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巴林第二大城市喝茶
分享到:
2010-07-24 19:42:5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

5月18日上午,约莫11点,站在Muharraq老城区中。日头灼热得让人怀疑头顶是否冒烟,但目及那些白色建筑,仍有一丝清凉之意。

     小城谢绝喧嚣。白墙连绵,椰枣树随处可见。一拐角、一抬头之处,都能看到历史的痕迹。即便不提当年老建筑仍修缮完好,偶尔出没的当地人,男性白褂,女性黑袍,足以让你观察到些许苍老之意。

     一直认为,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但如今,世情已变,建筑越发莫名奇妙,代表更多的利益和野心,全情追求高、新、异,浑然忘却城市特性。

     所幸,穆哈拉格除了是巴林国际机场所在地,并无太大“全球化”野心。

     她是巴林王国第二大城市,在1923年之前一直担着首都之名。小城在17世纪就已经形成,一直是宗教中心。但如果你要追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Dilmun时代。不过当地人告诉我们,真正有历史记载却是在Tylos时期,那时候巴林在Selucid Greeks的统治之下,穆哈拉格一度是信奉鲨鱼神Awal的异教徒们的供奉之地。小城居民因为靠航海贸易为生,鲨鱼是当时莫名可怖之物,因此在许多地区都有着鲨鱼的雕像。

     那都是过去了。

     小城如今遍布汽车,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主要居住着逊尼派阿拉伯人。穆哈拉格也还在延续着传统艺术与音乐的香火,巴林最出名的本土歌手Ali Bahar就出自穆哈拉格。

     沉吟的巴林人

     绕着白墙走,很快就看到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宾文化研究中心(Sh.Ebrahim Cultural Center)。正午的阳光让人眩晕,但一进大门马上就平静下来。甚至那种感觉,成为我整个巴林之行最感惬意的环节。

     走到那些房子里,你就能体会到巴林的美。那种美不是华厦美服,不是酒池肉林,而是对历史和文化不动声色的尊重。

     文化中心在今年1月12日庆祝了它的8岁生日。这个中心招待过270名世界各地的知名哲学家、诗人和思想家。抬眼可见处,挂着的是到访的各界人士的黑白照。二楼是满墙的书,不同人士的捐赠译本,以及当地作家的文字记录。

     从镂空的楼梯扶手望去,沉吟的巴林人无处不在。

     到访该中心的人,在致力于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开放交流。为此,2008年12月,一个可容纳300人的新礼堂开放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整体建筑风格延续得很好。从外观来看,仍然是当地的House,进去才发现豁然开朗。

     游人会发现,无论是这个文化研究中心,还是儿童图书馆,甚至Al-Zayed Press Heritage House,都善用自然采光。建筑既现代,又传统。

     Shaikh Ebrahim bin Mohammed Al Khalifa出生在19世纪中,他是巴林第四代统治者Shaikh Mohammed bin Khalifa Al Khalifa的儿子。是其18个儿子中的第16名。1869年,父亲被流放到印度时,Sh.Ebrahim才19岁。他叔叔被杀,父亲被流放的战争,严重地影响了他将来在诗歌和写作上的主旋律。

     种种政治变故改变了这个年轻人,他沉浸在知识和诗歌的安慰中,这样的选择避免了他步父亲与叔叔的后尘。

     Shaikh Ebrahim bin Mohammed Al Khalifa死于1933年6月14日。这个文化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并设立在Shaikh Ebrahim bin Mohammed Al Khalifa原来的论坛所在地。

     虽然物是人非,但延续下去的,仍是先锋人士对知识与诗歌的追求。

     寂寞的巷子

     小城相当安静。寂寞的巷子,因为我们的脚步而起了生气。安静的蒙着面纱的年迈女子,安静的白袍飘飘的老人顶着满脸皱纹,忽忽走过,温和地望着我们。他们见过太多陌生面孔,习以为常。

     一堵白墙后,是Hurar House,代表当地民居特色。其院子里,有一棵很高的Palm tree,我兴奋地告诉同行者,那就是在《丁丁历险记》里看到过的椰枣树。当地人最喜欢吃的Date,就长在那棵树上。同行们不信,“你都没来过巴林”。结果一问,我是对的。

     椰枣树是人类最早进行驯化栽培的四大果树之一。其他三种为葡萄、无花果和油橄榄。这些椰枣树,和当地人一样,默默地、安静地、耐心地等待着。

     小小椰枣,一直就是地中海、红海沙漠地带的主要食品。后引种到南美、澳大利亚、南亚各国。目前是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栽培最多。唐代的时候,椰枣传入中国。在海南、广东也见过。当然,橘生淮南,早已非当初之物。

     走出来,我们在The House of Coffee喝当地的茶。

     店里挂着巴林现在国王以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画像。其中,国王的祖父那双眼睛最犀利,让人想起鹰隼。鹰几乎是所有阿拉伯人的图腾。现在的王储,则戴着眼镜,更显斯文。

     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EDB)其实正是王储推动改革而设立的机构。按照亨廷顿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但自从巴林作为海湾酋长的民主试验田以来,西方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在巴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已经“落地”。正如现代建筑在古朴的穆哈拉格已然融为一体一样。

      碰撞产生了新的青春。

     小咖啡店老板不在,伙计大方地给我拍照,他在整当地最著名的小吃鹰嘴豆(Chick bean)。他笑着说,已习惯了被外来游客拍照,“我都像是明星了。”

     阿拉伯咖啡和茶都相当出名。当地人说,和普通的立顿红茶区别不大,但是可能在煮的过程中放了些香料,味道马上升华成让人味蕾惊艳的一种。

     当地人还介绍,阿拉伯语里“茶”发音为“cha”,和中文类似。他笑,这可能是巴林和中国唯一相似的地方。

     不,还有一个相似之处。想起那日在烽火通信巴林总部采访时听到的投资风险提示,虽然巴林市场开放,允许100%外资独资,但传媒业不允许外来投资。“这和中国相似。” 接受采访的负责人说。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巴林 大城市

上一篇:香港夜生活之兰桂坊
下一篇:恶阿珍怎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