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间信仰及习俗
分享到:
2010-12-20 21:00:12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点击:

每一个民族都有世代创造、延续的传统文化财富,其中民间信仰是重要质点之一,具有其它文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它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间,时刻影响和支配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自我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哈萨克先祖曾信仰多种宗教,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融合。哈萨克先祖最早信仰的是萨满教,后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信仰过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等。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信仰相互排斥的宗教逐渐与组成哈萨克民族诸部落的古老民间信仰融合。如哈萨克先祖信仰伊斯兰教后,萨满教的许多信仰仍然流行并延续,甚至与伊斯兰教融合,不可分割,难以区分。迄今,哈萨克民族的民间信仰是过去久远时代民间信仰的延续,但仅仅根据这些,还不能把哈萨克称为“信仰两种宗教的民族”。目前在哈萨克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伊斯兰教,但古老萨满教信仰的诸多成分与伊斯兰教融合,相成相辅,成为哈萨克民族的民间信仰。这些宗教在历史上都对哈萨克先祖的民间信仰和社会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并留下痕迹,但其中萨满教的影响最深刻而久远,至今在哈萨克民族的民间信仰领域占据显著地位并发挥着作用。在哈萨克神话里保存了古代民间信仰的痕迹,其中反映了哈萨克先祖的自然崇拜意识,认为万物有灵,有其主宰和神灵,并把它们分为“善神”和“凶煞”两类,善神为人类和自然界万物施予恩惠,凶煞则心怀叵测,为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和灾祸。 

     古往今来,哈萨克是世界上最喜欢牲畜和最善于饲养牲畜的民族之一。哈萨克民族世代以养畜为生,他们的乘骑、食物、饮料、衣服、日用品、毡房材料、生产工具等都来自牲畜,所以其文化创造也与四畜(羊、牛、马、驼)密切相关。如哈萨克民间信仰观念认为骆驼神是奥依斯尔哈拉,马神是康巴尔阿塔,牛神是赞格巴巴,绵羊神是绍潘阿塔,山羊神是谢克谢克阿塔。在古老神话传说中讲述这些神不仅是上述各类牲畜的保护神,而且是始祖,牲畜都分别繁衍于它们。因此,哈萨克牧民经常祈求这些牲畜保护神,以期自己的牲畜平安兴旺。总之,牲畜保护神在哈萨克民间信仰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牲畜平安兴旺、保障人们的生计密切相关,所以牧民经常祈祷:“愿康巴尔阿塔保佑马群”,“愿赞格巴巴保佑牛群”,“愿绍潘阿塔保佑绵羊茁壮繁衍”,“愿奥依斯尔哈拉保佑”。同时哈萨克民间关于四畜还创作祝词,德高望重的长老向人们吟诵表达美好愿望,如“双峰驼像孩子一样在原野奔跑,/愿小驼羔的父亲骆驼走进你家……/愿小马驹的父亲马走进你家,/马走进你家,愿带来富裕……/愿小牛犊的父亲牛走进你家,/牛走进你家,愿挤得站不下……”

      世代以来,哈萨克民族在满山遍野放牧四畜,吃苦耐劳,每年都精心地接羔育羔,以期积累财富,生活富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也亲昵地称呼“小驼羔”、“小马驹”、“小羊羔”、“小山羊羔”等,相习成俗。此外,在世代放牧过程中,哈萨克民族对四畜的交配期、怀胎期、哺乳期、生长期、体格形貌、毛色、内脏器官、营养价值、食用草料、习性、疫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了若指掌,并形成一定的民间信仰观念。在四畜中,哈萨克民族认为公马、公牛、公羊是“尊贵的牲畜和福星”,绝不轻易宰杀、出卖或送给别人。而在举行祭祀时,则把宰杀的牲畜4条腿都下锅,这表示死者的食物断绝和生命结束,让周围蠢蠢欲动的恶灵拐弯走开。按照萨满教观念,哈萨克牧人每一次迁到另一个牧场时都要点燃两个火堆,赶着牲畜从中间走过去,通常有两个老妪站在火堆旁,嘴里不停地念:“驱邪,驱邪,驱除一切邪恶”,以期祛病禳灾,保佑牲畜平安兴旺。当牲畜患病时,哈萨克人认为是牲畜疾病主宰巴迪克在作祟,所以阿吾勒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夜间集聚一起,围坐在患病牲畜的身边对唱“巴迪克”歌,以期赶走巴迪克,使牲畜痊愈。

      世代以来,哈萨克民族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放牧四畜,所以其民间信仰也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同时两者相成相辅,构成显著的民族特点。哈萨克民族为了使四畜兴旺和便于区分,使用游牧民族的传统方法给牲畜做记号和烙印。在做记号时,他们把割掉的牲畜耳朵尖收集起来,洒上牛奶放在蚂蚁窝边,认为这样做可以使牲畜象蚂蚁一样多。牧民们不把自家灶里燃烧的炭火借给邻居,否则认为把自己牲畜的力量给了别人;也不把半燃烧的炭火借给别人。在母畜怀胎时不把未烧尽的炭火扔到外面,否则认为母畜会早产。当母羊产头胎羔时,牧羊人抱着羊羔向主人的妻子报喜并索取礼品,女主人则向羊羔身上撒硬币、奶疙瘩、油炸果等,说一声“愿你当一千只羊的头领”,然后向羊羔的嘴里吹气。哈萨克民间信仰认为头一个生的羊羔,既拴在绳索第一个扣环的羊羔的毛是圣灵,是具有灵魂的神物,所以剪下来做成护身符戴在自己孩子们的脖子上。主人常把头一个生的羊羔作为布施而宰杀,若舍不得就将其口涎抹在其它羊头上宰杀,把它放走。哈萨克俗语说:“驼羔娇贵”。刚生的驼羔十分羸弱,既不能吃也不能走,需要把它安置在暖和的棚圈、地窝子或毡房里,用胎脂擦它的鼻面,身上盖毡被。主人不马上让大家看到驼羔,而是将驼羔用芨芨草立着围起来,甚至有时在驼羔的四周支起帷幔。骆驼的一个缺憾是母驼不象其它母畜一样把刚生下的仔畜舔干。因此,哈萨克牧民像抚养摇篮里的婴儿一样精心照料驼羔,经常在它的脚掌胳肢,掰开它的嘴吹气,往它的鼻孔灌酥油,用盐水把它的眼睛洗3天,以期早日走路。

      哈萨克先祖在以游牧为主的生活中也广泛从事狩猎业。他们把动物分成“清洁”和“不洁”两类,清洁动物是食草动物,不洁动物是食肉猛兽和猛禽。通常哈萨克人只猎取最喜欢的“清洁”动物食用。哈萨克人认为熊是从人类退化的动物,所以不食其肉;不猎取某些具有特殊标志的动物,如独角黄羊,认为它们是具有神性的动物;也不多猎取大头羊、鹿、狍等,在猎取时和它们的幼仔一起猎取,否则认为自己将“失去双亲,孤苦伶仃”。对上述动物的头领,若看到有猛兽追逐不是射猎,而是救助。不用雄大头羊的皮子做睡垫,否则认为男子和妇女要患不育症。哈萨克先祖禁止滥杀滥猎动物,否则认为鬼魅要缠身,尤其绝对不能射猎被视为圣物的飞禽走兽,认为这些动物是圣人养的,这一意识很强。同时认为象四畜各有其神灵一样,认为游牧民族的助手和伙伴狗也有其神灵。哈萨克人把狗不仅当作“七种财富之一”,而且认为“狗有其主,狼有其神”。像骏马出自马,明驼出自驼,良种牛出自牛一样,哈萨克人把狗里罕见、特别值钱的狗称“斯尔坦”,并认为“马之优是白马,狗之优是猎犬”,男子汉应该有3个伙伴,即快马、猎犬和猎鹰。

     哈萨克民间信仰及其习俗的又一产生基础与手工业,即与装饰品、刺绣品和某些生产工具密切相关。但装饰品和刺绣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最初的意义消失而被解释为另一种意义,并冠以新的称谓。世代以来,哈萨克民族使用的装饰品有金、银、铜和宝石,具有特殊意义。在哈萨克民族的传统生活中,银广泛使用,无处不见,如在木制家具、食具、马具(鞍鞯、垫子、笼头、肚带、蹬、后鞦等)、骨制品、各种材料的衣服帽子(尤其女装女帽)、毡房中都有银子装饰,光彩熠熠,美不胜收。银在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中占据突出地位,可以用哈萨克民族珍视它具有的美好品质和富于生命力的特性来说明。世代以来,哈萨克人认为银是一种清洁器、保护者,是装饰品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珍贵金属。

      民间信仰及其习俗是历史上民间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和一种世界观,世代传承,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文化、科技、教育和经济迅速发展,哈萨克民族的传统文化概念其中包括民间信仰及其习俗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包括民间信仰,在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择取中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哈萨克 民间 信仰

上一篇:回回教门
下一篇:开天古教

相关新闻