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孝
2015-12-02 11:25:31
【来源:】 点击:
《古兰经》第四十六章第15-20节摘录:
(15)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亲,辛苦地怀他,辛苦地生他,他受胎和断乳的时期,共计三十个月。当他达到壮年,再达到四十岁的时候,他说:“我的主啊!求你启示我,使我感谢你所施于我和我的父母的恩惠,并行你所喜悦的善事。求你为我改善我的后裔。我确已向你悔罪,我确是一个顺服者。”(16)这等人,我接受他们的善功,我赦宥他们的罪恶,他们将成为乐园的居民。这是他们所受的真实的应许。(17)有人对他的父母说:“唉!你们俩恫吓我说:我要复活吗?在我之前,有许多世代,确已逝去了。”他们俩向真主求援,并且说:“伤哉你!你信道吧,真主的应许,确是真实的!”他说:“这只是古人的故事。”(18)这等人,应当受刑罚的判决,而入于以前逝去的精灵和人类的各民族之中;他们确是亏折的。(19)他们将因自己的行为而各有若干等级,以便真主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完全的报酬,他不受亏枉。......
无疑,亲情是支撑人类社会的命脉,是生之俱来的原动力,是无可替代的感情,是无法更改的血统,是魂牵梦绕的依托,是责无旁贷的重担,是荣辱与共的锁链,是生死进退的营盘,是人的名片,人的家园,社会组织的基础。
四十岁,不惑之年的我,确是肩负着上通下达的责任。对于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关心,需要照料。表面上我是父母的依靠,我是父母的希望,我是父母的荣耀,私下里还有着一份责任,一份比这些更重要的责任。尝闻,有能入仕途使俸禄赡养父母而不入仕途,而使父母衣食无着为之不孝;知父母犯错而不及时纠正,而使父母人前受辱为之不孝。更有教门上的责任,理应及时提醒,时时鼓励,以便获得更长久的幸福。对于后代,责任更大,己为牧者,可以调教,若其不肖,非其之过,乃己之过,当属同罪。热饭端上餐桌,热菜端上了餐桌,热爱教门可否端上餐桌?花钱买教育,花钱买生活,教门知识教给孩子有多少?视孩子为心肝宝贝,确是有点过,但为孩子确是费了不少心血,希望孩子成才确是父母的心愿,但看着孩子游离教门,心不痛哉?一再叮嘱孩子好好学习,可否叮嘱孩子好好礼拜?一再叮嘱孩子小心汽车,可否叮嘱孩子小心火狱?一再叮嘱孩子小心坏人,可否叮嘱孩子小心恶魔?......孩子,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荣耀,孩子的走向与我们息息相关,岂能不管?
儒文化在放弃崇拜真主的迷误中确是把孝敬父母的地位夸大,甚至推上了神位,这是教门中人应该注意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观点确是有点过,理应批评接受。在儒文化的环境中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这是一点提醒。
在社会教育以灌输无神论为主的今天,我们若失去家庭教育,教门的火种何以传递?在我们惋惜教门的失落,感叹孩子们的放荡的同时,我们可否从自身找找原因,至于教门,我们遵了多少?对于孩子我们教了多少?
若是能从我们自身做起,上通父母,下达子女,上行下效,全家奉行教门,全家都安全了,一家安全了,两家安全了,大家都安全了,社会也就改变了。
上一篇:张承志:我为什么要脱离体制?
下一篇: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