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良
马明良,留学回国人员,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热门排行
回族研究员喜文华:让光和热充满世界每个角落 造福人类
分享到:
2013-10-22 14:48:26 【来源:】 点击:

 


       生于忧患 志于鸿远

 

       喜文华出生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家乡贫瘠的土地和幼时艰难的生活,铸造了他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秉赋和性格;翻越座座黄土山峦去求学和一灯如豆的读书生涯,养成了他惜时如金、珍惜万物的习惯和品质。当他第一次跨进大学校园、第一次走进甘肃省科学院的办公室实验大楼,看到明亮的日光灯时,眼前交叠的是家乡的小煤油灯,此时他就暗暗在心底刻着自励之词:“我要终生*尺璧而重寸阴,不让生命如灯光空耗一分钟。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在一些省市或高校及企业作学术演讲后,他总喜欢把这句话题给要求签字的学子们或青年人。这缘于他刻骨铭心的幼年生活。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人埋怨命运,他感念生活。他认为,那段日子奠定了自己未来之路的基石,给了自己丰厚的馈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踏入社会的20多年中,他将生命的分分秒秒化作了事业上的点点高度。20多年中,他像一个定时的钟摆,每晚看完电视《新闻联播》后就迈向办公室,学习研究,整理资料,埋头写作,直至深夜,雷打不动。这是一个“苦心僧”式的工作状态,在常驻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近乎"苛刻"的自我约束。"你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过于单调寂寞甚至有点痛苦吗?"好多人曾这样问过他。这时,他会朗声回答:不!我喜欢也习惯了这种生活和节奏。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夜晚的办公室是他亲密的智慧的朋友,在连续的伏案之余,他会放一些喜爱的音乐调剂身心。他的案头常摆着一本《贝多芬传》,他无数次地捧读它,并从中感受着其隐忍、舍弃与征服的精神内涵,以及那种充盈的震撼人心的崇高与壮美。他以"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来概括自己对贝多芬的理解和感悟。而他的一个个研究成果、一本本专著也由此而来。


望尽天涯路  辉煌与平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他的内心独白,他对祖国,对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的春意盎然充满感激和热望。在兰大外语系学习期间,他贪婪地吮吸各科知识,外语、中文、政治、历史、经济、哲学及自然科学,无不步猎。较为广博的知识及深厚的功底,使他在跨进省科学院后,尽显其复合知识之优势。参与创立我国太阳能研究事业,他很快成了专家,国内外邀请讲学函件不断;在科学研究与技术管理、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全球科技发展追踪等研究领域,他同样收获不菲,屡次作为中国政府或科技界代表在国际性学术大会上发言;理论研究和著述上,仅他独著或领衔主编的专著已达7部,其中的《太阳能实用工程技术》一书,被国内学界誉为至今"最系统、最实用、很有深度"的专著。他爱自己的民族,更爱自己的祖国,也就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同无数"报国之心倍切,报国之日苦短"的知识分子一样,恨不能像"永动机"般刻刻转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
 

  在科学领域里,他像一个贪婪而无畏的斗士,左冲右突,纵横捭阖,上下求索,永不停歇。在他事业的枝头,硕果累累,落莫缤纷,色彩班澜,目难暇接。人们惊异他涉足之广、精力之旺而心里打下了一个个问号。


       进入喜文华的内心世界,解读他的无悔人生,"谜底"即浮出水面;摆脱了个人利益和人生"小我"旧羁绊,喷薄着为国争光的巨大热忱--每当响起这样的和弦,就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人生激越的奋斗旋律就会响起,就会迸发出生命强大的能量,而去上下求索,望尽天涯路。
 

  喜文华在大学的所学专业是英语,而从事的专业是太阳能研究。这似乎不搭界的"两极",何以能对接为成功的火花?


  喜文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科委,太阳能研究所也正在筹建之中。当时"太阳能"对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都是一门新学科,"不懂"的喜文华恰可伺机"入门"。在翻阅大理有关原版资料时,一本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的《直接利用太阳能》给他留下很深印象。本书是国际太阳能学会的创始人写的,最具权威性,何不以此入手?喜文华心思一动;何不把它译出来?翻译的过程不就是学习的过程吗?说干就干,他在教师、专家们的帮助、鼓励下,日以继夜边译边学边消化、并从中学到了光热转换、光化学转换、光电转换等的原理和大量的相关知识。译本很快被中国科普出版社相中出版。通过此事,喜文华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翻译专业书籍需要辞典,但一查才知我们偌大个中国当时竟无一本英汉能源辞典,更无太阳能专业辞典。原来,能源这门学科牵涉的学科面非常广,要编出一本专业辞典难度极大。年轻的喜文华胆大志高,心想"没有人搞我来搞呗",于是再一次勇敢地去吃这个"螃蟹"。起初,他编的是"英汉太阳能辞汇",但编的过程中资料越涉越广,一发不可收拾。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众多单位的有关权威教授在审看了他的稿子后,赞誉和鼓励有加,鼓励他干脆搞一本英汉能源辞典。这样喜文华信心倍增,又殚精竭虑利用7年业余时间,终为此领域奉献出了我国第一本《英汉能源工程技术辞典》。


  有了这样坚实的开拓、探索和雄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喜文华自然成为我国太阳能领域的专家,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也在他与同事们的努力下健康成长,并成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太阳能科研基地。

 

  如今,甘肃人在历数自己科技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时,总有一个硬气的单位可引以为豪--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兰州市郊,一所占地8万平米的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示范试验基地"建成,它以比较先进的光电、光热专用测试设备装备,为应用研究的试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培训等提供了良好条件,并从起初的一个受援单位转变为一个实力比较雄厚的技术援外单位。自1978年以来,自然能源研究所已取得科研成果120多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26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的研究"获此领域国内惟一的国家级进步奖。撰写并出版专著10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为此成绩的取得,喜文华所长与他的同事们20多年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甘肃自然能源所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1998年在建所20周年庆祝大会上,一幅对联引人注目,"20年风雨情创阳光大业,几代人沥心血写锦绣文章。


  如今的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确令人刮目相看:每年约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来此学习、访问、参观;经常驻也有该所人员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讲学、指导、交流。自1991年以来,共举办国际太阳能适用技术培训班13期,为五大洲80个国家培训太阳能技术人才300余名。截至目前,先后有数百名国际著名专家来这里讲学交流,有90多个国家的政要(含6位总统和议长、数十位部长)、使节及专家3200余人前来参观访问。此外,所里研究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光电产品等,已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自然凝聚着喜文华所长的心血。他也因之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10月,又获中国科学基金会颁发的"2000交大国飞杯阳光奖"。多年来,他参加完成的"被动式太阳能热工计算软件",获1988年甘肃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参加完成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获199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将和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主持完成的4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明获得专利。至于他主持的国际培训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更是为我国和甘肃省赢得了国际声誉,多次受到国家外经贸部、科技部、我驻外使领馆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业发展组织、教科文组织等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在学术探讨的道路上,喜文华还在于他以能源研究为圆心,拓展了一个综合科学知识为半径的大"圆"。几十年的情报信息积累,无数个夜晚的"充电"和对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发展的跟踪,以及扎实的综合知识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使他在各类报告和科学技术宣传推广中,都显示出厚积薄发之热、引人入胜之功。同仁们常羡慕他丰富的知识储备,他却总以深沉的思考回答;人类或个人的认识过程中,真理总是伴随着谬误出现;客观世界本身无限复杂又无限发展着,谁能穷尽真理?不断学习新知识,是不致于落伍时代的惟一方法。


  不要以为天天晚上钻到办公室"面壁"苦学实干的喜文华是个书呆子。他事业的辉煌和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发展,在证明着他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又在证明着他健全敏锐的思维和全面的组织领导、社会交往才能。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任内,他凡事严格自律,率先垂范;班子团结和谐,民主气氛很浓;知识分子其性不一,喜文华极善"舍短用长,凝聚人心"。自然能源研究所之所以看起来一直有一个干事创业的和风细雨般的环境,得力于喜文华对"成功"的理解与诠释。他在一些大学作报告时,讲过"成功"必须有的10个字,即知识、思想、创造、毅力、合作。他认为这10个字中的5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一个人干事业也好,做领导也好,就不会有兼容并蓄、吞吐潮汐的胸怀,也就难以达到成功。


  仿佛心灵的岩浆永远在喷涌,喜文华在科学事业和求知的道路上总在上下求索。他生活繁忙而又令人钦羡;自1985年以来,曾应邀出访或考察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邀请,作为中国科技界代表在各种大会上发言;参加了1999年9月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部长级会议"并作精彩演讲……

 

攀谈中,我的脑际突地迸出一个词:大象无形。不是吗?他在对外交流中操着英语,与不少外国政要和著名科学家晤谈,年年在他所创办的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与培训中心为一批批不同肤色的学员授课,但他总是一身便装,一个挎包,本色不改,平实得如家乡黄土地上的小草。


   辉煌与平凡、才华与朴实、"火"与寂寞--种种矛盾体交织在他身上,展现着一个真实的喜文华。他曾在对众多采访他的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质朴而分外打动人心的话:"我对自己的所做的一切有了更深的感司;学术研究固然崇高,但献给祖国才有意义。"


   一个以心血和精诚为国家倾为奉献的人,他的事业必定会像永恒的太阳能,在光与热中延伸、延伸…

责任编辑:鲁格亚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学者论——学者的人格和气节
下一篇:学者论——学者的境界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