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亦东亦西”的欧亚大陆桥(组图)
分享到:
2010-10-13 08:45:43 【来源:新闻晨报(上海)】 点击:


 

晨报特派记者 杨育才 土耳其报道

“如果只能看这世界一眼,那就看伊斯坦布尔吧。 ”在介绍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之前,世界著名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这样写道。是什么样的美丽,令伊斯坦布尔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从中国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曾经穿越土耳其的北部地区。从土耳其东部的特拉布宗,到中部的阿玛西亚和萨夫兰博卢,再到向西通往欧洲的桥头堡伊斯坦布尔,沿途都可以看到古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商贸驿站。一些保存完好的驿站,今天仍在使用。

  当丝绸之路复兴之旅考察团抵达土耳其的时候,正值伊斯兰穆斯林的开斋节。人们穿着盛装,涌上街头,或购物,或狂欢,那是伊斯兰世界最为艳丽的时刻。

  [特拉布宗]热情的土耳其东部海上大门

  和入境其他国家不同,丝路复兴之旅考察团是乘船进入土耳其的。到达特拉布宗海港时,已经是当地时间的中午时分。

  从港口到特拉布宗的主街道,只需要步行上一个铺满石头的宁静斜坡。坡的右面是黑海,左面则是鳞次栉比的旅店和旅行社店铺。上到坡顶,向右一转,顿时就热闹起来,大街上人们川流不息,恰如从上海的一条小巷子转入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步行街。

  我们抵达特拉布宗的9月8日,正好是穆斯林开斋节的前一天,土耳其公民正在就是否修改宪法进行全民公决。在开斋节的三天内,所有商店都将关门。所以在开斋节的前一天下午,人们就会放下工作,涌上街头,为三天的节日疯狂购物。参加政治集会的男人,以及节前购物的女人,挤满了特拉布宗市内的广场和街道,似乎全部的特拉布宗人,都在那一个下午走出了家门。



  在特拉布宗,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土耳其人的大方和热情。身穿民族服装的女人,成为我们镜头追拍的对象。头上裹着各色头巾的她们,不但不回避,反而会大方地向我们微笑,甚至还会摆出自己喜欢的姿势。土耳其烤鸡店的师傅,则削下一片片的烤肉,送到我们手里让我们品尝。

  在离开特拉布宗后的一个加油站,我们遇到即将结婚的新人热依妮和艾尔罕,他们正向路人赠送自家树上采摘的李子。看到有来自中国的车队,艾尔罕不仅将大袋的李子赠送给我们,还递给我们一封婚礼邀请函留作纪念,我们则回赠了一个红色中国结,祝福这对新人。

  [萨夫兰博卢]古时驿站 今日宾馆


  离开特拉布宗,考察团沿着土耳其北部的黑海海岸一路向西行驶。在地图上,土耳其的北部海岸呈“W”形,在中间突出部分的西边距离黑海65公里的地方,就是古城萨夫兰博卢。

  这座建立于中世纪之前的小镇,在历史上是商队驿站和贸易中心。小镇位于一个峡谷地带,站在小镇边的山崖上俯瞰整个小镇,只见红顶白墙的房屋,从峡谷谷底依山而上,掩映在绿色的树林之中。所有建在山坡上的房屋,都不会超过4层,这使得所有的房屋都能享受到灿烂的阳光。

  整个小镇的中心,是一座被称为“金吉”(CINCI)的驿站。红瓦白墙的驿站中央是一个和篮球场面积相当的院子,院子的四周,是两层楼房,主要是供商人住宿的房间,带有圆拱形的长廊。驿站屋顶上还竖立着数十根烟囱。在距离驿站仅几十米远处,是供客商洗浴的澡堂,白墙上顶着8个红色穹顶,像一顶顶时尚的红色小帽。

  金吉驿站和澡堂建立于1645年,虽然历史不长,但在近400年的历史中,这里一直发挥着驿站的作用。驿站如今是一座宾馆,同时也供游客参观。院子则成为餐厅,旁边的澡堂一如既往地向市民们开放。

  早在1994年,萨夫兰博卢城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金吉驿站只是古丝绸之路上无数驿站中的普通一座,但它保存完好,最为重要的是,它至今仍在发挥着驿站的功能。在它的周围,后来逐渐建起了一座座清真寺,以及居民区。

  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铁路的出现,萨夫兰博卢一直是东西贸易线上一个重要的驿站。现在的萨夫兰博卢城,已经是一处旅游胜地。街道依然青石铺地,保持古时风貌,但出售的商品已非常国际化,包括来自中国的玩具。为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许多商家的广告牌会同时以多种语言来书写,其中不乏中文。




  [伊斯坦布尔]集中了土耳其的美

  土耳其的美,几乎都集中在了伊斯坦布尔。这种美丽,很大部分来自于东方和西方在这个地点的交汇和碰撞。直到今天,交汇碰撞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在地理意义上,土耳其是唯一一座跨越欧亚大陆的城市,两大洲的分界线博斯普鲁斯海峡穿城而过。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伊斯坦布尔先后经历过东西方的统治。公元前658年,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开始建城,称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直到1000多年之后的1453年,土耳其人将这里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并改称为伊斯坦布尔。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国父凯末尔迁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尔仍保留着其难以取代的土耳其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地位。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将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君士坦丁堡,在将教堂改为清真寺之前,他不忍心破坏基督教的壁画,而是全部用黑纱或灰浆覆盖。经过改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既有罗马建筑的特色,又有东方艺术的韵味。

  凯末尔时期,大教堂改成博物馆,掩盖住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艺术瑰宝也得以重见天日。今天,在圣索菲亚教堂里,基督教的圣像和伊斯兰教的壁画共存于穹顶,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景观。

  伊斯坦布尔眷恋着自己的历史,正是这种眷恋,使得我们今天还能在这座城市里触摸到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时期的遗迹。这些遗迹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中,而且还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上。

  孔子学院:“新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

  在中西亚的古丝绸之路上,来自中国的商品很多,但大多由当地商人中转,鲜有中国人的足迹,这对于中华文化的西渐来说,多少是一种缺憾。

  这种只见商品不见人的情景,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在伊斯坦布尔,考察团探访了土耳其境内的两所孔子学院之一——海峡大学孔子学院,由上海大学和海峡大学合作设立。在学院走廊里,不仅有汉语拼音的挂图,还有中国国画、中国结以及宫灯、剪纸等等,图书室书架上则摆放着各种中文书籍和音像制品。走廊里一副表现大型驼队的中国水墨画,向学生们讲述着 “古丝绸之路”的故事。

  孔子学院院长倪兰告诉我们,这所学院还很年轻,今年4月14日才揭牌成立。孔子学院成立之后,除了为海峡大学的学生提供中文教学之外,还要对土耳其的公众开课。倪兰说,现在的土耳其人为了到中国做生意,或者在土耳其和中国人做生意,都非常希望学习中文。



  倪兰认为,“古丝绸之路”可以联接中土两国的商贸,但两国人民还需要更深入地互相了解,孔子学院就是这样的一个窗口。许多伊斯坦布人因为对中国的好奇,纷纷来到孔子学院学习和参观。

  在孔子学院,我们还遇到几名担任志愿者的中国大学生,同时也学习土耳其语。来自上海大学的姚海钧,是这所孔子学院的第一批交流学员。经过三个月的语言强化,他已经可以直接与当地人沟通。他的土语老师萨法克女士同时就职于孔子学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萨法克就开始学习汉语,像她这样懂得汉语的大学老师,在土耳其仍非常缺乏。孔子学院希望能够利用一切机会,为土耳其当地培养更多的汉语教师。 (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土耳其

上一篇:首届国际穆斯林企业家峰会 筹备方案提交讨论
下一篇:天水马胜利羊羔肉餐饮连锁企业获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