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真寺的扶贫与变化
分享到:
2010-05-21 18:48:48 【来源:穆斯林通讯】 点击:

内蒙古的根河是林区大城市。现有回族五百多户,两千多人口。清真寺在城内北部的一条小巷里,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3平方米。阿訇是呼市经学院的毕业生。这里的教务兴旺,经济富余,是与时俱进奔向小康的清真寺。

  人穷寺穷礼拜的人也少

  过去这里很穷,乡老们经常走家串户去收乜提:电费不够了,香该买了,煤也没多少了……。根河自从52年建寺,一直是靠大家的募捐维持生存。但在清真寺礼拜的人却寥寥无几。穷,也会影响教门。

  根河清真寺旧貌变新颜

  2003年呼盟伊协换届,新领导立下诺言:每年召开一次以寺养寺经验交流会及新“卧尔兹”演讲比赛。从此,各清真寺有了沟通、了解,开阔了眼界。2007年5月,呼盟的“卧尔兹”演讲会就是在根河举办的,这对根河市委市政府及广大穆斯林影响很大,山沟沟里的城市能召开全盟伊斯兰教会议,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根河清真寺提前一年就开始为会议做准备工作。在当地政府和各企业的协助下,改造沐浴室,重建锅炉房,整修大殿,硬化地面,栽树、种花……。整个清真寺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陈旧面貌。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根河市委市政府很重视这次会议,领导亲临会场,并聆听会议的全过程。重视清真饮食,确保清真品牌,根河市政府2008年投资26万元,协助清真寺建清真屠宰场。经过半年多的筹建。2009年正式开业。经营权归清真寺。从此,根河清真寺有了以场养寺的坚实基础。清真寺开办自养,这是活力

  种植黑木耳的扶贫之路

  2008年内蒙古民委有一笔二十万元少数民族(回族)扶贫项目资金。这是养殖黑木耳的扶贫试点项目专用资金。只有林区才能胜任这项工程,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错过这个机遇,这笔资金就会转移。但是,谁来承担这个风险,谁来负责这项工作呢?根河清真寺的陈来平承揽了这项试点工作。他的搭当是当地政府推荐的困难户白建民,从此,两人走上了扶贫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就是成功者。“黑木耳”耐低温喜潮湿,是十分娇嫩的作物。在种养时要将黑木耳“菌袋”摆放在远离市区的森林之口(仿野生管理)。除草、浇水、养耳、割耳、凉晒……。这些,不但需要科学的技术管理,而且还要忍受着森林的寂寞、潮湿、蚊虫的叮咬。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终于成功了。年末,黑木耳种植点,取得一千五百斤干木耳的收成。呼伦贝尔市民委、宗教局、根河市政府、宗教局、呼盟伊协等领导,对根河养殖黑木耳扶贫试点工作的成绩给予了肯定、表扬。

  扶贫回族没有了困难户

  2009年黑木耳养殖基地接收第一批回族困难户(四户)。让他们自己动手,无本种殖黑木耳五万五千袋。他们的技术指导,资金投入,原材料的供给及年末干木耳的销售,第一年由养殖基地全部负责。年末,种殖户一次性还清。如此接力棒式的扶贫,预计三年之内,根河市回族将不会存在困难户。清真寺也会更加富有。

  远离市区的养殖基地

  黑木耳养殖基地离市区13公里,在密林深处搭着两个帐逢。仓库、厨房、就餐、居住都在此处。帐篷内潮湿闷热,帐篷外蚊虫叮咬,帐篷前一排排、一片片的白色菌袋上,长满了软茸茸的黑木耳,非常讨人喜爱。这就是养殖黑木耳的扶贫基地。现有四户人家正在这里除草、浇水,精心管理着自己的菌袋……

  清真寺管委会的典范

  我问陈来平,你每天都来基地吗?他说:每天往返26公里从未间断。咋来?骑自行车。每月工资多少?不要钱?为啥呢?他笑了笑:愿意干的事情就是报酬……。不知为啥,我鼻子一酸,两眼的热泪咋也控制不住了,他的成功太艰辛,真是不容易啊!全国有三万五千多座清真寺,有多少这样的管寺人,又有多少这样默默无闻的黄牛精神,他们不正是我们管寺人应该学习的典范吗?


责任编辑 贠   睿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寺 扶贫 变化

上一篇:空军战机济南坠毁 飞行员错过跳伞时机遇难
下一篇:网络实名制下 10万水军面临失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