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书亦诗写汉江
马文/文
十年前,始于母族田野调查,我便开始关注回族作家朿宝荣老师。
一次,去安康城内清真寺参加穆斯林开斋节会礼。只见抱厦下,人头攒动,走近一看,原来是大家围观着宝荣老师的书画作品,正在品评点赞。用书法作品将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五大天命”等基本教义与传统国学相结合,简洁明了地阐释“两世吉庆”等教义,文化元素进寺院,增加教化成份。这是宝荣的首创,此举也受到了穆斯林大众的欢迎。安康城内寺寺管会主任马春德给予了宝荣老师书法作品展“正人心,明教理”的高度评价。
窃以为,这是宝荣老师对清真寺教化形式大胆的尝试与创举,我等为之耳目一新。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开篇写道。以书画寓含教化功能在我国汉代就已兴起。
宝荣老师书法作品在兴成教化、宣传企业、艺术鉴赏方面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书法有扎实的功底,帖意较浓。流畅而不失法度,大气而不见狂野。笔划的质量较高,线条优美,观尝性强,受众面宽。”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安康市书协主席马昌琪谈到宝荣书法作品,满怀兴致地称赞。
今天,宝荣老师“守望汉江 情寄南苑”大型书法展即将揭幕,可见其用心书法,专注学习的治学精神和踏实学风。
宝荣老师是个多情的、浪漫的汉子。今年七月,汉滨作协去恒口镇采风,恰与宝荣老师同行。在鲁家村,宝荣老师满怀深情地吟诵道:
一尾红鲤游动着我火热的思绪,在歌声停留的地方集结,引我驻足观望,放飞着我曾经年少的梦想。
天边,一朵火烧的翔云呀,正深情款款向我飘来,牵引着我的目光……
一条红尾鲤游进了我的梦乡。一首抒情的诗写在湿漉漉的竹篱笆上……
而我只看到了火红的鲤鱼满池塘的嬉戏追逐。较之宝荣老师,我等确是凡夫俗子!没有这种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及丰富的联想,没有对生活的更为深刻的认识,没有一页一页的阅读积累,是很难构筑“池塘、红鱼、梦想、篱笆”的田园诗作。他写山,写水,写企业,写父爱,写美女,他每每得心应手。
“昨夜的风,柔柔的,捎来了你的心语,轻轻地敲打着我的窗棂……”
“父亲,你可记得那辆破旧的双喜牌自行车,你风里来雨里去,是生活的重担塑就了你山一样的脊梁,你是我一生图腾的形象啊。”
宝荣老师又是一名情感真挚的朋友。他爱国爱家、爱企业。安康的老城、安康的汉江,都有他的足迹。与老人茶话老城变迁,钩沉人世沧桑;奔走古渡荒野,辨识古碑拓片;交流阿訇名士,直面多舛命运。他热情奔放,犹如七月的一团团流火。他把对母族的深爱与希翼倾注在《安康三题》中,安康的清真羊肉泡馍、安康的清真蒸面、安康的清真吊鏊烧饼,变成了炙热的、回味的方块文字刊印在<<回族文学>>上,宣传安康,推介清真食品。
一千多年来,悠悠穿城而过的清澈汉江犹如一条吉祥的红绳,将沿江民众的生活乃至心灵世界,联结到了一起。近千年来,回族穆斯林踽踽凉凉,落户在汉水之滨,唱响了民族大团结。汉水载着朝霞夕阳、载着东西南北的货物,更负载着沿江各族人民间的友谊和精神交流。即将启幕的“守望汉江 情寄南苑”朿宝荣诗文书法回顾展暨文艺演出将是对汉江最好的纪念与感恩。
“秦巴明珠”因汉江耀眼。多少年来,在这条古航道上,沿江居民交换生产生活用品,进而进行文明的相互欣赏,进行心灵的交流,灵魂的对话。即将启幕的“守望汉江 情寄南苑”朿宝荣诗文书法回顾展暨文艺演出就是新时期的民间文化盛会。
走在这条清澈碧绿的文明古航道上,这是在进行一次汉江的审美之约,文明的观察和学习之旅、人生的领悟和沉思之旅。
“守望汉江 情寄南苑”朿宝荣诗文书法回顾展暨文艺演出恭候你的到来!
谨以上述感言,表达我对宝荣老师诗文书法回顾展暨文艺演出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