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争议背后的万生象
分享到:
2010-09-22 20:26:37 【来源:《财经》】 点击:

一年一度的“9•11”悼念活动,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连《纽约时报》华盛顿分局的主编班奎特(Dean Baquet)都说: “明年‘9•11’十周年我们有无特别策划?虽然‘9•11’与众不同,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周年纪念这样的报道一直都不太感兴趣。”

  而今年的纪念活动,由于世贸遗址附近将要兴建伊斯兰活动中心而显得格外喧闹。鲜花、白丝带、遇难者的照片,都是往年常见的悼念元素。今年的广场上,多了不少悼念主题之外的标语,比如, “在遗址附近建清真寺?打住!” 或者 “穆斯林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请支持清真寺”, 等等。

  早在今年5月初,世贸遗址附近将要建一个多功能的伊斯兰活动中心的消息一经传出,群情哗然,有媒体干脆称其为“世贸清真寺”(W.T.C Mosque)。8月初,随着该计划正式被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 N.Y.C. Landmark Preservation Commission)投票通过,加之纽约市长彭博、总统奥巴马相继表态支持,公众舆论进一步升温。

  另外,由于今年是竞选年,以佩林为代表的共和党人借此话题在一旁煽风点火,高唱民主党的反调。各路媒体更是乐此不疲地铺排支持者与反对者两派意见。最后到悼念日的前一周,又冒出一个佛罗里达州的牧师,公开宣布要烧《古兰经》,进一步挑动了公众神经。一切的一切,终于在“9•11”纪念日到来时达到高潮。

  相对于清真寺的支持者,大部分反对建立清真寺的民众提出的原因相对比较统一:太近了。

  太近,既是指物理上两座建筑的距离太近(too close),也指心理上造成创伤的日子太近(too fast)。反对建寺的人里,不少是遇难者的家属和参加过“9•11”援救的人员。他们有的因此而失去了挚爱的亲人,有的亲眼目睹活人从高楼坠落,有的亲手从废墟中刨出过同胞的尸体。

  对于他们来说,即使已经过去九年,“9•11”带来的创痛远远没有痊愈到可以接受这件事的程度。尽管他们理智上知道,当时入侵的恐怖分子不能与整个穆斯林群体划等号,但情感上,他们仍觉得这仿佛是入侵者重返惨剧现场。这一类美国人的话虽然不多,但给出的原因几乎一模一样:“它离遗址实在太近了,时间也太快了。”

  莫莱拉斯(Jose Morales)是当年第一批赶到现场救人的消防员,救出了22人。今年,他与同伴轮流背着51磅重的十字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从佛罗里达步行到纽约参加悼念仪式。他说:“现在来参加悼念仪式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国家不如从前那样团结了。”

  从反对者的声音中,亦能感到某种种族主义的暗流涌动。吉尔森(Jerry Girsen)是一名住在曼哈顿的白人。他不断对围观的民众宣扬他的观点:“从他们的角度看,这个建筑是在宣示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伊斯兰教从17世纪起就是如此,他们在一切犹太教堂、基督教堂之上建立自己的寺庙。这是一种缓慢渗透,你看欧洲,已经是伊斯兰的地盘了。他们的目标就让伊斯兰统治整个世界。这是(对美国的)威胁!”

  属于政治精英的反对者也有他们的表述方式。共和党人、纽约州参议员兰查(Andrew Lanza)在斯塔顿岛上的悼念仪式结束后对笔者说: “我不是说他们不能这么做,而是不应该这么做。”他也提出:“在离世贸遗址如此近的地方选址,而且附近没有穆斯林团体,这不像是宗教表达,更像是政治宣言。”

  当被问及反对声音中是否暗含种族主义回流时,政治家的措辞似乎更趋向于自己的本行——律师,他说:“恐惧与无知总是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做出过不坏的事情,也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没有任何种族主义分子。人往往都比较容易受到黑暗面的牵引。不过,我不认为种族主义主导了现状。”

  对于反对者,他们常常挂在口中的观点,更像是一种的文字游戏:“你有权利(right)这么做,但不代表这么做是对(right)的。”

  再看支持建清真寺的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纯粹出于维护宪法尊严,反对感伤情绪主导公共政策;另一种则声明应当保护穆斯林的根本权益,不能让狭隘主义、种族主义重返舞台。

  住在曼哈顿上城, 从事IT资讯的博科夫斯基( Richard Borkowski)站在支持者的队伍中,他说:“这事情对我而言再简单不过。白纸黑字的宪法摆在那里,没有任何可以争议的地方。尽管我为失去亲人的家庭感到遗憾,但是情绪不应该影响公共政策的决定。公共政策从来不是建立在人们情感之上的,而应该建立在法律之上。” 不过,当回答“假设你有亲人在事件中丧生,还能否如此理智”时,他停顿了许久,才缓缓地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过我希望我还能坚持这个意见。”

  与他意见相同的还有不少美国年轻人。有一个年轻白人就在他身边,与反对者大声辩论:

  “您支持宪法吗?”

  “当然,但是...”

  “这就结了! 他们有他们的宪法权利!句号!到此为止!后面没有什么‘但是’了!就这样就够了!我们别再劝他们取消自己的宪法权利了好不好,先生?”

  新泽西城市大学的艺术教授琼斯(Ben Jones)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自己为何来支持清真寺:“不能否认,对于中东地区穆斯林的狭隘观点在美国很有市场。美国人应该广泛接受不同的观点,不能总是自我中心,它应该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 他还提到自己的观察:“反对清真寺的主要都是白人,而支持清真寺的队伍里,什么种族的人都有。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新泽西的黑人摄影师琼斯(Bill Jones)的观点与他所言刚好呼应,他说,最近的示威让他联想起20世纪60年代的种族主义情绪。

  穆斯林卢夫斯(Terrance Roofs)则提到最近频频出现的《古兰经》事件:“美国人根本不懂《古兰经》。他们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读过经书。同时,英语翻译也使原文本意流失了许多。伊斯兰教并非他们断章取义地所想的那样,我们根本不崇尚所谓的暴力。”■

《财经》特约撰稿人 顾卉妮\发自纽约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寺 争议 背后

上一篇:沙特储备斋月和朝觐期间的食品和饮用水
下一篇:中国穆斯林赴麦加朝觐人数快速增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