收的具有中学文化的青年组成学生队(有时还有邻省少量的保送生,属代培性质),两队毕业后均分发到桂系军中任职,因此南宁军校是由广西地方当局主办,为桂系军队服务的地方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